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晖解读《黄帝内经·咳论第三十八篇》
《黄帝内经·咳论第三十八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变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此皆紧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帝曰:善。
肺
咳
。。。。
外感六淫➕寒饮入胃
1、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由于四时生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张景岳说:“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
2、寒饮入胃 肺手太阴之脉起始于中焦,下络大肠,过膈属于肺。故寒饮入胃后,使的肺脉受邪。内外相加,使得肺失肃降,而致咳嗽。
3、秋季肺先受邪,傍晚亦是如此。
4、肺咳之状:喘息有声,甚则咳血。
1
五脏
咳
。。。。
1、肝咳
人体本是肺金的肃降克制肝木的疏泄,但是肝火太过,肝木侮肺金,而出现肝咳,肝咳之状:咳嗽痛引两胁肋,甚则不能转身。(肝经布于腋下两胁肋)
2、心咳
心火过旺而灼伤肺金,出现咳嗽,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如有物梗,咽喉肿痛,甚至喉痹。(心经挟咽喉而上)
3、脾咳
肺经起始于中焦,故寒饮入胃,或恣食膏粱厚味而滋生痰饮,上阻于肺,肺失肃降而咳。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隐隐作痛,痛引肩背,动则咳甚。
4、肾咳
母病及子,咳久累及到肾,肾咳之状:咳嗽时,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咳痰较清稀而味咸)
2
六腑
咳
。。。。
久咳移于六腑,病情加重,而非病退之象
1、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嗽➕呕吐,甚则呕蛔虫。
2、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嗽➕呕吐胆汁。
3、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之状:咳嗽➕遗失(咳嗽时大便失禁)。
4、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之状:咳嗽➕失气,咳与气具失。
5、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之状:咳嗽➕遗尿(咳嗽时遗尿)。
6、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状:腹满不欲饮食,皆聚于胃,关于肺,肺气逆则咳痰较多,胃气逆则颜面浮肿。
治
疗
针刺治疗原则
传统针灸取穴原则:脏病取俞,腑病取合,即五脏咳取输穴(即原穴),六腑咳取合穴。
在小六合针法针法中,五脏六腑各有对应之卦位,肺应兑卦,肝应震卦,脾应坤卦、中土,心、心包、小肠应离卦,肾、膀胱、三焦应坎卦,胃应艮卦、胆应巽卦、大肠应乾卦。根据辨证,来取相关的卦位。
文字 / 原创
图片 / 网络
排版 / 马春晖
戳上方蓝字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