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术之道——谭天教授新著《道可道》导读
《道可道·非常道》三本中的两本《道可道: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研究》《道可道:新媒体理论与实务研究》已经出版,这是谭天2004年进入学界以来的研究成果。这是一本适合青年教师、研究生博士生及传媒人读的书。既可以了解学术前沿、传媒发展也可以学习如何做研究。此书每一编前面都有几句话的导读,在此我们再来做一个全书导读。
先看《道可道: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研究》。第一编 新闻学研究。新闻学论文一般比较容易看懂,但学理性不是很强,我的研究特点是问题意识较强。其中《“不可预知”:电视新闻的卖点》收入《中国新闻年鉴》,但我认为最好的论文应该是《中美电视调查性报道比较》,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第二编 传播学研究。传播学研究学理性较强,《内陆电视在香港传播初探》是和我的香港研究生一起写的,也是国内对外传播少有的实证研究。还有两篇重要论文:《新媒介生态下的传播裂变》提出传播裂变理论,这也是一个跨学科研究。《试论社会化传播理论的构建》写得不算好,但大胆提出创新传播学理论的构想。
第三编 广播电视学研究,是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最重要的论文是《论电视节目形态构成》,做了一个基础研究。《《中国好声音》的传播特征与价值 创新》就是电视节目构成理论的应用。《论作为空间产品的电视节目》《论作为时间产品的电视节目》以及《“后电视”的转向和转型》都是这一理论研究的延伸。
这里讲一下《论电视节目形态构成》的写作过程。新世纪随着真人秀兴起和国外模式引进,学界纷纷研究节目形态,但我发现他们研究的其实还是节目类型。因此他我十多年的节目创作实践和理论思考提出电视节目构成理论,这一理论对我国节目模式研发与电视节目分析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我的第一次学术转型,即从实务研究转向理论研究。这里稍微说这两类研究,应用研究是指应用某些理论和方法来分析某个实际问题,多是实务研究。理论研究是探讨学术问题,一般指向基本理论和事物本质,提出或创新理论,研究问题更具学术性和普遍性。会做理论研究的不多,但鼓励大家多看理论研究论文。
《道可道:新媒体理论与实务研究》体现我的第二次学术转型,既从电视研究转向新媒体研究。先说第二编 传媒经济和管理研究。2000年传媒经济学开始兴起,有经济学背景的我也进入这一领域,先作梳理《试论我国传媒经济的研究》,进而在《传播经济的本质是意义经济》中提出意义经济理论,这也为我研究媒介平台打下了基础。
回过头来再看第一编 网络与新媒体研究。新媒体研究的文章很多,但基本理论研究很少,《基于关系视角的媒介平台》中从媒介组织形态入手,提出了媒介平台理论,构建了新媒体本体理论。《论社交媒体的关系转换》也是很好的理论研究,《电视新闻节目官方微博的实证研究》则是不错的定量研究。
从我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基础研究对理论创新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试论我国传媒经济的研究》和《传媒经济的本质是意义经济》,是无法在《基于关系视角的媒介平台》中构建媒介平台理论的,更不用说应用研究《媒介平台:传统广电转型之道》,也难以拓展新的研究《我国社交媒体的现状、发展与趋势》等。
第三编 学术探索与研究心得。大胆的提出学科重建的设想和跨学科研究,还有研究方法和读书心得,最后一篇《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是给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写的。希望读者们不仅了解我做了哪些研究,还希望大家了解我如何去做这些研究,了解我关于学科、方法论等方面的思考。
一般新闻传播研究者多从新闻学或传播学视角,而我还会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视角切入,这与我的学科背景和传媒经历有关。此外,我在媒体融合、传媒转型等综合研究中也提出不少新观点,较早对新型主流媒体、网络直播、场景、连接等新问题新概念展开讨论。用俗话来说,叫与时俱进;从专业来看,叫学术敏感。
前瞻性、跨学科、求真务实是我的研究风格和学术追求。我的研究视野开阔,创新性强,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多,虽然有些理论研究的论文不太好读,但这些研究又是极具创新的学术前沿,读者如能花点时间多读几遍收益更大。当然,我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些观点也可以商榷。
顺告:《非常道:新媒体新传播探索》也在出版中,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出版。最后,给亲爱的读者们一点福利,可以在下面扫码入群,我们一起来讨论问题,一起来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