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艺术品金融创新发展趋势
艺术品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形态化的精神产品。它一般具有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艺术价值是艺术品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特征;历史价值主要就文物艺术品而言;经济价值则是艺术品进入商品交换领域以后附加的艺术品投资的关键是:高度的流通性和高度的认同性。没有流通就不可能有市场,没有认同就不会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是一种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活动,它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物质生产规律的制约。在论述剩余价值理论时,马克思提到:“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其次,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产生:既定的社会结构;第 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人们的国家制度和人们的精神方式由这两者决定,因而人们的精神生产的性质也由这两者决定。”很显然,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任何形式的生产都无法摆脱具体的、历史的物质生产基础的限制,物质生产基础是讨论一系列问题的前提。马克思的相关论述是我们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艺术品市场问题的理论出发点。
我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至今,已经到达全面推进金融化的阶段。有不少人相信,实现金融化后,艺术品市场将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支柱,这表明艺术品投资不仅是高净值人士的理财方式,也将成为大众的选择。
在世界范围内,西方对艺术金融发展的认知,主要源自金融体系在与艺术品市场互动融合的过程中,以金融体系为主导,将艺术品作为资产管理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金融创新。从世界范围看,现代艺术金融发展的萌芽至少始于18世纪的中国及欧美国家,而现代形态意义上的艺术金融实践,更多基于基金投资艺术品的探索,如20世纪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美国艺术共同基金等,他们在基金的组合投资中,配置了一定比例的艺术品资产,以达到分散风险、增加收益的目的。
《艺术品金融:实践与探索》立足于艺术金融学的学科建设,通过对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与变迁的系统梳理,探讨了艺术品的实物资产性质,分析了艺术品的新兴交易平台。从艺术品投资原理、风险与信用管理、债务性资金融通、艺术资产资本化、艺术资产证券化、艺术品金融政策六个方面深入研究了艺术品投资规律与策略、收藏安全与艺术品保险、艺术品质押与债券融资、艺术银行与艺术品租赁、艺术品基金与资产证券、艺术品金融创新与监管等中国艺术品金融实践领域的理论前沿问题。
藏家宝贝变现难,在外行人士看来几乎不可理解。想想看,一件收藏品在拍卖会上喊出天价,拥有这些古玩字画的人士还会缺钱?但是,现实中,一些收藏家捧着古董宝贝饿肚子的情况却一直存在。由于流通难,导致不少经验不足、财力单薄的收藏品投资者虽坐拥宝物,却过着穷日子。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目前,“炒房”被政策和舆论压抑、股市阴晴不定;然而,黄玉兵先生指着他的那些字画告诉我们:“艺术品投资收藏是一种零风险、更高回报的投资。”这让想起某经济学家在很久前的一个断言:“艺术品收藏是一种保值、升值的经济投资手段。”
以艺术品基金的投资期限为例,由于国内艺术品市场规模不大,相比流动性不足,艺术品基金大多不愿意设立赎回机制,这也使得两年期,甚至更短的艺术品基金产品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