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中的清补是什么手法?
中医按摩中的“清”也指“泻”。具体手法如下:
按摩亦有补泻,根据 《 内经 》 :“盛则泄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原则,通过按摩补泻虚实,疏通人体的血气,达到愈病、保健、强身的目的。现将常用的补泻手法分述于下:
(一)轻重补泻法’补法是较轻刺激的按摩手法,手法柔和、轻快、时间短促。例如,轻揉、轻按能疏通气血,扶正补虚。泻法是重刺激的按摩手法,手法重而强,用力由轻人重,作用时间长。例如,重揉、重按能止痛活血,以疏散凝滞结聚,开导闭塞肿胀,减轻疼痛。(二)左右旋转补泻法按摩时,以中指、食指、拇指,或用大鱼际按摩某一被按摩部位或穴位,顺时针旋转(向右旋转)为补。或以拇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顺时针参旋转(向右旋转)亦为补法。以中指或食指按住某一被按摩部位或穴位,逆时针旋转(向左旋转)为泻。或以拇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逆时针旋转(向左旋转)亦为泻法。关于按摩的左右旋转补泻,诸书记载不一。如周于蕃曾说:“急摩为泻,缓摩为补,摩浓较推则从轻,较运则从重,或用大指或用掌心, … … ”,又说:“轻推、顺推皆为补” ; 下按压的有按法的又能使! 《 按摩经 》 曾说:“揉涌泉,涌泉在足心、揉之左转止吐,右转止泻,若女用反之”; 《 小儿推拿广意 》 中曾说:“揉外劳宫,和五脏,治潮热。左转清凉,右转温热 ; 《 厘正按摩要嘛 》 载推胃院法云:“由喉往下推,止吐,由中往上推,则吐; 《 推拿指南 》 又立“清胃)麟,,及“补胃院’,二法,如清胃院法云:“用两大指外侧,由穴向上交互推之,能使儿吐” , 辣补胃院法云:“用两大指侧,由喉向下,交互推之,能止吐”。这些都是前人的宝贵经验,黔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研究,不断探索按摩补泻的规律乙例如,上述左右旋转补泻法,黔我们在学习前人补泻手法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在,“床上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法,有待今后临嘛和实验研究的进一步证实。
(三)迎随补泻法《 灵枢 · 九针十二源篇 》 对迎随补泻有具体的说明,它说:“ … …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 … 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临床按摩时,需通而补者,应顺其经脉的走向进行按摩,如在与患病有关的经脉下段,顺着经脉方向,在穴位上进行短时间的轻快手法按摩,或顺其经脉方向施以推法、揉法,以使气血通畅,使虚衰的组织器官恢复正常的机能活动。这就是随其气去而济之的手法,是一种补虚的手法。需行而泻之者,应逆其经脉的走向进行按摩,如在与患病有关的经脉上段,逆着经脉的方向,在经穴上进行长时间的重手法按摩,或逆其经脉方向施以重力推法,或用压法、掐法,掐时要逆着经脉的方向揉动,借使方盛的病势在经脉上恢复平衡,这就是逆其气至而夺之的手法,是一种泻实的手法。如周于蕃在“推肚脐”一节中增说:“推肚脐,须熬汤往小腹下推,则泻,由小腹往肚脐上推,则补”。因为足三阴经从足走腹,交手三阴,往小腹下推是逆其经脉循行的方向,故为泻法;往上推则顺其经脉循行的方向,故为补法。
(四)平补平泻法(调法)按摩时,以中指或拇指按住某一被按摩部位或经穴,逆时针旋转半圈,顺时针旋转半圈,往返旋转为平补平泻手法;或以拇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中、无名指并按三穴,逆时针旋转半圈,顺时针旋转半圈,往返旋转亦为平补平泻手法;或手指平放在穴位上左右旋转捻动,或五个手指并拢用指腹左右旋转捻动,亦为平补平泻,能活血调气。躯干、四肢按摩时,需通行经络者,应先顺经推,或顺经按摩。稍停,再逆经推,或逆经按摩,往返推送按摩即为平补平泻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