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3
更新时间:每天简单记录
微信公众号:佳明经方日记
全文字数:800
阅读时间:3分钟
今天是我写日记第846天。
第一轮《伤寒论》第70天第201条。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脉浮而紧,太阳伤寒证还是明显,必潮热,是阳明病的一个症状,由于还有表证,太阳初传阳明,潮热发作有时。
但浮者,不紧了,津液丢失部分,是不是太阳中风呢?(我不是很好理解)必盗汗(太阳阳明合病,阳明里热蒸腾津液外出盗汗?治疗用桂枝汤加石膏?,先存疑惑吧)。
六经辩证分析:患者失眠,胃虚有水饮,大便稀烂,为太阴病,里虚寒,舌红脉数,为有阳明外热,水饮化热而引起,胃不和,卧不安,为上热下寒,寒热夹杂。
病位:为半表半里阴证。
病性:寒热夹杂。
核心病机:胃虚水饮,水饮郁而化热,寒热夹杂,上热下寒。
治法:清热温下,寒热平调。
辨方证:半夏泻心汤。
拟方:
姜半夏30g,清半夏30g,黄连15g,黄芩10g,干姜20g,党参20g,甘草10g
5剂,日一剂,水煎服。
患者服用后,症状明显改善,能入睡5小时,胃部不适好转,二诊黄连10g,黄芩6g,加用百合30g。
三诊:睡眠能在5小时左右,比较稳定,舌已经不红,大便稀,不成型,改用理中丸善后。
半夏泻心汤证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区别:
都是气机不畅,上热下寒之证,这是两者的共同点。
但是,柴胡类方剂,在疏导两侧的肝胆经,所以,一般都要有身体两侧的症状,少阳太阴合病。
半夏泻心汤证症状主要为太阴脾虚阳明胃热,在身体正中线上,阳明太阴合病。
两者之间还有很多鉴别点,可以在临床中不断实践,运用。
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文末留言,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开车7个小时,奔波两天,终于回到,简直感觉到骨头散架了,累趴。
人到中年,压力重重,各方面的琐事,各方面的人际关系,父母慢慢的变老,小孩的长大,中年已经少了年轻的冲动,更看淡身边发生的人与事。
身上无病,才是余生最大的责任;
心里无事,才是余生最大的快乐;
身边有人,才是余生最大的幸福。
林佳明,钦州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董少龙、黄李平教授,师从经方大师冯世纶教授、广东省名中医阮永队教授系统学习经方,广西名中医姚宝农教授的学术继承人。
广西医师协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自然医学研究会-中医经典与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医院首届名医。善于运用中医经方、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断和治疗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如急性脑血管病(脑中风)及后遗症、反复发作性眩晕、顽固性失眠、痴呆、癫痫、帕金森病、抑郁症、焦虑症、头痛、心理障碍等疑难杂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