道家一开始不是出世的学问,是帝王南面之术
今天人觉得道家出世,隐士多高人,多不是看古书研究道家现状得出来的结论,大部分是因为网络小说等文艺作品带来的印象。但你要问这是作家看古书得出来的吗?这其实是一种写作手法,讲故事不能一开始就把人物都显出来,主角一开始就太强也不好,就需要用隐居、出世为后期出现的高人做合理化铺垫。甲 历史上道家出世的证据只要稍微了解历史,就能发现道家并不出世。从历史看新疆、广西、云南、贵州、越南、东北等中国边疆地区都有大量的道教活动。虽今天新疆虽然没有多少道教活动,但在历史上道教在新疆非常繁荣。根据上个世纪初期到新疆的探险家的技术,新疆很多地方都有道教庙宇。如在1906年瑞典传教士斯塔夫·达奎特在的莎车地区就有两座庙宇,一座可考证是龙王庙。在更早的时代,在新疆的考古遗迹中不管是汉人墓葬还是少数民族墓葬中,都可以看到很多道教信仰。
(惠远古城(惠远城):位于新疆伊犁霍城县,万寿宫是道教宫观名称)不用了解历史,多看古装剧也能明白新疆、广西、云南、贵州、越南、东北这些地方在古代被视为蛮荒烟瘴之地,并不是啥好地方。我们今天感叹玄奘西行求法,但他走过的路,历史上曾经有无数道士在走,才让新疆有了这么多道教文物遗迹。如果古代的道士都出世,都求隐居,这些地方怎么会有道教信仰了?一味宣传道教出世,是在背叛这些为传播华夏文化,愿意跋山涉水经历艰险的道士。从生活中看,在中国农村有很多民间道士,他们有事做法事,没事干农活,就生活在民众之中。
(代剃发道士。虽清代道士可以保留衣冠头发,但依旧有道士剃发,出处日《清俗纪闻》)乙 隐居辟谷的历史隐居出世在中国历史上最早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是一种不满于现世的抗争。大家熟知的辟谷在历史记载里最早也是一种抗争。因为中国是农业国家,不吃五谷等于放弃和社会的关系,表示不为臣子。周灭商前纣王在北方的孤竹国有亲戚伯夷、叔齐不想继承王位,就跑到了首阳山隐居。等周为天子后,这两人就开始不食周粟,采集野菜为生,最后饿死在山上。孔子就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在大火烧尽周王室的藏书后,老子也西出函谷关;后面还有商山四郜,有我们熟知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居举动。在今天不还是有很多住在山上,经常在朋友圈发美景,时不时感叹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道德低下之人吗?隐居和辟谷在发展的过程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变种,如为了从政隐居的终南捷径,为了修身养性隐居的闭关,为了养生、成仙、减肥,甚至还有度过饥荒的辟谷。
(生活在物质丰富的当今中国,辟谷熬饥荒的用途已无人知晓)丁 历史上的道家是给帝王的道家文献很多,想看这门思想一开始给谁用很简单。《黄帝四经》里都是黄帝在用。《道德经》随便想几句有“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圣人之治”“圣人在天下”“圣人云:'我吾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圣人无为而治。”这说的不是王侯,就是君主。《太公》和《鬻子》都是道家高人教育君主的语录。上面的这些证据足以说明道家思想从源头看是给帝王的,但这不影响我们普通人学习道家。莎士比亚很厉害,他笔下的《哈姆雷特》能人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不同的形象。但道家的祖师爷更厉害,《道德经》一书,在今天被人阐述为养生、丹道、出世、修行、哲学、兵法、商战、经济、政治、为人处世、风水、医学、心理学、恋爱等我们今天生活中的一切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完全不同的阐述?因为道家是一门有体系且自洽的成熟哲学;是一种具备极高的实用性,在现实和历史有很多证明的哲学。这样一门学问可以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是任何身份的人,学习道家都对自己好处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