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忠贞之士,可以因公废私,曾用“守株待兔”平定叛乱
刘备与诸葛亮
三国中,蜀国是地盘最小的,人口也最少,但相对人才更容易出头,去点缀这星光烨烨的时代。君有刘备,相有诸葛亮,将有关、张,谋有法正、庞统,再搭一个,杨洪,字季休。
杨洪是犍为人,看看他的老乡:杨戏、费诗、张翼,都是在蜀书上有传记的人。杨戏在写《季汉辅臣赞》的时候,杨洪也名列其中,“越骑惟忠”这评价也很好理解,忠贞之士嘛。杨洪小时候不爱读书,不过后来发愤图强,刘璋时期各郡他就转了个遍,不是游学而是任职。
等到刘备入蜀,李严把他征辟为功曹,可李严一意孤行要迁移治所,杨洪就不乐意了,他反复劝李严别乱来,可李严就是不听,一气之下辞官了。李严倒也没落井下石,反而推荐杨洪担任蜀部从事,这也给了杨洪接触诸葛亮的机会。
汉中之战时,刘备打张郃一直没打下来,就写信让诸葛亮赶紧发兵救援。人们都了解汉中对于益州有多重要,黄权就说“要没了汉中,简直是断了蜀地一臂”,所以他发动了汉中之战。而诸葛亮还顺便考验了一下杨洪,“杨洪,你怎么看呀”。
杨洪回答得很坚决,“汉中是益州咽喉,没汉中就没蜀啦,这么危急的时刻,男子都该出战,女子负责运输,发不发兵还需要考虑?”。杨洪的意思就是活可以不干,汉中必须拿下。诸葛亮对他的表现很满意,正好法正随着刘备出征了,先代理蜀郡太守吧,一看事情处理得很有章法,那就转正吧。
夷陵之战惨败,刘备回到永安就开始托付后事。巧的是,汉嘉太守黄元一听说刘备病了,直接发动了叛乱。《三国志》给出的理由是,黄元和诸葛亮关系不好,怕诸葛亮掌权后算账。这就很奇怪,关系得多差才能逼得一郡太守叛乱?这时机也很巧合,刘备病重,莫非黄元是刘备的伏笔?
当然也就是想想,黄元没翻起多大的浪。本来大家都觉得黄元不带兵围攻成都,就会让越巂占据南中。而杨洪分析了一下“黄元性情凶暴,又不讲信用,哪里做得到这种事?要是主公还在,他就束手就擒,要主公不在了,他就投奔吴国保命。所以去南安峡口守株待兔就行。”
确实不出所料,黄元被抓个正着,执行的还是两个不知名的将领:陈曶、郑绰,带的是刘禅的亲兵。
杨洪另一个为人称道的地方是,大公无私。诸葛亮制定的法律比较严苛,正好杨洪的特质很符合诸葛亮的要求,所以在诸葛亮执政的时候,杨洪还是担任蜀郡太守,以及越骑校尉。
杨洪和张裔年轻时就玩得很好,但杨洪并没有为此徇私。张裔在江东流亡时,杨洪看到张裔儿子犯了错,丝毫没有包庇的意思,张裔回来听说这事也觉得杨洪很不够意思。正好诸葛亮打算让张裔担任留府长史,来询问杨洪的意见。
杨洪表示“张裔的才情绝对没问题,就是他做不到公平待人,不如留下向朗,还是把张裔带在身边吧”。这话杨洪也转述给张裔了,张裔回应“丞相要留下我这件事,你可阻止不了哟”。杨洪的表现也让人们怀疑他想取而代之,这可是留府长史啊,诸葛亮不在就属长史说了算。
但后来张裔和岑述吵架时,诸葛亮就专门写信教育张裔“我都把你当成铁磁了,你咋就忍不了岑述呢?”,从这也能看出杨洪当初的评价没什么私心,张裔性格就这样。杨洪也用自己的表现证明了,诸葛亮的识人之明。
忧公如家,说的就是他。
诸葛亮:诸葛亮:就冲这名字还要我起标题?
诸葛亮:诸葛亮:君不疑臣,臣不负君
张裔:许靖称他“中原钟繇”,孙权看重他,诸葛亮还以他为“古之石友”
杨戏:他深受诸葛亮青睐,为蜀汉群臣作赞文,却因为人傲慢被贬为庶民
看官如感兴趣,关注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