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与医生主动保持联系的肺癌患者,后来怎样了?

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和辅助治疗完成后,患者就进入康复阶段,这段时期医生需要对患者定期随访,随访的目的主要有监测治疗后的效果,有无复发迹象,以及远期并发症、后遗症或新发疾病。即将在9月8日举行的世界肺癌大会将报道一项中国的回顾性研究,研究显示术后主动进行随访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更高,达81.8%

主动一点的患者,生存概率高

这是一项中国多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4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接受手术切除并在初步诊断后6个月内通过电话随访系统进行随访的临床I-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AJCC第8版分期)患者。手术后3个月内死亡的患者被排除。所有入组患者根据随访期间的行为分为主动随访(AF)组或被动随访(PF)组。在 AF 组中,除了常规随访外,患者至少主动寻求医疗建议一次。在 PF 组中,患者仅接受了常规随访(前 2 年每 3 个月一次,随后几年每 6 个月一次)

研究最终纳入来自中国9 家具有广泛地域代表性的医院的11,958 例I-IIIA 期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AF组(N=3825)和PF组(N=8133)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没有显着差异。两组中,大部分患者为男性,非鳞癌,I期,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ECOG-PS)≤2。

AF组和PF组中位电话随访通话时长分别为3.77和3.58分钟; 5 年生存率分别为 81.8% 和 74.2%。与PF组相比,AF组5年时死亡风险降低了40% [风险比(HR)=0.60,95%置信区间(CI),0.53-0.67,P<0.001]。此外,在临床分期亚组中,不同分期的AF组的5年生存率均显着优于PF组(I期亚组,HR=0.59,95%CI,0.46-0.75,P<0.001;II期亚组,HR =0.64,95%CI,0.51-0.79,P <0.001;IIIA 期亚组,HR=0.54,95%CI,0.46-0.64,P <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随访方式、年龄、性别和手术方式是I-IIIA期NSCLC的独立预后因素,且在按临床分期分层的所有亚组中结果一致。

网络平台或有助破解随访难题

良好的随访使医生和患者能长期保持沟通,遇到问题就能及时处理掉,自然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目前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相对不足,而且遇到疫情,患者就医出行并不容易,患者想主动随访有时也是有心无力。

随着网络技术发展,患者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与医生进行沟通,使患者对自身出现的细微症状有所了解,就医也更有准备和针对性,更有利于处理患者的病情变化,延长生存期。

这项研究发现,在肺腾助手建立多年并一直保持高度活跃的多个肺癌患者社群里早有验证。肺腾社群中,一直有专业的医药顾问及抗癌多年的老战友,会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各种疑问进行详尽的解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