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韦曲街道大府井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杜陵原上韦曲街道的东北边界,北与简王井村为邻,南与南伍村毗连,西与东兆余村相望,东与大兆街道东伍村接壤。3个村民小组,248户,870人,土地800多亩。由张、刘、石、王、翁、程等姓氏人家组成。

因朱樉为第一代秦藩王,被称为“大府”,为他生前修建的陵墓称“井”,故名大府井,村庄因坐落墓旁而得村名,是杜陵原上“九井十八寨”中的第一井。

(大府井朱樉墓)

朱樉死后,葬于村东北。墓冢为圆锥形,坐北向南,封土堆高约20米,周长187米。从地面散存的花雕、蓝釉琉璃瓦片证明,墓地原有陵园建筑。现在墓南神道旁有大型石雕14件,均系明初雕刻,造型刻工极其精美,是明代石刻艺术的精品。由南向北,两旁排列,依次有:华表就一对,顶为天禄;石蹲虎一对,昂首竖耳,站立于长方形石座上;石羊一对,呈站立状,双角蜷曲,昂首前视;石麒麟一对,遍体鳞甲,刻工精细,是这批石刻中最佳作品;石马2对,站立于长方形石座上,马身草鞍辔齐备;石人两对,其中武官两人,头戴七梁冠,身着宽衣大袖短袍,腰束玉带,足蹬云头鞋,挺身站立,神态忠勇。

文官两人,头戴身着幞头博衣大袖短袍,内衣束玉带,足蹬云头鞋,双手持笏,毕恭毕敬;蹲狮一对,张口瞪目,气势汹汹,蹲于门阙两旁的石台阶上。从陵墓的封土堆到地表石刻作品,朱樉墓的规模档次,在明秦藩王十三陵中当居首位。

在朱樉墓周边,还有几座陪葬墓。据有关资料记载,这当是秦藩王中隐王朱尚炳、僖王朱堩,怀王朱志钧、昭王朱秉等人的墓葬。其中隐王朱尚炳暴病身亡,尸体未能运回陕西,其陵墓至今留个墓洞未封,成为真正的“井”。另外郡王中的安王和庄王的陪葬墓也在此。

长期以来,大府井村人文名村的形象令人瞩目,传统的农耕生活并未得到改变。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村中先后办起电线厂、化工厂、翻砂厂、砖厂、鞋帮加工厂等集体企业,冻肉加工等庭院经济也得以恢复和发展。

(韦曲街道大府井村足球队)

近年来,一是着眼未来抓教育。由大府井、枣园、南伍、简王井4个村联办的本村小学,师生原本在旧庙办公学习,教学条件很差。

1997年,村两委会联合各村投资40多万元,扩大校园面积2亩,建起2层13间教学楼,翻新办公室,设置图书室、微机室等“一部四室”,学校一举荣获县级“文明单位”称号;二是整治村容树形象。2007年始,先后投资200多万元,硬化全村十多条大街小巷。目前正在完善排水沟、沉淀坑和路灯亮化等配套设施。新建村级6间2层办公楼,开辟村民健身娱乐广场;三是关注民生办实事。组织村民共同投资,对全村用电线路进行改造,并对变压器实施增容,保证群众的日常用电。借助上级实施的“百村饮水工程”,打深井两眼,户户通上自来水,使全村告别长期以来存在的“吃水难”状况,同时解决200亩农田的灌溉问题。还修通向东连接雁(塔)引(镇)公路的沥青路面出村路;四是多轮驱动促发展。支持重点工程项目,顺利完成了西安市第七医院和第十医院在本村征用113亩土地的配合工作,同时与征地单位达成劳务用工、配套服务和为老年人办理养老保险等方面的福利协议。

还采取土地租用方式,先后引进苗圃、商混站、建材租赁站、木器厂和生猪养殖场等多家私营企业。村民利用剩余土地,发展西瓜、葡萄、蔬菜和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村内的运输业、建筑业、劳务输出和庭院经济不断发展。相继修通向西、南、北三个方向的出村水泥路,与绕村而过的雁(塔)环(山)公路、雁引公路、西(安)柞(水)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共同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迎接明秦藩王十三陵的旅游开发建设,利用该项目的中心区域优势,做好房屋租用、休闲度假等配套服务以及土地流转等文章。

投稿、闲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