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界:传世玉器之美(二)
螭纹玉带扣
清代
通长12.5、宽4.5、高2.3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白色,温润无瑕。长方亚字形,底部微弧。两块正面各镂雕以蟠螭,一块一端挖有方形孔为环,另一块一端雕螭首为钩形,钩环相套。背面各有一圆形纽。
石榴花纹玉带扣
清代
通长14.5、宽5.9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镂空透雕,方形板状。一板有环,一板有钩,二者相扣。带扣背面有长条形穿。钩头雕成龙首状,两板面均透雕石榴花纹。
螭纹玉带扣
清代
通长12、宽4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和田青玉质。方板状,一板有钩,一板有环,钩扣背面有柱。钩头雕为龙首状。每块板面上高浮雕一条螭龙,龙颌微翅,扭动身躯,尾部卷曲,呈游走状。
龙首玉带扣
清代
扣:长5.7、宽4.4、厚0.6厘米
钩:长6、宽4.4、厚0.6厘米
现藏于晋祠博物馆
玉质白色。由两个近方形玉片的钩和扣环组成,钩作龙首形,扣环一端有椭圆形孔洞,钩环相扣后呈长方形。钩、扣环表面均光素无纹。
螭纹龙首翡翠带扣
清代
通长9.5、宽3、厚1.8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浅绿色翡翠质、半透明。带扣由钩和扣环两部分组成,钩作龙首形,扣环一端有椭圆形孔洞,钩环相扣后呈长方形。钩和环体上各琢一螭龙,底部均有一光素无纹的圆形纽。
盘长纹玉带钩
清代
长7.2、宽5.4、高1.8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玉质墨绿色,光亮有灰斑。正面为透雕盘长纹,背面一端为桥形纽,一端为钩。
人物纹玉带环
清代
长6.2、宽4.1、高1.3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带环正面阴刻一人物,右手持铜钱一串,体态丰满,笑逐颜开,下接一扣环,背有长方形穿孔。
鸳鸯纹玉带扣
清代
通长8、宽4.1、厚1.9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有褐色沁。带扣略呈椭圆形,雕琢成一对在湖面戏水的鸳鸯。正面两只鸳鸯在水面相向浮游,腹下饰波涛,背上盖着荷叶,共含一枝叶茎。眼睛用管钻工具雕琢而成,眼稍较长。整体图案以浅浮雕结合阴线的手法雕琢,把鸳鸯在碧波荡漾的湖面嬉戏的景象表现得活灵活现,雅趣横生。背面为露出水面的荷叶与龙首,龙首作钩,莲蓬作纽。龙首略方,蒜头鼻,火焰眉,阴刻双角内卷,鬃发刻成云头形。荷叶的叶脉由一周一长两短的“小”字形阴线组成,莲蓬上浮雕“太极”纹。此带扣纹饰富丽,构图颇具匠心,刀法细腻娴熟,碾磨抛光十分精细,是清代玉器中的上乘佳作。
狮纹龙首玉带扣
清代
长7.9、宽6.8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洁白温润。带扣呈椭圆形,正面浮雕大小两狮,大小两狮相对,大狮圆眼大鼻,卷发向后飘,小狮露出头部,前肢用力,似正在努力攀爬。背面一端为龙首钩,一端为圆形纽。此带扣雕刻精美,抛光极好。
山水人物纹玉带饰
清代
长5、宽3、厚0.7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带饰呈扁长方体,正面雕刻江河波涛翻滚,岸边山坡上行走一人,身穿交领宽袖长袍,腰系带,款款漫步走向小桥,路旁绿树成荫,河彼岸在云雾中有宫殿楼阁。背面中部下凹,两边有穿孔,可系于带上。
八卦纹韘形玉佩
清代
长6.7、宽4.5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玉质白色,温润细腻。为扁片状,仿汉代韘形佩样式。采用镂雕、浮雕技法,中心为一圆孔。正面浮雕八卦图,周围环绕祥云,上端雕凤鸟纹,底端雕瑞兽纹。背面略呈鸡心形,阴线刻勾连云纹。
人龙兽面纹韘形玉佩
清代
长16.4、宽5.5、厚0.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稍有绺裂。扁平体,整器中部为仿汉代韘形玉佩,上下出廓。上部出廓透雕一人、一龙,人舞蹈状,喜笑颜开。龙张口露齿,两爪,龙身呈S状扭曲,并延伸至心形佩之上;佩下方出廓镂雕一兽面,圆眼,宽眉,以云纹和主体相连。鸡心圆孔周围篆书一圈:“人如玉贵质,德拟龙为文,贞坚蕴彩耀,动变生风云。”共二十字。佩反面内凹,为正面人与动物之反面。整器文字与纹饰精工细琢,相得益彰。拟古而有所变化,较为难得。
龙凤纹韘形玉佩
清代
长7.9、最宽6.1、最厚0.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料质极佳。器形仿汉代韘形玉佩,镂雕龙凤云螭。佩中圆心上部凸雕篆书“宜子孙”三字。正反面纹饰不同,但均浮雕各种螭龙纹和凤鸟纹,龙身卷曲,张口。凤鸟张翅,身饰细密的小网格纹和细阴线的尾纹。器身高浮雕或阴刻各类云纹,龙凤穿梭其间,极富动感与韵律。清代康熙、乾隆时期仿制了许多此类佩饰,用料均好,可见对其喜爱之甚。
龙纹韘形玉佩
清代
长7.5、宽4.3、高1.7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主体作心形,上端镂雕出廓夔龙,顾首,龙口为孔可系佩,叉尾从中部圆形孔中穿出。此器为仿汉玉器造型。
螭纹韘形玉佩
清代
长6.83、宽5.9、厚0.57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白色。扁平体,近长方形。器仿汉代韘形玉佩形制,主体为鸡心形状,上端出尖,下端浑圆,中间有一大圆孔,器面减地刻螭纹,三面透雕螭虎及夔龙纹,琢刻精美。
龙凤纹韘形玉佩
清代
长7.2、宽4.9、厚0.8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莹润微泛黄。器体扁平,主体为椭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上端尖,下端略圆,周围稍凸起,一面略下凹。两面纹饰相同,以阴线刻饰卷云纹。两侧附饰透雕而成,并以阴线装饰,一侧为凤鸟纹,凤鸟挺胸,高冠上卷,华尾下垂。另一侧为变形龙纹,呈爬行状。一龙一凤,寓“龙凤呈祥”之意。
龙形玉觽
清代
长13.9、宽2.9、厚0.46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青色,局部有白色沁斑。扁平体,扇形。首部琢成龙首状,龙张口,吻部上卷,双阴线刻出椭圆形眼。龙体边缘阴刻轮廓线,其内阴刻两两相对或相背整齐勾云纹。尖尾上部饰有目纹、菱形纹及卷云纹。两面纹饰相同。此器为清代仿古玉。
玉锁(2件)
清代
上:长7.1、宽4.9、厚0.8厘米
下:长7.8、宽5.9、厚0.8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上:玉质白色。扁平状,呈委角长方形,一面以篆体减地雕刻“玉堂富贵”四字;另一面饰盛开牡丹与枝叶,两面上部两侧均刻卷云纹。下:玉质白色。扁平状,如意云头形。一面于长方形方框内减地雕刻篆体“长命富贵”,上部为蝙蝠纹,周边围绕卷草纹及祥云;另一面于长方形框内以篆书刻“福自天来”四字,周边图案相同。
玉刚卯
清代
高3、长1.3、宽1.3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光洁半透明,有褐色沁。长方体,上下两端中部琢一孔洞,四面阴刻“赤青白黄、四色自岗、正身刚印、尖尖四方”。造型工整,品相完好。
花卉纹玉香囊
清乾隆时期
直径5.5、高1.6厘米
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玉质白色,洁净温润。香囊为扁圆形,薄体,双面镂雕花卉纹,器体扁平,可旋转开合。刀法娴熟精湛,器体玲珑剔透。
石榴形玉香囊
清代
长5.1、宽4.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碧玉质,颜色较暗。整器镂雕为石榴形,分为两片,有子母口。地子镂雕为小柿蒂纹,器面浮雕、镂雕石榴果及叶。香囊口部为花瓣式,底部镂空为枝叶形。系黄色丝带穗和白玉小花一个。清代皇公贵戚常带玉香囊,内贮各种香料。
凤纹玉香囊
清代
直径6、厚1.7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香囊为扁圆盒形,镂空透雕,子母扣,上下造型与纹饰相同。其纹饰以弦纹分内外区,内区刻串枝荷花,托一宝盒,宝盒内灵芝顶盖而生,上空飞翔一凤凰,长嘴高冠,展翅回首,衔花飞翔。外区饰一周串枝花。
干支纹转心玉佩
清代
高7.8、宽4.8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圆形,片状,两面雕相同纹饰。内圈共分三层,第一层刻十二地支,第二层刻十天干,中心为阴阳鱼。三层都可以独立转动。上下出廓部分镂雕有鲇鱼和万字花结。这件玉佩利用活心工艺既可以佩戴装饰,又可以将干支相配,用于记年、记时,同时圆形象征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再加上中心的阴阳鱼,使一件小小的佩饰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容。
转心玉佩
清代
高6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双环形边框内雕花形转心,边框上面雕蝙蝠,下面雕方孔圆钱,寓意“福在眼前”。转心是将玉料内心两端锼出转轴,使内心可以转动。
玉金刚杵
清代
长10.5、宽3厘米
现藏于西藏博物馆
玉质白色。仿青铜杵样式,中部稍鼓,柄身两端作对称莲花把手,把手上各有四股刃头,四股刃首尾收拢合于中轴。金刚杵是藏传佛教之法器,源于古印度的一种兵器,代表佛智坚固,能摧毁众生烦恼,一般和铃配套使用。杵的质地一般为金、银、铜、铁等,玉质的较为少见。
人物诗文玉牌
清代
长5.6、宽3.7、厚0.7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白色,莹润洁净。扁平长方形,四角及边缘圆钝。正面去地浅浮雕一老者和一推车书童,小栖于山间小路;背面阴刻隶书“远上寒山石迳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诗一首。
清代
长5.4、宽3.8、厚0.8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白色,滋润细腻,洁白无瑕,有凝脂感。扁平长方形,边缘及四角圆钝,两面上端均去地琢一对夔龙纹,其间有穿系小孔。正面阳线边框内浅浮雕“二乔观书”图案,背面边框内去地琢阳文隶书“国色人间少,乔家竟得双。共观黄石略,佳壻足安邦”五言诗一首,末署阳文楷书“子冈”款。
仙人乘槎玉牌
清代
长6.1、宽4.8厘米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玉质白色。一面浅浮雕一槎,上挂宝葫芦,一仙人端坐槎内,在海浪波涛中行进。
圈儿里人都在关注以下这几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