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慎人
【原文】
功名大立,天也;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夫舜遇尧,天也;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
能够建立浩大的功名,要看天意,但若因此而不注重人自己的主观能动却是不行的。舜遇到尧是天意,舜在历山耕种,在河滨制作陶器,在雷泽垂钓,天下人都喜欢他,名士都愿意追随他,这些却都是他自己的努力的结果。
夫禹遇舜,天也;禹周于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首,水潦川泽之湛滞壅塞可通者,禹尽为之,人也。夫汤遇桀,武遇纣,天也;汤武修身积善为义,以忧苦于民,人也。
禹遇到舜也是天意,禹周游天下,寻求贤德之士,做利于百姓的事,治理淤塞的河流,这些都是他自己的努力。汤遇到桀,武王遇到纣王,这是天意,但他们自身修身、行善,为百姓忧苦,这是他们自己的所作的事情。
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丈夫女子,振振殷殷,无不戴说。
舜在打渔耕地的时候,他的贤与不肖是和天子一样的,但在机遇未到之时,就要和跟随自己的人一起耕地、取水、编织、手脚都磨出了水泡还不休息,才能免于挨饿受冻。等遇到了好时机,他便能成为天子,有无数贤士追随,万民都称赞他,男男女女都为之高兴。
舜自为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见尽有之也。尽有之,贤非加也;尽无之,贤非损也;时使然也。
舜亲自作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来表达自己现在已经尽得天下了。近得天下,他的贤并没有增加,当他没有一寸土地的时候,他的贤德也没有减少,他境遇的不同,是因为时机的不同。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yue)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
百里奚在没有遇到好时机的时候,先是从虢国逃出,然后被晋国俘虏,之后在秦国喂牛,最后被以五张羊皮的价格卖掉。公孙枝得到他后很是喜欢,将他献给了缪公,过了三天,又为他请求一个官职。
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
缪公说:“用五张羊皮买来他后还要给他委任官职,这样会被世人取笑的吧。”公孙枝回答说:“信贤用才,说明国君英明,让位于贤而甘居其下,说明国君之臣忠诚。国君是英明的,臣子是忠诚的,君臣都信贤任才,那么国内的臣民都将顺服,敌国都将畏惧,又有谁会耻笑呢?”
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
缪公便给了百里奚官职,之后百里奚所谋之事无不得当,做的事情没有不成功的,但这并不是因为他的贤德贤才增加了。假使百里奚再贤德,若没有遇上缪公的重用,也必定不会有现在的名声与成就。
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谁敢说如今之世就没有百里奚这样的人才呢?所以说,国君若求贤若渴的话,不可以不尽力去广泛地搜寻。
【译文】
能够建立浩大的功名,要看天意,但若因此而不注重人自己的主观能动却是不行的。舜遇到尧是天意,舜在历山耕种,在河滨制作陶器,在雷泽垂钓,天下人都喜欢他,名士都愿意追随他,这些却都是他自己的努力的结果。禹遇到舜也是天意,禹周游天下,寻求贤德之士,做利于百姓的事,治理淤塞的河流,这些都是他自己的努力。汤遇到桀,武王遇到纣王,这是天意,但他们自身修身、行善,为百姓忧苦,这是他们自己的所作的事情。
舜在打渔耕地的时候,他的贤与不肖是和天子一样的,在没有遇到时机的时候,就要和跟随自己的人一起耕地、取水、编织、手脚都磨出了水泡还不休息,才能免于挨饿受冻。等遇到了好时机,他便能成为天子,有无数贤士追随,万民都称赞他,男男女女都为之高兴。舜亲自作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来表达自己现在已经尽得天下了。近得天下,他的贤并没有增加,当他没有一寸土地的时候,他的贤德也没有减少,他境遇的不同,是因为时机的不同。
百里奚在没有遇到好时机的时候,先是从虢国逃出,然后被晋国俘虏,之后在秦国喂牛,最后被以五张羊皮的价格卖掉。公孙枝得到他后很是喜欢,将他献给了缪公,过了三天,又为他请求一个官职。缪公说:“用五张羊皮买来他后还要给他委任官职,这样会被世人取笑的吧。”公孙枝回答说:“因为信任贤才而用他,这是君主英明的体现,愿意让位给贤人而自己甘居其下,这是一个忠臣会做的事情。君主是英明的君主,臣子也是忠臣的臣子,双方都信任贤人,那么国内的臣民都将顺服,敌国都将畏惧,又有谁会耻笑呢?”缪公便给了百里奚官职,之后百里奚所谋之事无不得当,做的事情没有不成功的,但这并不是因为他的贤德贤才增加了。若是他再贤德,没有缪公的重用,那么必然不会有现在的名声与成就,现在我们也不会知道世上会有百里奚这样的人才。所以说主人若想求得人才,不可以不尽力去广泛地搜寻。
【分享与感悟】
慎人论这一篇,阐述了君子为人处世之理。个人的成就得失虽是靠天意,但若是当你得时的时候自身并没有足够的德行,并没有积累足够的努力,那么依旧是会错过那些机会。《吕氏春秋》一书中,绝大部分内容讲述的是天人关系。《吕氏春秋·本生篇》中就提到了“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夜,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乎俗主?”天道固然不可撼动,但最终都是要回归到人的现实生活中。
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上位后就立马致力于操练民众。第二年的时候,晋文公想使用他们,子犯劝阻道:“晋国已经战乱多年,人民还没有安居乐业,也不知道什么是义。”于是晋文公对内便开始关心人民的生产和生计,对外护送周襄王回国登上王位。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晋文公又想用兵,子犯又阻拦了他,说到:“还不到时候,民众还不知道什么是信。”于是晋文公征伐了一个小国,并约定三天内攻不下来的话就撤兵退离。三日之后,晋文公没有攻下这个国家,便信守承诺退兵了,以此来展示他的信用。在他的影响下,国人也都成为了讲信守礼的人。而当晋文公第三次想要用兵的时候,却还是被子犯阻止了,子犯说:“人民还不知道尊卑贵贱之别,还没有恭敬心。”于是晋文公便设立了严格的礼仪制度和法度来管理官员及人民。就这样,子犯终于认为他们是可以被使用的了,接下来的城濮之战中,果然成功地迫使楚国撤兵,一战便称霸诸侯。由此可见,时机很重要,但人为的努力却更是必不可少的。
日月运行,天道轮转,想要真正顺时施宜地活着,顺天而行,天、地、人三者缺一不可。虽有“成者在天”的说法,但是也有“养之者人也”。时也势也,审时才能度势,而懂得识势是十分重要的。“圣人不能为时,而能以事适时,事适于时者其功大”。事实上,历史上许多留下了千古芳名的人都是这么做的,在不得时的时候,不卑不亢、韬光养晦,待到时机成熟,便能无往不利。范蠡曰:“圣人随时而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商鞅也曾说过:“治国之道,皆随时而变。”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曾说:“是以胜任从事,必籍与权而务兴于时。夫权籍者,万物之率也;而识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籍,倍识势,而能成事者寡矣。”时与势的大局定下了,人又能保持自己该有的状态不变,那么事物必然会朝着那个既定的方向发展,人通过努力也必然会得到应有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