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为艺—庄希祖书画艺术品鉴
庄希祖,原名庄熙祖,原南京市书协副主席。浙江宁波人,1942年2月生于上海,1972年起先后师从萧娴、林散之、高二适、章诚忘四位先生研习书艺古文。书法擅长隶、楷、行、草诸体,书风隽秀。并著有《毛笔字入门》、《中国书法全集—魏晋南北朝名家卷》第二十卷、《书法篆刻》、《历代书法名作赏析》、《怎样临摹诸遂良雁塔圣教序》、《林散之书法艺术解析》等书,论文有《非碑论》等数十篇。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南京得然书画名家组顾问。
黄惇先生以其人格与学士独步当今书坛,秉承了文人书法悠久传统。作为南京艺术学院的资深教师,他在教书育人的讲坛上耕耘多年;作为造诣精深的学者,黄先生著述繁多,广泛涉及中国文化、书法史、书家专人专题研究等;作为享誉海内外的书法家,黄老师笔耕不辍,从二王以降的中国书法传统中汲取丰厚养料,创出了自己成熟又独特的书艺风格。本次“散翁遗韵·儒林知希”书画联展特邀黄惇教授为庄希祖先生评写展序。
黄惇为庄希祖书画展序
庄希祖先生是我尊敬的兄长与老友,相交四十载,感情似陈年佳酿,愈久愈醇。
难忘1983年,记得在金陵图书馆一次讲座后,我请希祖兄指点书法,希祖兄言,汝书太圆,加方折可使字有肩有骨,一个“圆”字使我茅塞顿开,真一字之师也。难忘1989年,我俩与昌集兄共撰髙等教育出版社高校教材《书法篆刻》,常讨论框架,剧辩观点,取长补短,获取共识。杀青前夕,通宵达旦。书成,稿酬微薄,希祖兄言,这是我们学习的开始,吃苦是应该的。此教材迄今发行已逾四十万册,既是我们学术的足迹,也是我们友谊的象征。人生有许多往事,喜怒哀乐,花开花落,而无论如何变化,数十年如一日的友谊,是最难得的。
在南京,书坛无不知希祖兄是三老弟子。三老者,林散之、高二适、萧娴也。他的书法从三老那里获得了丰厚的滋养。以我陋见,林老善大草、高老善章草、萧老善三石(《石鼓文》、《石门铭》、《石门颂》)。然林老以汉隶为日课,以碑版作根基,以大草为化机,笔走龙蛇,纸上云烟。故希祖兄撰文称林老大草“碑质帖貌”,是为常人不具有的见识。希祖得林老教诲,嘱其不必似师,当于传统打下坚实基础,故于唐碑楷书用力至深,而一手褚遂良,却为林老所无。
高老一派纯净帖学,行书法唐太宗、高宗,章草得益元末宋仲温,希祖兄有多文介绍高老学术和书法成就,见有抵毁高老者,勃然大怒。然希祖兄不写章草,书法以行草行世,另辟豀径,自成面目。其用笔精緻富书卷气,则应是沾溉高老的结果。
萧老的碑行师康南海,篆隶师呉昌硕,法“三石”而力能扛鼎,大气磅礴,其榜书青出于兰,乃师不及。希祖兄受其指点,早年写北魏《郑文公碑》,形神兼备;隶师东汉《礼器碑》,挺劲秀逸,然其不写篆书,也不涉三石。尝见希祖兄能一字写八尺者,气象恢宏,其胆气当即来自萧老真传。
三老的时代是碑帖之争的尾声,而三老友谊却不是碑帖之争可以割断的。这既是三老胸襟所至,也为金陵之后学开辟了多元的环境。希祖兄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长期独立思考,领时代之风骚,写出《非碑论》一文发表于《书法》,文章一出,振动一时,健在的萧老读后,亦称赞他的胆识。
如上所说,是我的观察,因希祖向来尊师重义,诚实不虚,亦不标榜自诩,但他于书法的见识和实践最恰当地继承了三位先生的艺术品格——独立。唯其独立,故有舍得。
退休之后,希祖兄六十学画,攻龚半千,积墨皴染,将其书法上的用笔功力自然融入。十日一水,五日一石,定力坚持,竟有许多巨幅作品问世,正可谓老而弥坚,令我羡慕与敬佩。华拓先生题诗云:“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人巧天工夺,剪栽青出兰。”又赞其画“似春水舒展,不急不厉”,“盖以韵胜”。
希祖兄与我一样,青年时代无法进入高校深造,但对学习的饥渴,使他从一名工人成为大学教授。而今桃李芬芳,每见其与弟子融融一堂,知其书艺道德之人格魅力所在。今希祖兄命嘱序,我写下上面感受,未知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