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人生

境界·人生

达亮

丰子恺先生在一篇《我与弘一法师》的纪念文章中有一段妙喻:“我以为人的生活可分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丰先生用人生三层楼喻为人生的三种境界,是非常壑智深邃的,非一般人所能理解接受,尤其是灵魂生活,这自然是最高层的意识,但正因为高,很不容易真正的理解,更难以接受。有句诗写得极好:灵魂在高处。

其实,人的意识是有层次的,这里的意识即所谓的境界。“境界”一词,本来是佛教里讲的,其实就是人修养所达到的层次。一位著名禅者曾说:老僧三十年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后来略有领悟,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乃至大彻大悟,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第一重境界所描述的无疑是常人状态,认为一切都是实实在在、天经地义;后来对万物之实在性发生怀疑,这便是哲人境界;最终悟到虚妄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的偏执,去掉无明,见到世界依旧是它的本来面目,这可谓是佛家境界。佛家境界,从“自我实现”的层次,逐渐迈向“自我越超”的定、慧层次;不断地化解自我执著,消除矛盾对立,融入真如空性;在暖、顶、忍世第一,初地、二地等自他一体的忘我或无我的“高峰”和“高原经验”上,一层层地向上跃进。这些不都是Maslow所高唱的“比我们更大的”越超的灵性层次吗?

物质生活是一种境界,精神生活是一种境界;知足常乐是一种境界,不知足能常乐也是一种境界;贪生畏死是一种境界,灵魂生活是一种境界;清高是一种境界,淡泊也是一种境界;人世是一种境界,出世脱俗仍是一种境界;认真是一种境界,随缘也是一种境界,甚至浪漫、稚拙也是一种境界。在晚来欲雪的天候里,“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是一种多么中国多么高旷的境界。谢灵运留恋山水,林和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是一种境界;而人达到与自然生存和谐,则是一种更高的境我合一的境界。其实,境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能破译斑斓的人生,探究活着的境界一当你的心灵容纳下坦诚和博大的时候,你的人生便投靠了某种境界。

人最基本的层次是生存意识。生存需要吃穿,这是先天本能。丰子恺先生把“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说他们“就住在第一层,就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贤孙满堂,这就满足了。”这是物质生活中知足常乐的境界。这种知足常乐的根源,最早来源于两千年前,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要求人们“小私寡欲”、“无为不争”的思想观点,实质上在某些时候是一种消极颓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生境界。记得有一个故事,正好作抛砖引玉:有一个叫化子梦想做皇帝,人家问他:“你做了皇帝,该怎样享福?”他说:“我做皇帝,但求天天能跷起脚,把大饼油条吃个痛快。”说也可怜,知足的他甚至连想也不敢想,可见人就有问题了,至少是食古不化的怀旧者,能不令人唏嘘不已。斗转星移,时走境迁的人们,曾几何时,至今仍在幻想着祖先们那种“两亩薄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似的田园风光。而如今“叫化子式”的人们为什么在“衣食”层楼上,“把大饼油条吃个痛快”而高谈阔论,甚至歌唱?有时对顶层“精神生活”望而却步,只抬头望一望而已。至于对那隔层的“灵魂生活”就显得苍白无力,如跛子走路,总以为道路是崎岖不平的,甚至一边煮食精神叶蔓,一边在诅咒着,为什么?!因你的人生投靠了某种境界。

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去竞争,但是我们首先要学会辩证法,和选择合情合理的欲望,因为我们的欲望之愿远比生命之源丰富。所以,于一颗心无所住,心不会贪婪,对名闻利养坦然不执的心而言,这种人投靠了“知足常乐”的人生境界。不知足也能常乐,是因为你的人生要义投靠了活着的境界。探究活着的境界,使你知道:人类社会每一点进步正是“不知足”者勇于探索、不断创造的结果,而每个人的人生意义和生命的辉煌也是在“不知足”的探索和创造之中。由此可知,知足或不知足都能常乐,这是一体两面的问题,关键在于人的修养所达到的层次。

对一颗贪婪和充满欲求的心而言,人生的要义是掠夺、占有和享乐。可以想象,这样的人即使活得富足也只能是投靠了荒芜而远离了境界。于一颗进取和豁达超脱的心而言,人生的要义是奋斗、拼搏、创造和圆满。可以想象,这样的人即使活得困窘拮据也称得上富有,因他们投靠了淡泊而抵达了无限宽阔的境界。因而,境界呈现一幕幕风景,人人皆可身居其中,因为每人都有一道人生风景,并从每一道风景里都可以挖掘出生命的内涵。境界并贯穿书写着人的一生。

“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三层楼去玩玩,或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丰子恺语)这一层,人们的意识有一次突破,那是一种文化艺术及学术研究的意识。一个人要写文章、画画、作曲、研究社会、分析自然、探索科学,他要从个人圈子里跳出来,去研究别人、理解别人,探索自然、分析社会,便突破了纯属个人要求的圈子。不论用什么形式去描写众生,表达众生的想法,仍然是我的认识,我的体会,我的分析,我的研究,还会参杂个人的生存、发展、名利地位,只要有“我”意识存在,人生就存在局限性,就难以达到人生的圆融无碍,超然物外境我合一的境界。一个女尼问赵州从谂:“什么是佛法大意?”赵州随手掐了她一把。女尼问:“和尚还有这种举动?”赵州答道:“只因为你还有这个身体在。”赵州忘我,女尼则心中有我,所以二人的境界也就不同。

当自以为跳出了个人圈子时,仍然是这个“我”在跳。因为你的人生境界投靠了“我”执,只不过是心灵上的升华而抵达不究竟的境界。只有先精通学术文艺,再摧毁学术文艺。首先,深入学术文艺之堂奥。然后精通学术文艺,或为一位艺术家。最后揭开它的面具,并予以摧毁!从那时起,艺术与我的关系,开始了新的局面。若如此,只有上升到宗教意识,才能摆脱“我”执,才能“入其堂奥”、“精通”、“成为大师”,才有摧毁资格。禅宗公案中的丹霞劈佛、南泉斩猫的言外之意就是否定束缚、解放自性、破除我执。这样,才能抵达一种真境界、大境界、真如境界、一种圆满大美的人生。

宗教生活是人的灵魂生活,它超出一般的生活问题,突破了贫富高低的界限。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还要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意识到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份、地位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求“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正如丰子恺先生所说:“这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的原因所在。其实,出家人追求的是一种灵魂的生活,这种生活是世俗人还没有体会到的,否则他就不是世俗的人了。

既然宗教是一种“灵魂在高处”的“三层楼”,因而有一种境界超越所有的境界之上,那便是宗教的境界。

泰戈尔以为宗教是人类生命深处有其根据的,所以能影响人。尤其是伟大的宗教,其根于人类生命者愈深不可拔,其影响更大,空间上传播得很广,时间上亦传播很久远,不会被推倒。所以,你不信仰宗教,因为你并不了解“它超越常识的想象力,令人惊叹的悟性以及那种舍身求法的献身精神。”(李书磊语)但你相信宗教精神对于迷惘的人类是必要的。“作为人类灵魂的避难所”,“它给人类以方向上的指引,甚至是迷途中的呼唤。”(云江:《人性与神性》,《文论报》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十五日)直到有一天,你偶然在一本书中读到了“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誓言,和“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所表达的救世深情,确实是美丽的,你的心灵才如遭到棒喝一般警醒,才于骤然间彻悟了佛教深邃的伟岸的精神力量。

直到有一天,玄奘西游取经,鉴真东渡传教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光环,才在你的心底燃烧成一轮炽热不灭的太阳。近代之所以中国孕育了一批高风亮节的仁人志士,并非偶然,正是因为他们曾以增进国民道德的角度提倡学佛。谭嗣同说:“善学佛者未有不震动奋励而雄强刚猛者也。”章太炎说:“非示无生,则不能去畏死心,非破我所则不能去拜金心。”梁启超甚至提出只有佛教才能创造“舍身救世”的新民。直到有一天,你一了解到一位卓越的、全面的艺术大师一国际佛教界的高僧,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活动家,并为中国文坛开创了西洋美术、音乐和话剧的传播,而且文章、诗词、篆刻、书法,卓然大家,中国报刊广告画“始

祖”,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上的先行者弘一大师(1880—1942年)俗名李叔同先生。你才惊叹于他果然而干脆地把致力多年卓越超群的种种艺术、妻子,职业、社会地位等割舍得干干净净,忽然以“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舍弃尘缘俗务,转向青灯黄卷古佛,甘心缁衣素食精严苦修。他由衣食到精神到灵魂,毅然地由一层爬到三层楼,完成了人生的三境界,终生不再回首。这种从享乐生活到宗教生活,断然以跨越度踊跃式的自觉自愿意的改变,这正表示着纯化与向上的阶梯。他那独有的至极绚丽最终归于平淡的宗教境界,确非一般人所能为之。

大师天资绝顶聪明,对世间一切事物的观察体验,必然是敏感的,深刻而锐利的,秉性识见也不同于一般人。从他当时的地位和境遇来说,声色名利充分享受过,此所谓“曾经沧海”。他看破了红尘,便参彻梦幻,“觉今是而昨非”,便粪土名闻利养,一切都“参”透了。可是由于人生和社会有种种局限性和制约,要突破,是不可能的。具大智慧的他自会觉得幻躯万物,无非虚假,能不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受?兼于他在三十九岁上一这正是欧洲大战发生,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称帝,粤桂战争,湘鄂战争,奉直战争,国内乌烟瘴气,报国无门的他舍弃“一担好河山”而遁人空门以求解脱。丰子恺先生在《悼夏D尊先生》一文中说:“李先生(弘一大师)不是‘走投无路,遁人空门’的,而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地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是的,唐代的李节在《送疏言禅师太原取经诗序》里说:“有些批评佛教的人,只知道它产生于衰世,不知道衰世须佛教来拯救。为什么呢?因为风俗颓坏,人心忧闷,如果不用佛教使其各安其分,勇者将奋而思斗,智者将静而思谋,则阡陌之人将群起闹事。”弘一大师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拯救衰世的。

社会在不断变化,各种幻缘层出不穷,人们往往由于修养所达到的层次不同,会对一种新的行径作种种评说,孰是孰非,各执一是。但智者自知,而迷者自迷,认其为新的异端。于是乎。女作家张爱玲说过一句话:“人,是最不能把握的东西。”这是人的通病。人们由于境界层次的局限性,往往不能超越世俗的藩篱,也未能悟到人生的真谛,只能游戏人间罢了。

丰子恺先生关于“人生三层楼”之议,虽然我们未必能够完全然诺,但依此审视一下自己究竟住在哪一层人生的楼上,想也未尝不可吧!在本文即将结束时,我想起一位大师的话:大狗叫,小狗也叫。境界何尝不是,不同的境界就有不同的人生,大彻大悟,小彻小悟,不彻不悟。若依此自己的真境界、大境界,于境界中坐看它“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雨即不怕,晴即不喜,胸怀坦荡,任天而动。岂不是禅宗所说的“眼界今无染,心室安可迷”的超脱心态的境界人生。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的做人与处世的境界人生。

(0)

相关推荐

  • 【人生哲理】:知足是一种境界

    人生在世,名利财物,都是身外之物,你就算是时时刻刻的永不停息,永无止境地的去追求去索取,也不会有满足的时候,相反的,它还会给你带来无尽的烦恼和忧愁,在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觉不幸福不快乐,多半是由我们 ...

  • 丰子恺论人生

    人物 丰子恺论人生 文/墨吟 图1:丰子恺 丰子恺(1898-1975)是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和艺术教育家,尤其是他的漫画,不仅画风.画技在中国独一无二,而且全部画作都浸透着温情,就连讽刺,也是温情的 ...

  • 如何理解对于美感的三个层次分类?

    美感的三个层次. 1.物感,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美感. 2.人生感.历史感,对人生和世界意义的感受. 3.宇宙感,对宇宙的无限和绝对的感受. 美感有不同层次.最大量的是对生活中一个具体事物的美感.比这高 ...

  • 人生境界三层次!

    人生在世,实属不易:人生境界,有三层次: 最低层:动物层次-- 立足本能,自然生存,生理需要: 追求衣食住行,满足于酒色财气: 为达欲望可以弱肉强食: 是功利境界,此为凡人. 有诗云: 锄禾日当午,汗 ...

  • 在家庭装饰画作品中 体会小酌怡情的境界人生

    随着物质世界的不断丰富,人们渐渐地都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在家居装修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利用装饰画进行装修.一方面,装饰画作品确实能够修补空白空间:另一方面,装饰画作品也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寄 ...

  • 老子做人六大要点,鬼谷子做事八大谋略,境界人生

    市场人品牌土八路36 人赞同了该文章中国文化概括为两个字,就是道和术.道的最高代表,道家祖师老子必是其中之一:术的最高代表,谋圣鬼谷子必是其中之一.把握了老子的道和鬼谷子的术,能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住中国 ...

  • 为而不争是一种境界人生要尽力而为,又要为...

    为而不争是一种境界 人生要尽力而为,又要为而不争 人生是复杂而又简单的, 如果欲望越多,必然会越复杂 而最明智的做法就是: 做好自己手中的事,并认真的做,尽力去做. 即使没有成功,没有成就,只要回首再 ...

  • 人生十种极致境界人生哲理

    人生漫长路,事事难预料,为何有些人走得坦荡荡,为何有些人走得惨兮兮?成功地十种极致境界,对与错,是与非,要用心体味并平静地实行,努力了,不见得成功,但,不努力,永远不会成功. 一.忍:忍字心头一把刀. ...

  • 《活着》中三句话,写透人生三重境界,看懂才算没白活

    学会珍惜当下,方能不负此生. 作者:洞见·许朝暮 听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你已经体会过命运得无常,就一定要读一读余华的<活着>." <活着>讲述了一位叫福贵 ...

  • 收藏的境界 | 藏心,藏人生

    在与古玩为伴的世界里,怎样的学富五车都不过是沧海一粟,怎样的悲欢离合都不过是弹指一瞬.岁月更迭,韶华白头,热爱收藏已有十几个春秋,有过妙手偶得,狂喜而夜不能寐:有过神秘而不示人,或得意而显耀于世:有过 ...

  • 128句孔子经典语录!为人处世、修心正己,提升你的人生境界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 ...

  • 女人强大,就是不需要感情?两个女人不同的答案,不同的人生境界

    北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情感作家,今日头条年度十大情感号创作者 如有情感问题,欢迎点击阅读北苏的情感专栏文章,例: 遭遇背叛后,为什么不哭不闹会对你更有帮助?三点原因你要知道|专栏[带你走出背叛的痛 ...

  • 这首唐诗写出了绝世的孤独,也是难以企及的人生境界

    孤独并非是在自己心情压抑,或是失恋的时候出现的,那种感觉只是空虚和寂寞,称不上是孤独.孤独 是一种状态 ,是一种圆融的状态 ,真正的孤独是高贵的,孤独者都是思想者,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