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瑗《草书势》《座右铭》贤女帖》原文译文及赏析

崔瑗《草书势》《座右铭》《贤女帖》原文译文及赏析

崔瑗,字子玉,公元77年-公元142年。 东汉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学者。书法尤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 中国草书第一种书体章草的创始人是西汉史游(公元前48~前33),可惜他没有给我们留下书法经典。真正留下经典,教导我们应该如何书写草书的第一位祖师爷,是东汉大书法家崔瑗。崔瑗是中国书史上第一位撰写草书经典《草书势》的祖师。没有他,就不可能产生之后的张芝、王羲之、张旭、怀素这四位书法圣人。他的《草书势》,文见《晋书》卷三十六《卫恒传》。他的草书,后世评价很高。
    汉末张芝取法崔、杜,其书方得大进,成为汉代草书之集大成者,成为中国草书第二种书体---今草的创始人,被誉为史上第一位“草圣”。然而张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笔者认为,张芝自云并不是谦虚,而是客观的。因为草圣张芝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自己非常明白,若把自己的书法和祖师崔瑗《草书势》所描绘的草书应有的形态和气势及其意境进行对照,确实还有较大差距!

《草书势》这是流传至今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书法论文,而且是论草书的。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草书于此尤具代表性。因此,这篇文章也就弥足珍贵。文章在讲了书法的起源之后,重点讲了草书的产生,指出由于“官事荒芜”, 出现了比大小篆简略的“隶书”;而“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这就说明,草书是由于政事繁忙,为适应书写简易快速的需要而产生的。这是符合实际的。任何一种艺术,起初都是为了实用,后来才出于审美的需要,逐渐使之完善成熟。汉代草书在实用中提高技艺,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终于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崔瑗《草书势》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记录了他对草书艺术的审美感受,把草书作为供人欣赏的美的艺术。文中提出一个重要美学命题:“观其法象”。法象,本指人的合乎礼仪规范的仪表举止,借用到草书直观上,则指其合乎法度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因此,“观其法象”,就是观赏草书的艺术形象。而且文中具体生动地描绘了这一点。一则说,“抑左扬右,望之若欹”,意在讲草书结体不同于篆隶的对称平稳。一则说,“兽跛鸟踌,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强调草书的动态美。书法本是空间艺术,是静止的,这里的鸟兽想要“飞移”;狡兔突然受惊将要“奔驰”,给人强烈的时间艺术的动态感。一则又说,“或蜘蛛点蝻,状似连珠,绝而不离”,指出草书的下点,如“燕”、“然”下面四点,笔势也有它自身的特色。一则还说,“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点出草书笔画的曲折、回旋、流畅。这些都是草书的特殊处。它较之汉代的正书篆、隶来,线条更流畅,更自由,更具活力,更富意态。那笔势“畜怒怫郁”,纵放出来,就会产生出奇异的情景。然则崔瑗在肯定了草书的这些特征之后,又指出草书的自由不是随意的。文中一方面写到“方不中矩, 圆不中规”,指出草书打破了篆隶要求对称平稳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写到“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表明草书是有自己的法度的,有着“一画不可移”的规则和规律性。这种对自由与规律、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的要求,是我国先秦美学就具有了的一条重要原则。崔瑗对草书艺术的审美感受,再次体现了这一点。

崔瑗《草书势》,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中国草书形态和气势的开山之论。整篇经典的核心,归根结底就是论证中国草书的实质是书法自然!
让我们来看看崔瑗《草书势》!

《草书势》原文:
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爰暨末叶,典籍弥繁;时之多僻,政之多权。官事荒芜,勦其墨翰;惟多佐隶,旧字是删。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

释文:
书法文字的兴起,最早开始于仓颉;他描绘那鸟兽蹄迹,用来确定象形文字的书写方法。到了后世,作为标准的书籍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许多不常见的事,治理国家事务也有许多变化。因此,官员的事务杂乱了,就要抄写很多文章;考虑到雇佣很多辅助书写的人均写隶书,对过时的文字要进行删繁就简。草书的书写方法,就是要继续简化省略;要顺应时势向人们表明意思,使用在仓促紧迫之时。同时起功效加快之用又与篆隶共使,爱惜了时间又节省了精力;这纯粹是节省和简略方面的变化,为什么一定要坚守古老的体式呢?
《草书势》原文:
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或(黑知)(黑主)點(黑南),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郁,放逸后奇。或凌邃惴zhuì栗,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绝笔收势,馀綖纠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xī;腾蛇赴穴,头没尾垂。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几微要妙,临时从宜。略举大较,仿佛若斯。

释文:
观看那草书的章法和形象,文字的俯仰低昂都有它特有的仪态和法则;方的字形不中矩,圆的字体不中规。(笔者注:中规中矩不显灵动,不规不矩方显神奇)有些字是抑左扬右,左矮右高、左小右大,看去象是倾斜的;有些字像兽踮起脚跟鸟耸起身子,意向在飞走离去;有的字像狡兔遇暴惊恐万分,显示急将逃跑又还未逃的形态。或者(黑知)(黑主)點(黑南),形状似连珠,笔断还意连;有的字像禽兽愤怒又有忧愁,有的字散发飘逸又体现离奇的情景或迫近深邃而表现出既忧愁又恐惧而肢体颤动的情形,如据高处面临危难,而旁边只有细小的不正当不安全的东西可依附,似螳螂抱着枝条,断笔收势,馀画缠绕而结束;有的如山蜂施放毒汁,沿着那裂缝的边缘险恶进行;有的像那腾蛇入穴洞,头进去了尾还垂在外面。所以远看它们,那水深啊崩流的气势啊像汹涌的波涛倾岸奔涯;靠近细察它们,那书法的笔势之妙连一画都不可以改动。多少精深要妙之处,只有站在高处时才能从中领悟那书势微妙适宜的方法。这里略举几个比较明显的书例,草书势差不多就是这样!
赏析:
   崔瑗《草书势》把我们引进了神奇美妙的大自然空间。那千姿百态的景象,无限美好的自然,微妙的意境,早在东汉,祖师就要求草书进行体现。再看那远古文祖仓颉造字也是源于自然,始于象形。由此可见,中国草书的实质是书法自然。只有书法自然,将大自然千姿百态的景象体现在书法中,才是千古不易的草书笔法!
    时隔一千八百多年的今天,重温祖师爷的教诲令人神往!大狂草书体旨在回归自然,让书法祖师当年的梦想成真,为书法祖师爷圆梦,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符号”;只有把今天成熟的汉字依据一千多年来书法先贤约定俗成的草书规则同时书写出更高意义上的象形和自然,才是实现书法祖师遗愿的最好方法。

座右铭原文译文及赏析
座右铭原文: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

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

硁硁鄙夫介,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译文:

不要津津乐道于人家的短处,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

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要忘记。

世俗的荣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

审度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动,别人的诽谤议论对自己又有何妨害?

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实际,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赞赏的。

洁白的品质,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变颜色,才是宝贵的。

表面上暗淡无光,而内在的东西蕴含着光芒。

柔弱是生存的根本,因此老子力戒逞强好胜,刚强者必死。

浅陋固执刚直,小人却以此为美德而坚持。

君子悠悠,内敛而不锋芒毕露,别人就难以估摸透啊!

君子要慎言,节饮食,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

如果持久地实行它,久而久之,自会芳香四溢。

赏析:

《座右铭》是东汉崔瑗所作铭文,全文共20句,100字,抒发了作者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立场,其中每两句构成一个意思,而且这两句的意思往往又是相反、相对甚至相矛盾的。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对立、矛盾,突出了主观选择的价值和意义,反映了当时较为普遍的价值观念。

 开篇“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两句可归结为慎言。“无道人之短”就是不直言他人的短处。儒家将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类,对于小人的短处,不能说,说了会得罪小人;而对于君子,因为君子能够“吾日省吾身”,能够不断地自省自查自纠,所以不必说:正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无说己之长”则是提醒自己不要自我张扬。《道德经》中有言: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白矜者不长。”“说己之长”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肯定、赞赏,进而获得利益。这种行为与儒家秉持的观念相悖。《论语·学而》有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过分强调自己的优点,就会名过其实,从而与作者所提倡的“无使名过实”相背离。无论是慎言人之短还是己之长,都是要求做人要慎言二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要求弟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讷言即慎言。这是守愚的方式之一。此“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与下文“守愚圣所臧”是一脉相承的。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是说施恩于他人不要再想,但接受他人的恩惠要铭记在心。《庄子·养生主》中云: “为善勿近名”,意思是做善事并不是为了博得好的名声。“受施慎勿忘”则是一种感恩意识、报恩观念的体现。两句中都有一个“慎”字,就是要提醒自己要时刻谨记,不可忘却。

  “世誉不足慕”与“谤议庸何伤”两句则从荣与辱两个方面阐发作者的思想。无论是赞誉,还是毁谤,都要坦然视之、淡然对之。《道德经》中写道:“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在作者看来,宠辱若惊不可取,为人应该做到宠辱不惊:为此必须要坚持以正确的人生准则衡量自己的得失,审视自己的言行。仁就是这唯一的“纪纲”。

  “隐心而后动”,就是要在行动之前先审度自己的心是否合乎“仁”,只有合乎这一标准之后才能行动。 “守愚”也是“唯仁为纪纲”的具体实践。此外,从“在涅贵不淄,暖暖内含光”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守愚并不是指要愚昧无知.作者所说的“守愚”其实只是外表的愚,内心则要追求一种高洁的人格品质、近墨不黑的独立节操。

  在做人的方式上,崔瑗强凋外柔内刚,以柔取胜:《道德经》中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犒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一句表明为人太过刚强会招致祸患。

  在行为方面,作者要求自己做到上文所说的“慎言”,也要做到“节饮食”。这是因为饮食是物质生活的重要方面,没有节制,便会贪婪争抢而要做到这两点,就要在观念上做到“知足”。

  此文在艺术上有两点很突出。

  一是在结构上,每两句构成一个意思,而且这两句的意思往往又是相反、相对甚至相矛盾的。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对立、矛盾,突出了主观选择的价值和意义,显示出戛戛独造的修养和品德来。这样,全文的结构便由这两句一意的单元所组成,颇类似后世律诗的结构。

二是在语言上,采用五言形式。铭文这种形式,一般都是用在比较正规的场合,开国大典,盖世奇功,往往刻山勒石,以传诸后世。听以它多采用四言形式,以示典雅庄重;叩以《文选》所收铭文为例,前有班固《封燕然山铭》,后有张载《剑阁铭》,都是四言形式。而崔瑗比文,则通篇采用五言形式;确颇独特。其时五言形式,仅在民间流传,汉乐府民歌中比较多地采用这一形式,而文人圈子里则不太多见。前此虽有班固《双咏史诗》通篇一五言,但技巧颇为生疏,“质术无文”(钟嵘《诗品》)。崔瑗采用此式,大概是因为“座右铭”,写给自己看的,所以显得比较随便;而更重要的,是说明了崔瑗较注重从汉乐府民歌汲取营养。

崔瑗《贤女帖》:原文译文

《贤女帖》(选自《淳化阁帖》),崔瑗书。 释文:贤女委顿积日,治此,为忧悬。惟心,今已极佳,足下勿复忧念。有信来,数附书知闻,以解其忧。

(0)

相关推荐

  • 【大愚书论】变稿为章,由简牍书写而产生的章草

    章草 今草 严格来说,章草与今草是两种不同的形态系统,因其产生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都不相同,章草产生于简牍的快速书写,如崔瑗在<草书势>中所说,"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 ...

  • 崔瑗草书《贤女帖》

    释文:贤女委顿,积日治此,为忧悬憔心,今已极佳,足下勿复忧念.有信来数附书知闻,以解其忧.崔瑗(78-143),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人.擅草书,点画精微,神变无碍.王隐谓之"草贤&qu ...

  • 王羲之、崔瑗各有一《贤女帖》,谁更胜一筹?

    打开趣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 打开趣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 王羲之<贤女帖>(资料不详) 晋代王羲之行书欣赏<贤女帖>,为<尔令帖>的后部分内容 ...

  • 崔瑗《贤女帖》

       同名崔瑗<贤女帖> 崔瑗<贤女帖>(选自<淳化阁帖>) 释文:   贤女委顿积日,治此,为忧悬.惟心,今已极佳,足下勿复忧念.有信来,数附书知闻,以解其忧. ...

  • 《增广贤文》原文 译文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

  • 王羲之法帖122《贤女帖》行书全文,霜林飒风,瀑水进飞。

    释文:贤女动气疾,当时,乃勿勿.今以除也.他等皆知孝思.先日之欢,于今皆为哀苦,触事切人,处此而能令哀恻不经于心,殆空语耳.一至于此,何所复言.                            ...

  • 《孔庙桧·〔明〕张岱》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明]张岱 己巳,至曲阜谒孔庙,买门者门以入.宫墙上有楼耸出,匾曰"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骇异之.进仪门,看孔子手植桧.桧历周.秦.汉.晋几千年,至晋怀帝永嘉三年而枯:枯三百有九年 ...

  • 《元曲精选大全集》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和杂剧的合称.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汉赋并称. 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 ...

  • 苏轼《七言诗·海棠》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苏轼<七言诗·海棠>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原诗今译] 东风微微吹拂,弄得月光荡漾, 花香迷漫,月儿慢慢转入回 ...

  • 屈原《山鬼》原文译文及赏析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山鬼>原文(作者:屈原) 若有人兮山之阿, 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 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 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