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7陈何芳:教育学硕士生参与科研的积极体验

关键词:教育学硕士生;参与科研;积极体验

摘 要:教育学硕士生参与科研,往往会产生几种典型的积极体验。首先是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很有收获;其次是论文写作化思想为文字很有成就感;最后是发表论文的过程虽然焦虑但有惊喜。

科研能力是研究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能力的高低是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参与科研项目和进行科研论文写作是提高硕士生学术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对A校b院教育学硕士生的访谈,能够发现学生们在参与科研中普遍存在积极体验。

一、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很有收获

由于专业方向的不同和培养方式的差异,A校b院不同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生,在参与科研项目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以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它是教育学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比其他教育学专业拥有更多的科研项目。该专业的导师经常会让硕士生根据其研究项目的主题,做一些文献方面的梳理,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尽量向课题的方向靠。学生们在做文献梳理的时候,要读很多关于某方面的文献,这样就大概会形成一定的研究方向。同时,导师在课题研究中会分享自己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对外投稿和最终发表的过程,对于学生们都有直接而有效的学习借鉴意义。一般是导师做什么课题,学生们就会跟着一起做。导师鼓励学生主动加入做项目,在做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形成了新的想法,导师如果鉴定为有价值,就会支持学生继续拓展。如果学生没有其他特别好的想法,那么导师就会让学生做他的项目。这些都是真正参与项目,在过程中很有收获。当然,没有科研项目也不妨碍“参与科研”。科学研究有很多形式,从最初级的聚焦某研究对象、形成自己观点,到参与国家级别的项目,都属于“科学研究”,其实质就“专注于某个问题开展持续探索”。比如,有些导师虽然没有主持科研项目,但经常带着学生做“读书会”,在阅读中结合相关问题开展探讨,也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因为在这样的团队学习氛围中,同样能找到学习的方向和动力,从而收获学术成长。

二、论文写作化思想为文字很有成就感

硕士生在入学后,常常会对自己的学术能力不自信,尤其是跨专业的考生,更会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懂。写作方面更是严峻的挑战,研一时学生们常常感觉,写出一句完整而有逻辑的专业语句都非常费力。在师门读书会汇报或研讨问题时,也会吞吞吐吐、发言没有逻辑、甚至难以形成明确的观点,感觉自己很差、很受挫。但是经过一年的专业学习,研二阶段的专业思维一般会逐渐清晰,也能写出逻辑思维较清晰的文字。这阶段参加读书会,基本都能比较有逻辑、讲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般也能写出学术性论文,能够抓住问题、突出重点。

硕士研究生作为国家的高层次人才,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能够运用文字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运用文字能力进行科研论文的写作,是体现硕士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方面。高校是否应该将科研论文的发表和研究生的学位挂钩,学术界和整个社会对此都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论文的写作和发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它给研究生带来巨大的学业成就感,为研究生的学业进步提供了长足的动力。硕士生通过论文的写作,获得了学术成就感,这将激励他们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探索,获得前行的动力。

对于那些有一定专业基础或学术天赋的硕士生而言,写出论文的成就感更加强烈,每次写出自我感觉还不错的论文,都觉得是一种进步。他们往往认为,课程分数之类的评价,已经不能激发成就感了,真正有成就感的就是学术方面的进步。有些人会认为,研究生期间要奉行“学术至上”,把学习当做最重要的事情。还有些研究生有“发表情结”,将“是否有论文发表”看做研究生求学生涯完美与否的重要标志,觉得发表了学术论文,研究生三年的经历才更完整,才能证明自己没有白读研究生。

三、发表论文的过程虽然焦虑但有惊喜

有论文发表梦想的硕士生,会关注本专业学术会议的论文征集,争取提交参会论文。硕士生此时的论文写作往往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初稿写好后都会征询导师意见,甚至请教熟悉的课程老师,进行持续的修改和完善,力争提升论文水平。在这个过程中,能得到老师们的肯定,同样会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在专业学习上信心更足了。能够发表学术论文的硕士生,最终也会得到外界的激励和奖励,好的发表有助于获得“国家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称号。在这个意义上说,论文得以公开发表,或者仅仅得到老师的认可,对于硕士生的专业发展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但是,每一项荣誉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努力,在写作、投稿和发表过程中,硕士生们往往都要经历不同情绪的转换。在漫长的投稿期会有焦虑,不知道所选的期刊是否合适;收到修改通知也会面临压力,不知道所做的修改是否令编辑满意;有时还要担心某些杂志临时改变主意,不再录用或者在投稿期结束后突然告知准备录用,这就面临“一稿多投”风险;还有些杂志态度模棱两可,不给明确承诺;甚至有些杂志最后提出要求,希望导师挂第一作者,硕士生只能位列第二。各种不确定状态,让作为新手的硕士生往往百感交集,时而信心满满充满期待,时而自我怀疑情绪低落,一直在“对发表的期待和对自己的怀疑”之间摇摆。经历几个月的波折,当论文真正刊登出来时,才真正感受到喜悦和放心。尽管经历了长期煎熬的过程,但“文章发表出来”的美好结局,还是让人感觉“很值得”。

实际上,论文写作与发表一直是广大研究生比较关心的问题。在很多高校,论文发表与学位证直接挂钩,有发表才能拿到学位。这样的强制性安排,让研究生有了极大的压力和动力,发表论文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即使没有强制发表,论文的意义依然十分重大。例如,在A校硕士生的“综合测评”中,发表论文就占据了比较大的分数比重,也关系到学业奖学金的等级,以及其他荣誉的获得。当然,外在奖励也是为了实现内在激励,论文发表的“内在动机”更加重要。学生们的发表愿望,更多的是出于对真理的热爱、对学术的好奇,想要在自己的求学路上留下一点思考的痕迹。同时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获得论文发表后的自我肯定,以及求职就业中的潜力加分。

总之,教育学硕士生参与科研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体验。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很有收获;论文写作“化思想为文字”很有成就感;发表论文更会带来惊喜。

(0)

相关推荐

  • 硕士研究生科研训练的载体是课题,关键是导师

    硕士研究生的"研"字底色亟待增强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08-12 10:36作者:张端鸿(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发起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学习 ...

  • 研究生如何选导师

    研究生找导师的考虑因素 最近,很多大四学生拿到读研的录取通知书.很多人急吼吼地"预定"导师.但如果考虑不周,那么今后师生彼此都会苦不堪言.选择导师真的很有讲究吗? 很多人都说选择导 ...

  • 如何判别研究生论文质量

    作为大学研究生导师,论文评审(投稿和学位论文),几乎是每年的常规程序性工作.除了对自己的学生论文严格把关外,还要对校内外研究生论文进行评审. 博士生论文与硕士生论文的评审标准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不同层次 ...

  • 398陈何芳:教育学硕士生参与科研的消极体验

    关键词:教育学硕士生:参与科研:消极体验 摘 要:教育学硕士生参与科研,往往会产生几种典型的消极体验.首先是参与科研的项目内容太过简单机械:其次是读研期间未撰写和发表论文很惭愧:最后是接近发表但未能坚 ...

  • 379陈何芳:硕士生综合测评制度的“冷遇”

    关键词:硕士生:综合测评制度:冷遇(效果:教师:学生 摘 要:硕士生综合测评制度通常会遭遇三个方面的"冷遇".首先是效果适得其反,现实中的制度异化因奖惩滥用而导致行为扭曲:其次是教 ...

  • 401陈何芳:硕士生受益于哪些同伴交往

    关键词:硕士生:同伴交往 摘 要:硕士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都受益于同伴交往,涵盖了一些典型情境下的特殊缘分.首先是图书馆学友因学术梦想而互动成长:其次是项目组学长因同门学缘而传承相继:再次是宿舍的同伴因 ...

  • 402陈何芳:硕士生眼中的“好导师”是怎样炼成​的

    关键词:硕士生:"好导师":炼成 摘 要:硕士生导师要想成为学生眼中的"好导师",必须加强各方面的修炼.首先是更新观念,从师道尊严到强调"学术育人&q ...

  • 404陈何芳:硕士生“师生匹配”的困境与出路

    关键词:硕士生:师生匹配:困境:出路 摘 要:硕士生的"师生匹配"并非易事,现实中存在着双重困境.一方面是新生未做信息搜寻或信息分析失策而有碍师生匹配,另一方面是院系招生和导师分配 ...

  • 407陈何芳:硕士生成长需要怎样的“管理保障”

    关键词:硕士生:成长:管理保障 摘 要:硕士生的成长需要院校层面优化管理,在教师.教学和学生等方面给予制度和资源保障.其一是师资管理,强调招收.培养.留住和用好优良师资:其二是导师管理,要求增强&qu ...

  • 408陈何芳:硕士生消极学习状态的乐观解读

    关键词:硕士生:消极学习状态:乐观解读 摘 要:硕士生常常会陷入消极学习状态,但可以从乐观的视角进行解读,以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与动力.首先,动机不纯不影响受教育权:其次,态度不端正不是道德问题:再次,学 ...

  • 409陈何芳:硕士生“迷茫”和“无能”感的乐观解读

    关键词:硕士生:"迷茫":"无能":乐观解读 摘 要: 硕士生常常会产生"迷茫"和"无能"的感受,需要开展一些乐观的解读 ...

  • 382陈何芳:教育学硕士生缘何会有“学科自卑感”

    关键词:教育学硕士生:学科自卑感 摘   要:教育学硕士生在求学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种源于自身体验的"学科自卑感".首先是招生过于随意和宽泛,缺乏规范感:其次是学习内容过于西化和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