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书|师友杂忆
余乃一孤儿,年十二,先父辞世,余尚童无知。越三十五年,先母又弃养,余时年四十七,只身在成都,未能回籍亲视殓葬。国难方殷,亦未讣告交游,缺吊祭礼,仅闭门嗓泣深夜嚎啕而止。年七十一,值双亲百龄冥寿,余是年已辞新亚校务,患目疾,住院施手术。不久,即赴吉隆坡马来亚大学任教,时思撰文,略述梗概,竟未果。今岁余年八十,明年,又值双亲一百十龄之冥寿。因乘余之诞辰,觅机赴梨山,沿横贯公路,自花莲返台北,途中滞留八日,住宿四处,草写此文。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回念前尘,感怆万端。自念我之生命,身体发肤皆传自父母,而今忽已耄老,精神衰退,志业无成。愧对当年双亲顾复教诲之恩,亦何以赎不肖之罪于万一。往事种种,迄今犹留脑际。拉杂书之,庶我兄弟四人之子孙,沦陷大陆者,他年当能读及,亦使稍知祖德之一二。亦以告并世之知余其人而不知余之生平来历者。
钱穆《师友杂忆》|钓鱼舟
钱穆先生晚年回忆录《师友杂忆》,以自己人生为经,自少至长,效编年体,以师友交往为维,多纪其始终,效纪事本末体,言简意繁,平易诚挚,颇为可读。
读此书,可知钱先生为学次第,而其学术思想生成及转折,读书自得之外,诸多师友讨论辩难,亦有以启之。如谓“余中年后,治学喜史地,盖由顾师导其源”,顾师指顾子重先生,受聘任教于钱穆所在的无锡荡口果育学校高级班。华紫翔先生曾开暑期讲习班,专教果育高级班,钱先生谓“此后余每治一项学问,每喜从其历史演变上着眼,而寻究其渊源宗旨所在,则亦从紫翔师此一暑假讲习班上所获入也”。1912年,钱先生受聘三兼小学,得读毛奇龄《四书改错》,“书中谓朱子注有如是多之错误,大为惊奇。自后知读清代乾嘉诸儒书始此”。
1913年钱先生在鸿模学校教书,勤读夏曾佑《中国历史教科书》,谓“及十年后,余为《先秦诸子系年》,更改《史记》六国年表,亦不可谓最先影响不受自夏氏”。1919年,钱先生任后宅初级小学校长,杭州购书得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为余八九年后写《刘向歆父子年谱》之张本”。抗战后钱先生任教西南联大,转移中游南岳,在图书馆借读王龙溪罗念庵两集,“于王学得失特有启悟。皆撰写专文。是为余此下治理学一意归向于程朱之最先开始”。联大文学院在蒙自开课,钱先生与陈梦家先生时有过从。一夕陈先生遂劝钱先生为中国通史写一教科书,此不为一己学术地位计,而为全国大学青年计,为时代急迫需要计。又一夕,陈先生续申前议。钱先生谓“余之有意撰写《国史大纲》一书,实自梦家此两夕话促成之。而在余之《国史大纲》引论中,乃竟未提及。至今闻梦家已作古人,握笔追思,岂胜怅惘”。陈梦家先生,先为新月派诗人,后究心古文字、上古秦汉史,文革中在家中上吊自杀。
钱先生专意学问,与政治少关涉,但不可谓无深识。尤其在红旗南挥之际,避地香港,使大陆少一冤魂,亦不可谓无决断。当时一辈知识分子,遭抗战流亡不久,家人生计,实多顾忌,对共字号新政权多以人为善之心,抱有深望。钱先生祖叔孙卿,劝其勿离去,钱先生“告孙卿,吾叔日常好谈论古文辞,不知共军先后文告,亦有丝毫开国气象否”,现在回头看,一叶知秋,实关生死。钱先生曾游西安,参观张学良读书处,知张好读书,叹其“终不失为同时军人一佼佼者”。但人终不可以读书与不读论,“至如毛泽东在北平接客室中,乃堆有大批古籍,知人论世又岂在此一端上,则难于言之矣”,言下之意或许是,同好读书,一成为英雄,一成为暴君,世事真是难说啊!
中国近代史,实为一中国受害史,施害人,内为乱主,外为日本。乱主以其不用心,或少些危害,日本以其用心,为害犹深。钱先生云:
“余在北大任此课时,又常有日本学生四五人前来旁听。课后或发问,始知此辈在中国已多历年数。有一人,在西安邮局服务已逾十年,并往来北平西安,遍历山西河南各地。乃知此辈皆日本刻意侵华前之先遣分子。并常至琉璃厂、隆福寺,各大旧书肆,访问北平各大学教授购书情形,熟悉诸教授治学所偏好,以备一旦不时之需。其处心积虑之深细无不至,可惊,亦可叹。”
又云:
“余在昆明时,有联大学生赴湖南江西前线者,临行前来求赠言。余告以诸生赴前线,首当略知军事地理,随身盼携带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一书,即就湖南江西两章细加阅读。余观日军来犯,军中必有熟此书者。如其在天津,不沿京津铁路进军,而改道破涿州,切断平汉铁路,则北平乃在包围中。又其在上海不径沿京沪铁路西侵,而广备船筏,直渡太湖径犯广德,则已至南京之肘腋间。此皆攻我军之不备,而实为历史上军事相争一必攻必备之地。能读顾氏《方舆纪要》,则可知相争要害之所在矣。”
抗战前钱先生读日人泷川氏之《史记会注考证》,发现其考证实疏,而备引《方舆纪要》不厌,故知顾氏此书必为日人有野心者所重视。
日本人的认真,尤其是在干坏事儿上的认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虽然我们不一定学了去干坏事儿。因为,反侵略需要认真,反压迫也需要!
钱先生此书,上班地铁来回,匆匆一读,吉光片羽,皆堪玩味,以后还要多翻翻。
师友杂忆(作者:【中国】钱穆)
作者简介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江苏省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斋号素书堂、素书楼。七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1967年移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历史所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著作辑为《钱宾四先生全集》,凡甲、乙、丙三编,计56种54册,约1500万字。其中《先秦诸子系年》为钱穆的代表作。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逝世。
内容简介
钱氏以自学成名家,一生为学,兼涉四部,著作等身。《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为其80高龄后对双亲及师友等的回忆文字,情致款款,令人慨叹。与钱氏同事的胡适、汤用彤、孟森、顾颉刚、陈寅恪等现代著名学人,许多鲜为人知的轶事趣闻,此书亦多有展现。
人生苦短多烦扰,何以遣怀度平生?窃以为唯有读书。读书事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本栏目专为喜欢分享读书之乐者所设。只接受非论文非功利纯粹性文学艺术类推荐书评,以及真切自然具有个人温度的阅读笔记。
本栏目投稿要求:所荐图书的图文简介。荐书笔记1000——1500字。
爱读书|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