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间谍,不按游戏规则办事,居然在联邦调查局成功潜伏16年

在间谍活动中,卧底间谍必须听从情报官的指挥,这是一个基本的游戏规则。这和球星听从教练指挥、演员听从导演指挥是一个道理。

如果出现反例,那就是出了王者。

罗伯特·汉森就是这么一个王者。

汉森本是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特工,他在FBI工作了25年,后来的一大半时间却是在给克格勃当卧底。

从1985年至2001年,他给克格勃干了16年,出卖了3个潜伏在苏联的美国重要间谍,其中2个被处以死刑。出卖了数千份机密文件,这些文件足足刻了27张磁盘。

他案发被捕后,负责案件起诉的美国司法部检察长办公室在报告中写道:“汉森是特工中的平庸之辈。”

但是,有专业人士对这个评价很不认可。汉森原来的上司、FBI特工督察大卫·梅杰在仔细研究了汉森的间谍行为后,认为汉森堪称一位“间谍大师”。他反驳道:“说他不是一个间谍大师的人,都是些不了解他行为的人。不知道他其实有多聪明。”

是的,从专业角度看,汉森配得上“间谍大师”的称号。他的活动手法十分高明,颠覆了间谍游戏中卧底与情报官指挥与服从的基本规则。

谁听谁的,这不仅仅是谁比谁高明的问题,更是地位造成的权力服从关系。间谍只是势单力薄的一个人,情报官则是国家机器的代表,他身后是掌握着丰富资源、拥有特殊权力、无所不用其极的间谍情报机关。这是胳膊与大腿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一个常识。

但是,汉森颠覆了这个常识。他给苏联当间谍的十多年里,在间谍与情报官之间创造了一种新型关系。

大卫·梅杰分析道:“他从不让苏联人操纵他,因为他知道他们会犯什么错误。”

汉森在FBI工作的头些年,大体上还是安分的。但是由于仕途不顺,他的不满情绪在心里暗暗淤积。干到第9个年头的时候,饱受冷落而积累的怨气使他再也忍耐不下去了。

汉森在FBI的工作就是监视苏联克格勃的情报活动,他对克格勃一些人员的情况十分熟悉。他暗地里与克格勃驻华盛顿站的情报官建立起秘密联系,成了苏联人在FBI的卧底。

他是主动投靠的。他的出场,就十分与众不同。

1985年他决定投靠克格勃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给自己挑个教练。

这真是别开生面。按通常的规则,间谍由哪个情报官指挥,一律是情报机构决定的,哪里有间谍说话的份儿。况且你还是主动投靠,两眼一抹黑找上人家的门,碰上谁是谁,人家看得上,愿意出钱买你的情报,已经很不错了。这历来是一个买方市场。

汉森却不。

汉森利用在FBI里的工作便利,早就把克格勃驻华盛顿站的官员挨个研究了个透。

他选中了一个人:克格勃驻华盛顿站副站长——契尔卡申。

汉森给这位副站长写了一封信,信写得是相当有派。信中写道:“如果不是有资料表明你在那个组织中享有威望,我是不会与你联络的。”

瞧瞧!人家这口气!我选中你,是看得起你!你多荣幸啊!

汉森选择契尔卡申,除了他信中写的“威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发现这位副站长能够绕过一系列管理层,直通克格勃最高首脑。这样有利于把知情者控制在最小范围。知情范围对于一个潜伏间谍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投靠信如何才能安全送到副站长的手中,这个环节也很能看出投靠者的专业素养。

直接找到契尔卡申交给他,或者直接寄给他,都是找死。汉森深知FBI对克格勃副站长这样的重点人物的监控是多么严密。

汉森在信的外面套了两层信封。在外层信封上,他写的收信人是克格勃驻华盛顿站的一位低级官员。汉森清楚,这个人不在FBI的重点监控名单上,对他的往来信件,FBI只是拍照存档,不会拆开检查。在内层信封上,汉森写道:“勿拆,速交契尔卡申亲启”。他了解克格勃的规矩,下级官员绝对不敢擅自拆开这种信件。

投靠信顺利送到了契尔卡申手里。

后来的事实表明,契尔卡申确实应该感到荣幸。汉森给他提供的情报,真是价值连城。手中能有这样一个王牌间谍,是多少情报官奋斗终生而得不到的,仅仅努力没有用,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契尔卡申的情报官生涯因此而熠熠生辉,他有了傲视群僚的资本。

更让他对汉森刮目相看的是,手里养着这样一个重量级的间谍,源源不断地得到各种极为内幕的宝贵情报,他作为情报官,居然不用特别劳神,本该是教练忙活的各种事情,都让这个球员操持得妥妥帖帖了。

诸如:

情报官与间谍的联络方式;

接头暗号;

情报交接地点;

各种安全措施;

……等等,汉森都一样一样安排得十分严谨周密。

契尔卡申在接到汉森的第一封信,确认了这个人的价值与诚意后,回信说:我们在外面选个地方会面吧。

汉森回信说:“我不打算在外面东跑西颠,穿着西装,灰头土脸的。”其实他更有安全上的考虑。

汉森在给克格勃提供情报的16年间,一直拒绝与克格勃的情报官见面,坚持只使用无人交接点,进行情报和经费的传递。

克格勃情报官很想一睹这位本尊的真容,弄清他的庐山真面目。但是,这类要求一直遭到汉森的拒绝和各种防范。克格勃权衡利弊得失后,放弃了这个努力。

克格勃又建议,给你提供一套无线电收发报机,还有别的专业谍报工具,我们负责给你提供专业训练。

汉森又一口回绝了:傻瓜才用这些!

汉森十分精通FBI反间谍工作的套路。一旦用了这些间谍器材,很快就会被FBI的监控系统发现。而且被发现以后,这些累赘就成了铁的证据,想抵赖都抵赖不掉。

那怎么联系呢?

契尔卡申说:你来找我们。

汉森说:不,你来找我。

不过,不是找他本人,而是找他选定的无人交接点。

契尔卡申提出了克格勃选定的无人交接点,还有具体的联络方法等等建议。汉森都给一一否定了。

契尔卡申感受到了汉森身上具有强烈的控制欲。

既然他有主意,看着又挺在行,措施也靠谱,索性就听他的罢。保护他的积极性更重要,只要能安全地拿到情报就可以。

在此后的岁月里,克格勃官员一直都尽可能地迎合与满足汉森的这种控制欲。

汉森选择的无人交接点在一个公园的人行桥下,公园位于弗吉尼亚北部的一个小镇。

契尔卡申用挑剔的专业眼光审查之后,认为这个交接点选得相当不错。它僻静,隐蔽,毫不引人注目,不易被干扰。同时,它又没有僻静到一个俄国人出现在那儿会引起怀疑的程度。

汉森说,我讲的联络时间,在月份、日期和钟点上,我都加6,你们再减6,就是实际时间。

汉森规定的联络程序,也很让行家称道。

第一步,汉森把情报放入无人交接点。

第二步,汉森在公园入口附近人行横道的标志牌上留下暗号:一块垂直粘贴的白色胶带,表示情报已放入无人交接点(看来美国环卫工人不大勤快)。

第三步。俄国人在约定时间来到公园,先查看暗号,再取走情报,放入酬金等物品,留下新的暗号:一块水平粘贴的白色胶带。随即返回。

第四步,汉森再来到公园,查看暗号后,取走俄国人放入的东西。再留下垂直粘贴的胶带,表明货已取走,然后离去。

罗伯特·汉森选择的秘密交接点

好像没有什么。细细琢磨汉森还有点儿傻,自己跑那么多趟,俄国人只跑一趟就搞定了。

这,正是他的老到之处。他要尽量减少俄国人的行动次数。俄国情报官员都在FBI的监视之下,外出活动风险很大。而汉森自己看上去只是个普通的美国人,无人注意,安全得多。

汉森就这样又当教练又当球员,自己指挥自己,一口气给俄国人干了16年。

16年里,汉森只用代号和化名与克格勃联系。

汉森十分清楚,暴露的间谍大都是被内部的卧底出卖的,这几乎是个规律。他知道克格勃内部肯定隐藏有CIA和FBI的卧底。如果自己的真实姓名让克格勃掌握了,离死就不远了。

经营一个间谍数十年,却连他的真实身份都没有搞清楚,总让人心里不踏实。

契尔卡申和后来接任的克格勃官员,一直想方设法搜集研究汉森的真实身份。但是,16年里,他们只获得了汉森通电话时的一次录音,还有汉森在一个文件袋上留下的指纹。此外一无所获。一直不知道他的真名实姓,不知道他的本尊容颜。

直到2001年2月汉森被捕,契尔卡申才从报纸上第一次知道了这个老朋友的真实姓名,第一次看到了这位熟悉而又陌生的老朋友的照片。这时,汉森已经是声名远播的新闻人物了。

契尔卡申从媒体披露的材料中,对汉森强烈的控制欲究竟从何而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汉森的父亲是个警察,把职业习惯带到了家里,对待孩子极为粗暴,管束严厉。早年的经历对汉森影响深远。工作之后,汉森很不合群,没有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从未担任过管理职务,饱受冷落。这一切的逆反作用,激起他内心强烈的表现欲和控制欲。

当间谍,当一个自己指挥自己的间谍,让对方情报官围着自己的指挥棒转,以此弥补工作中不受重视的失落,满足内心掌握控制权的渴求。汉森的强烈欲望在这里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这也解释了契尔卡申的另一个疑问,汉森在当间谍的十多年里,没有表现出对金钱的强烈欲望。从案发后报纸披露的情况看,汉森虽然得到了不菲的报酬,但是他的生活仍然相当简朴。

汉森机关算尽,最终还是被发现了。

罗伯特·汉森被捕后

他是怎么被发现的,有多种说法。有的说FBI发现一起间谍案件被泄露给了俄国人,因此起了疑心;有的说苏联解体后一个退休的克格勃高官出卖了他;还有人说是克格勃支付给汉森巨额酬金的财务账目泄露,导致了他的暴露。

这些说法都遭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否认。

这些说法确实都不能轻信。

如何发现间谍,是反间谍工作中最隐秘的环节,掌握真实情况的反间谍机构绝对不会轻易外传。知道的,绝不会说。说出来的,多是烟幕。

2002年,汉森被美国联邦法院判处终身监禁,不得保释。在余生漫长的囚徒生涯中,汉森强烈的控制欲如何满足,将是他要面对的一个痛苦问题。如果他听到了原来上司对他“间谍大师”的评价,也许会感到一丝安慰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