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257 郑安平叛乱——范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白起死了,也就意味着曾经号称天下无敌的秦军实力大打折扣。几十万被派到前线的秦军就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失去了指挥,别说灭赵国了,打下邯郸城都很成问题,而且损失也越来越大。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赵国和秦国在邯郸城下的纠结,还要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期里出现了很多我们至今耳熟能详的故事,包括毛遂自荐、窃符救赵,还有未来统一中国的嬴政他老爸是怎样逃出邯郸的,这些故事我们慢慢讲。

当战神白起到另外一个世界去报到的时候,我们还有一些事情没交代完,至少有一个人的故事没说完,这个人就是范睢。对于范睢来说,只要是和自己有仇的人,他绝对不会放过。原谅自己的敌人那是老天爷才会做的事情,而范睢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敌人送去见老天爷。现在自己最大的敌人白起已经成功地被自己送往西天考察访问去了,但是留下的东西好像范睢承担不起,因为他根本不会打仗。

而到了这种时候,范睢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死期将至,还表现得相当的乐观,对自己的前途、对自己的荣华富贵、还有自己身边的伙伴等等,他都非常的满足,至少在目前他能看到的整个世界都在冲他微笑,却不知道这微笑后面隐藏着一场灭顶的灾难。

能轻而易举消灭一切敌人的范睢,面对宿命,上天还是入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无处遁逃,应了那句老话:要使他灭亡,先使他猖狂。

战神离开了,战争还要继续的。玩权术,那范睢的级别绝对是大Boss级别、祖师爷,解决一个白起,那是手到拿来的,但是面对眼前这一场看来没完没了的战争,范睢的水平那估计也就是幼儿园级别的。白起死之前早就给出结论,这场仗硬打下去,胜少负多。他宁可丢官弃爵,也不愿意给自己的战绩留下任何一个污点。而范睢,他在胜利的喜悦当中,有点得意忘形了,根本就没想到形式是如何地严峻。

范雎手里最大的筹码那就是秦王。秦王太爱他了,以至于范睢在秦国已经达到了旁若无人的境界。不知道这位老范在当时是否明白,秦昭襄王为什么这么爱他。秦王宠他爱他是因为他能干活、能办事儿,当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范睢,在朝堂上开始排除异己的时候,秦王还会亲切地叫他一声仲父么?

战神白起已经预测到了战争的结局,不肯出战,王陵、王龁也算是百战将军,但没白起这么硬气,打了快一年了,攻城攻不下,损失却不小。在这样的前提下,范睢向秦王提出建议:“老大,该换人啦!”那秦王是很爱范睢,很听他的话的,问题是现在手头除了王陵、王龁,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将领了,这俩人都打不下邯郸,秦国国内还有谁呀?秦国其实根本不缺人手,起码在范睢来看不缺人手,因为他俩大恩人还在。

还记得当年在魏国受尽委屈的时候,是郑安平把他收藏起来,养好了伤等待机会的,随后推荐给了来自于秦国的使者王稽,而王稽又不惜一切代价,把落难的范睢带回了秦国推荐给了秦王。对于范睢来说,这两个人就是他咸鱼翻身的大恩人。现在有机会了,当然要把这两个人推上前线了。郑安平和王稽打过仗吗?在此之前好像没听说过,别说指挥军队了,上没上过前线都成问题。

郑安平
就这样,一场战神白起宁死都不敢参与的战争,身经百战的将军王陵、王龁差不多一年都搞不下来的前线,王稽和郑安平这两位将军就兴高采烈地上了。也许在范睢来看,这一场围城战不在于双方哪一个够狠,而是需要时间,需要时间才能换来空间,才能换来胜利的战争。
长平一战,赵国损耗太大了,邯郸城内十室九空,青壮年死伤大半。而秦军的统帅部又派领将军张唐南下攻击魏国,阻止魏国援军北上,魏国的名将晋鄙的十万援军在半路上停下了脚步,也抱了一个观望的态度。这样一来,没了援军,邯郸就是孤城一座。
收到地下办事处最新的线报就是城里已经断粮断柴,百姓们“烧骨为炊,易子而食。”就是说烧火的时候没柴,只能把骨头挖出来当火烧,肚子饿了没东西吃,甚至开始吃人了。就连大名鼎鼎的平原君,他家里的家臣、眷属都被征召入伍,到军里面去干零活、当苦力去了。这场仗旷日持久,邯郸城里像样的房屋是越来越少了,大部分的建筑都在战火当中被化整为零了,不是被秦军弄毁的,而是被赵国自己人强拆的,拆下来变成砖石、擂木扔到城外去,挡住秦国人的进攻。赵国这个时候已经是强弩之末,正常发展下去,邯郸城,城破在即。
也正是因为基于这种考虑,范睢才敢这个时候把自己的恩人推向前线。很简单呐,胜利是早晚的事情,虽然目前攻击不顺,双方各有损失,但没有援军的赵国迟早被灭,这个时候正是自己恩人上前线立功的好时机。范睢把王、郑两个人推到前线,一来是发展自己的嫡系,便于自己在军队当中扩张势力范围;另外一方面,就是让自己两个恩人和王陵、王龁为首的传统军人争功,提升王稽、郑安平的身价。可惜的是,这两个人太不上场面了,虽然范睢有意扶他们两个升级,两个人也非常想升官,但是能力就在那摆着呢,能不能玩转战争这种高级游戏,那不是你想就行的。
郑安平代替王龁攻打赵国,而王稽升到河东郡守,主管出征部队的后勤保障,范睢坐镇中央,在大后方给这两个人最有力的支持,三个人前、中、后基本是一条龙服务,接管了这一笔战争大买卖。按照范睢的想法,战争的胜利和自己势力的扩张已经不远了。
凡事总是有意外的,就像过日子的时候,过着过着会碰上眼前一黑的时候。所谓计划没有变化快,范睢的算盘打得是噼里啪啦响了,但是意外也很快出现了。第一个出现意外的是郑安平。郑安平是没有任何战斗履历的,第一次上前线就高居秦军主帅,连王龁这样的名将都要位居其下,可以说,郑安平那是打破了一个超级的记录,突破了一个无法逾越的底线。郑安平打破的就是秦国法律当中无功不受爵的记录,突破的正是所有秦军将士心里承受的底线。我们拼死拼活的靠砍敌人的人头,才能一级一级地往上升爵位,你小子谁啊?上来就当了我们的主帅,你估计连杀只鸡都不敢吧。
假想一下,如果是白起调来当主帅,王龁甘居其下、无怨无悔,秦国军队上上下下都是士气倍增的,不为别的,就为一个字--服。但现在郑安平这样一个凭借政治权力进来的关系户、暴发户,大伙儿怎么想啊?那些战场上白死一生也无法升爵的战士又怎么想?没错,白起死了,秦国将相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别忘了,秦国的政治集团和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又进一步升级了。
在范睢的倒腾之下,秦国军政分家已经是很明显的了,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秦国的军队在前线一败再败、一退再退,反正承担责任的是主帅。秦军一步步地败,一次次地输,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意思只有一个,就是成心想把郑安平赶出这一块原本不属于他的领域。郑安平当然也感觉得到,他根本无法融入这个依靠军功才能够升官的军事集团之中。
王稽
当赵国军队和魏国军队最后一起联手大举反攻的时候,秦国军队在王龁的率领之下有秩序地向后撤,单单把郑安平这一部分甩到了外围,被蜂拥而至的赵魏两国联军包围在汾城。本来是范睢派来争夺军功的伙伴,现在却成了辱军之将、败军之将。
眼看活下去的希望都渺茫了,这一辈子图个什么?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自己的好朋友范睢该有的都有了,该封君封君,该封地的封地了。而自己呢?跟着范睢混了半辈子,就除了没饿死,其他的啥都没有,今儿个打了败仗,明天活着回秦国的希望也不大了。在这样的前提下,郑安平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同时也是在意料之中的选择,那就是--叛变。
叛变之后的郑安平被赵国封为武阳君,这和自己的好朋友--在秦国的范睢,那是好朋友平级,平起平坐了。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么神奇,你看一辈子不打败仗,攻城掠地无数的白起,到头来落个晚节不保;一辈子只打过一次仗,而且是彻底被打败的郑安平,却被封君为武阳,安安生生在赵国享受了三年,然后寿终正寝。
你也别说,赵国这优待俘虏的政策也是挺绝的。但凡是替秦国出战对付赵国的将领,有了很多选择了:第一,打败赵国人回到秦国升官发财;第二,觉得打不过赵国的人,那就地投降,也能保证在赵国这边安享晚年。这个例子就是范睢的好朋友郑安平开的头,后面的秦国将领还会继续有人选择到赵国养老的。
范雎
郑安平这一边,在赵国升官发财安享晚年了,却把自己的好朋友范睢给害惨了。王龁明明是败退,在败退途中还取得了一场不小的中途胜利,斩杀赵国、魏国联军六千人。这下问题就比较复杂了,秦军到底是能打还是不能打?怎么在王龁的率领之下,就能打败联军呢?为什么郑安平偏偏就这么不争气呢?答案是很明显的。
舆论就把矛头指向了高高在上的范睢,罪名是现成的--“任人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啥意思?用人不当,你推荐的这个人犯下了什么罪你就是什么罪。好啦,现在,郑安平叛变投敌了,按这个逻辑,那范睢犯下的罪名同样就是叛国。在残酷的秦国法律当中,犯点小错都可能会被砍手砍脚的,就更别说是叛国这种重罪了,这条罪名够得上千刀万剐了,而且还得诛连三族。
舆论的谴责声一致要求生剐了范睢。不过,大伙都不知道法律是死的,人却是活的,法律上定死罪的条文需要活着的人来解释的,而这个最终解释权掌握在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的手里。秦王不想让范睢死,外忧内患的,死了一个范睢也解决不了问题,还不如让他好好活着,多帮自己分担一点呢!于是,秦王就下令了:“国中有感言郑安平罪者,以其罪罪之”,意思是说:如果再有人敢私下谈论郑安平的罪名的,那么不好意思,郑安平的罪名就得你来扛。这可就有意思了,原本应该范睢来承担的罪名,现在变成了舆论的罪名了。秦王这句话显然是袒护了自己的仲父,但无形之中却是彻底葬送了范雎在秦国的未来。
范睢的好朋友郑安平打败仗、投敌叛变却在赵国当上了武阳君,生活得悠哉游哉、幸福自在。而范睢本来想拉一把这个不成材的兄弟,却没想到事与愿违,给自己弄出这么大的篓子,造成这么大的麻烦。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范睢的背上好像有无数根刺在扎,拼命地扎。
秦王还是沉得住气的,他已经七十多岁了,眼瞅着自己的仲父越来越自私、越来越不中用了、越来越让自己失望了,秦王啥都不说,只是下令大家封嘴不准说。舆论这个事情吧,一直以来都是很麻烦的,不是你不让大家说大家就不说了。即便大家伙怕死嘴上不说,但这事情对人们造成的伤害已成事实了,大家一致认定,范睢连同自己的家人都已经不具备继续生存于这个世界上的资格了。这一点秦王也是明白的,只不过他真的不想让范睢离开,至少能够顶替范雎的人还没出现。
郑安平事件给秦国造成的最大的伤害,就是秦国人民知道了赵国是优待俘虏的,以后打不赢可以投降,在赵国养老很舒服、很不错。在秦国,老大说了算,死不死,砍不砍头,决定权不在于自己,也不在于法律,而在于最高统治者的心情和想法。
文案初校:刘小刘
文案复校:霏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