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呓语】课堂实录——五单元:议论性文章大单元教学
郑重声明:所发教学实录,乃本人原创作品,请勿借用写论文和发表课例,欢迎大家上课借鉴使用,本人已经上过,效果不错哟。
【五单元学习目标】
第1课时:把握观点的历史语境,敢于质疑观点;
第2课时:理解驳论性文章论点,学习建构观点;
第3课时:区分把握观点与材料,了解驳论艺术;
第4课时:学习常见的论证方法,运用写作实践;
第5课时:比较体会议论文语言,运用写作实践;
第6课时:综合观点、论据与论证,写作议论文。
第一课时:把握观点的历史语境
【教学目标】敢于质疑观点
【温故知新】教师帮助学生回顾第二单元课文内容,深度思考观点具有哪些特点?
1. 学生发言:
(1)梁启超《敬业与乐业》围绕“业”这一关键词,提出了三个观点:有业的必要性,敬业的重要性与乐业的重要性。
(2)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围绕“赞誉”这一关键词,一方面赞誉中国的圆明园,东方艺术;一方面“赞誉”英法联军的罪行,这里的“赞誉”是反讽,实则谴责。
(3)利哈乔夫《论教养》,围绕“教养”这一关键词,谈到教养的实质是尊重,外在表现是优雅风度。
(4)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围绕“精神”这一关键词,谈到精神的小屋里要安放爱恨、事业与自我。
2. 教师提示:
这四篇议论性文章,所阐述观点的是否存在某种共通性?本单元前两篇文章与后两篇文章,是否可以划归为一类。前两篇文章,梁启超和雨果阐述的观点,针对具体的受众,在特定的历史语境象展开。后两篇文章,利哈乔夫与毕淑敏,一个来自前苏联,一位是中国人,他们两人针对的问题,具有现实的广泛性,普遍性。
【温馨提示】观点的特性
1. 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注意与“事实”辨别;
2. 具有历史的语境性,注意提出的目的性;
3. 具有现实的恒常性,注意提出的普遍性。
【学生活动一】
讨论:你赞同《敬业与乐业》中两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1. “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
2. “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
学生讨论后明确:
价值有大小之别,桌子的价值仅为提供个人使用;共和国家的建设,是为服务大众,其价值不可相提并论;同样,马桶收拾干净,付出的牺牲仅为忍受污浊的环境;而军人打胜压境的敌军,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两者更是存在本质上的不同。故而要充分理解梁启超演讲的特殊历史语境,其观点的根本目的在于:
消除职业的高低贵贱,建立职业的平等性;
消除人们的世俗观念,建立全新职业理念。
如此,我们应该有如下的认识——
温馨提示:目的与事实的差距;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梁启超观点在一定历史时期无法得到认可,不可能实现。但观点具有前瞻性,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其内在的价值性!当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彻底消除了职业的差异,人人对于职业的选择是基于个人的能力与兴趣,而不是其他;人人得到生活资源,是基于按需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 或其他,那么梁启超的观点是成立的。
结论:观点具有主观性、历史性、前瞻性、价值性
学生活动二:讨论《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
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与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1:教材中提到的“正义与良知的立场”准确吗?你认为雨果的立场是什么?
思考2:审视雨果的观点,不仅要看他批评什么,还要看他没有批评什么?他批评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从他的批评里反思了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
学生通过讨论明确:
雨果无可辩驳地是站在法国人的立场。他批评法国政府的强盗行为,是为鞭笞与批判,是为统治阶层实施国策提供另一面镜子。即便没有雨果的批判,其强盗行为在全世界也是昭然若揭。也其让别国别国人民来批判与揭露,不如法国人自己批判与反思,是为充分体现法兰西民族的高贵与人类的良知,是为优秀的法兰西民族精神注入更为深邃的反思精神内蕴。因此,说雨果不爱国恰恰不够客观,他正是基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才作出对巴特勒上尉一行人的行为批判。
相反,我们从雨果对法国政府及其巴特勒上尉远征中国一事的批判上,可以领悟到一些什么呢?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真正依靠的是什么?中华民族要如何才能雄于世界民族之林?唯有如雨果那样深刻地自我反思与批判,揭出自己的病灶,才能真正地实现自愈。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别国可以轻而易举地入侵我国,不要一味地认为就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有无国民自我的因素,鲁迅先生就曾深刻地剖析国民的劣根性……
总之我们在不扭曲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下,以尊重客观的态度,对雨果这封信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深刻理解雨果“爱国”的内涵,不过分拔高而一味认为,雨果就是帮中国人说好话,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确实站在公正的立场批判了法国政府的劫掠行为,但并不意味着他就不爱法国,爱中国。
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我们当下应该如何“爱国”?
(备注:教师点到为止,留白空间,让学生思考“理性爱国”。)
结论:观点具有立场性、民族性、局限性、超越性
教学反思:通过对第二单元课文观点的再审查,帮助学生深度把握观点的特性,尤其通过单元内议论文的比较,帮助学生明确,有些观点具有历史的语境,可能会过时,也可能带着超越时代的特性;有些观点具有民族立场,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同时也可能超越民族而站在人类的立场。总而言之,对任何观点,必须给自己装上“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