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清三代宝泉局大制钱浅析

作者介绍

金陵泉子(虞富强),1988年生于古都南京,热衷于中国货币集藏与研究,已发表诸多文章于各报刊网络平台。国内多个钱币网站审核与鉴定师,热衷于和泉友交流切磋,希望能够借助钱币圈这个非常好的平台能够认识更多的朋友!鄙人微信:JinLingQuanZi1,如有同好,可添加交流探讨!

中清三代宝泉局大制钱浅析

清代中清时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它上承康乾盛世,下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是清朝强盛转为衰败的历史节点。在我国瓷器界有清三代瓷器之美誉,分别是康熙,雍正及乾隆三朝,这三朝瓷器工艺器型都堪称清代瓷器的佼佼者。而在铸币领域,那就数顺康雍三朝,这三朝无论在铸币工艺,钱币质量方面都算是比较好的。

乾隆后期钱型转小,嘉道时期逐渐轻薄,成色下降,铸工也逐渐粗糙。当然这其中也不乏铜色精黄,大型厚重的大制钱,很多玩家称为大样,日本钱币界称之为“万选钱”,顾名思义就是万里挑一选出来专供皇宫用的宫廷用钱。这种宫廷大制钱与一般行用钱形体特征相似,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形制比一般钱体大,铸造精良。

乾隆以前,清廷未铸有内庭大制钱,市场行用制钱标准重量在一钱四分至一钱二分之间,根据史载,“乾隆十七年,命宝泉局岁底铸供内庭钱文,以红铜六,白铅四配铸。”乾隆十七年为内庭行用大制钱之始,根据时间节点和形制重量划分,鄙人把顺康雍三朝铸币划为早清时期,乾嘉道划为中清时期,咸同光为晚晴时期。

展开剩余77%

一、大制钱的作用和意义

《故宫清钱谱》载:“高宗乾隆元年,行乾隆通宝钱,并改定每文重一钱二分”。《制钱通考》载:“凡系供铸内庭钱文。以红铜六成,白铅四成配成。每文重一钱六分诏京局鼓铸,其中内庭应用大样钱文每年于九月,先行咨明内务府,将本年广铸若干串,预行知照,户部照数鼓铸,以备取用。”其中内庭大制钱重一钱六分,按清库平一钱折合现今3.73克,则标准一钱二分制钱重4.5克左右,内庭用钱重6克左右。

目前发现清代中期宫廷制钱的直径在26.5-31毫米之间,重量在5.5-11克左右。相比清代晚期制钱比较统一,直径在27毫米上下,重量为6克左右。而一般的宫廷用钱多数花钱性质,具有独特装饰。如宝泉局开炉折十大钱,有象征天下太平的吉语钱,有皇帝做寿所用的“天子万年,万寿无疆,福寿康宁”的祝寿宫钱,还有专门专供皇家节庆,挂灯,上梁及赏赐用途的内庭大制钱。

这种区别于常见的行用小平钱大且厚重,铸工精良,为内庭专用,为户部宝泉局官炉铸造。其制造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水平,铜质精良,工艺精湛,书体讲究,布局得体。即可以赏赐亦可以流通,具有流通纪念币性质。”

嘉庆年间户部钱法则例记载,“供内庭者重一钱六分,京外及伊犁各局重一钱二分,均不得违其式。”这些铸好的大钱呈送宫中一串十枚常做挂灯之用,象征十全十美之意。因春节时分北地风劲,一旦打翻,祸在不测,挂灯之下防止摇晃倾倒,待元宵节一过,这些工钱即被太监宫女瓜分,并流入市场。

地方钱局铸币常用作当地搭放兵饷,修墙造桥之用,故而没有给皇宫专门铸钱的任务,所以厚重精美者较少,偶有见着多属于样钱性质,为专供上级部门检查而设。

二、宝泉局大制钱版式探讨

清代宝泉局始建于顺治元年,初建时在北京东四牌楼街之北。雍正四年(1726年),因鼓铸数量增加,于是清廷对宝泉局厂房炉座做了调整,把宝泉局划分为四个厂,全部位于北京东城界内,其旧署不再设炉鼓铸,用来“收贮铜铝”。

设东厂于东四牌楼的四条胡同,置炉十二座。设南厂于东四牌楼的钱粮胡同,置炉十二座。西厂设置于北铜锣巷的千佛寺,置炉十四座。设北厂于北新桥以北三条胡同,置炉十二座。正炉总共为五十座左右。并于东南西三厂各置“勤炉”三座,北厂一座,用来备用,等铜铅储量多余的时候,加卯鼓铸。

雍正七年追加宝泉局中厂,从此五厂的规模确定下来,嘉庆后期宝泉局中厂裁撤。为了应对户部考察每个厂的铸币质量要求,方便顺藤摸瓜查询,每个厂也为了相互区别开来,使每个厂铸出宝泉局版式不一,从而形成的宝泉局“厂版”。下面根据《清朝钱谱》的相关考证,来试探一下宝泉局大制钱的版式大致划分。

嘉庆及道光时期,地方钱局逐渐向户部宝泉局部颁式靠拢,较少出现别具一格的地方版式,制钱逐一标准化与规制化,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白银大量外流,造成市场银贵钱贱。市场一两纹银兑换制钱1400-1500文左右,最疯狂时期到1800文左右,京局和地方泉局铸钱相继亏本,入不敷出,加上日本、安南对中国铜原料的减少供应,钱币越铸越小,越铸越轻。

直至清晚期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小平制钱只达七八分重。清代大制钱不仅精美厚重,也是统治者粉饰太平的一种工具,其背后依然也掩盖不了清廷日暮西山,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近些年清代大制钱逐渐被人们认识关注,随着收藏意识提高,好点品相的大制钱已是水涨船高,获得诸多泉友青睐与收藏!

嘉庆及道光时期,地方钱局逐渐向户部宝泉局部颁式靠拢,较少出现别具一格的地方版式,制钱逐一标准化与规制化,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白银大量外流,造成市场银贵钱贱。市场一两纹银兑换制钱1400-1500文左右,最疯狂时期到1800文左右,京局和地方泉局铸钱相继亏本,入不敷出,加上日本、安南对中国铜原料的减少供应,钱币越铸越小,越铸越轻。

直至清晚期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小平制钱只达七八分重。清代大制钱不仅精美厚重,也是统治者粉饰太平的一种工具,其背后依然也掩盖不了清廷日暮西山,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近些年清代大制钱逐渐被人们认识关注,随着收藏意识提高,好点品相的大制钱已是水涨船高,获得诸多泉友青睐与收藏!

说明:本文为钱币圈征稿的原创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