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区:土地“金钥匙”洞开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记者 李文萍 图/綦江区农业农村委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綦江区有关负责人这句话浓缩了綦江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精髓。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綦江遵循重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要求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依托当地的优势粮油、蔬菜产业,建设“一园、两区、一环、一带”的“七化”示范区,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高标准发展的基础上,延长并完善产业链,促进三产融合,构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体系,为重庆市高标准农田“七化示范”建设打造样板工程。
高位推动
布局现代农业空间
旱涝保收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农田宜机化、水利化和规模化是产业高效发展的基础,农业的标准化、智能化、生态化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七化示范”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重庆农业迈上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
但对于綦江而言,“七化示范”建设是难点。
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结合部,山地占全区总面积的67.6%、丘陵占32.4%,境内陆貌复杂、地形破碎,綦江区高标准农田“七化示范”建设面临实施难度大、成本高等难题。
如何破解难题?綦江的做法是高位推动,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
经过多轮智慧碰撞,綦江区在创建市级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域内,打造山地粮菜产业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项目区落地东溪镇白云寺村、永乐村和巩固村,占地面积1.1万亩,紧邻东溪古镇。依托以水稻、油菜为主的粮油和以萝卜、辣椒为主的蔬菜作物,实施以宜机化、水利化为主的“七化示范”建设,并将产业、园田景观和人文特征融合起来发展乡村旅游。
根据规划,项目将形成“一园、两区、一环、一带”的现代农业空间布局。“一园”是指蔬菜科技示范园;“两区”是指高效粮油轮作种植示范区,高效蔬菜生产粮菜轮作示范区;“一环”是指依托成片的水稻、油菜花、辣椒等作物,形成的田园风情旅游环线;“一带”,是指以东丁河为主,结合两侧现代农业园的设施,构成“科技+智慧+现代化”的滨水景观带。届时,綦江将不只是重庆主城和周边区县的“菜园子”,也是风光秀美、宜居宜游的主城“后花园”。
为高位推动“七化示范”基地建设,全区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区长亲自抓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区农业农村委牵头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部,各级管理人员全部深入项目区履行监管职责,以终端前移的模式来改变以往的管理机制。綦江区委副书记赵如均、副区长蒲德洪等区领导多次现场调研、现场指挥、现场办公,项目建设推动有力。
示范区建设还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项目区涉及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全区乡村振兴年度考核中,要求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并亲自参与,明确专人跟进,给予经费支持。
“凝聚共识,高点站位,高位推动,綦江区致力打造山地粮菜绿色高效示范区、山地粮菜一二三产业高效示范区、山地特色蔬菜全产业链示范区、山地粮菜园田化示范区。”綦江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精准发力
攻克多个建设难题
如果说高位推动让綦江农田提档升级的话,那么建设过程中的执行力则是提档升级的关键环节。
示范区设立项目管理部,所有项目人员住在当地、吃在当地,工作在田间地头;监理人员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部合署办公,整合监理力量,不允许监理公司偷奸耍滑、弄虚作假;建立“月计划、周调度、日推进”的工作制度,各标段施工单位在每周调度会上交流存在问题及推进工作的方式方法,形成良好有序、比学赶超的建设氛围。
针对平地、缓坡平台、梯田、陡坡等多种复杂地形,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差异化整治。
对耕地坡度小于6度的区域,重点开展田块归并和条田建设,适应规模化、现代化、生态化的农田生产需要。
对耕地坡度6~15度的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开展水平梯田建设。
对耕地坡度15~25度的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开展梯台旱地建设。
建设中,綦江区还积极建设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构建“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旱能灌、涝能排、无污染、产量高”的高标准农田,并立足东溪镇的山地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布局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发展,将农业与旅游、文化、生态有机结合。
“'七化示范’整治后,土地实现集中连片,提高了劳动、物资、装备等农业全要素效率,生产耕作方式实现了传统的人畜力或小机器到中大型农业机械的重大转变,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同时使得耕地有效面积得到增加,土地撂荒现象得到解决。”綦江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綦江区山地特色粮菜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投入资金9000多万元,拟三年实施完毕。到2022年,项目建设完成后,各类灌排设施相互配套,输、配、灌、排水及时高效,产量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粮食作物每亩每茬平均节约成本390元,萝卜、辣椒特色经济作物每亩每茬平均节约成本450元,经过建设的高标准农田至少可以使用20年,每年可以实现相同的节本情况,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创新推进
“三变”改革天地宽
“我们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时,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注重吸引多元主体、全社会力量参与'七化示范’区建设。坚持为农、惠农,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和就业增收,建立农民稳定增收利益联接机制,让农民成为示范区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管护者和受益者。”綦江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跟记者坦言。
据了解,綦江区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时,同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社会服务平台、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创新技术支持和服务的模式,解决农业生产在种苗、农资、技术、营销等方面的难题,促进农业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高效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綦江把“三变”改革政策运用到了极致。结合产业发展,区内行政村建立“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合作社,负责全村土地流转、产业培育、市场开拓等工作。鼓励农民自愿将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管理等投入村集体合作社,成为股东。支持村集体合作社采取控股、参股等方式,与其他村合作社、专业合作社进行合股联营,不断拓宽发展空间。探索组建适合各类村民技能特长、分工分业的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市场组织,推动组织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当地农民既可以获得土地流转收益,还能在基地里务工赚取劳务报酬,种植的辣椒、萝卜等农产品还可以包销给公司,一举获得三笔收入。”重庆市宏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鄢训告诉记者。
綦江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
据他介绍,公司在东溪镇永乐村、白云村和丁山镇保元村,流转土地建设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1000余亩,通过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农户从过去的农民变成了“股东”“工人”,致富渠道增多,同时也有利促进了当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
像鄢训这样的企业主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情况,在綦江还有很多。
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激活了农村沉睡的资源,释放了农村发展的新动能。
綦江的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打造集中连片的产业基地,有助于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也成为破解下一步农村“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关键。
目前,綦江区粮菜产业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形成草蔸萝卜、东溪辣椒现代农业产业集群。预计到2022年,綦江全区发展萝卜10万亩、辣椒10万亩,农户每年增收1万元以上。
(本文刊载于《农家科技》2020年8月“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