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二十九首《戏问花门酒家翁》(岑参)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戏问花门酒家翁

     【中唐·岑参·七言绝句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拼音版:

lǎo rén qī shí réng gū jiǔ,qiān hú bǎi wèng huā mén kǒu。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dào bàng yú jiá qiǎo shì qián,zhāi lái gū jiǔ jūn kěn fǒu。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作品介绍]

《戏问花门酒家翁》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七言绝句。诗写诗人在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对卖酒老人的诙谐戏问,展现了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诗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点,用浅近的语言描写眼前景物,格调诙谐轻松,是别具一格的小诗。

[注释]

⑴沽:买或卖。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
⑵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花门口:指花门楼口。
⑶榆荚:榆树的果实。春天榆树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译文]

这位老人家七十岁了仍然在卖酒,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在花门楼口。
道路旁的榆荚看起来也很像一串串铜钱,
我摘下来用它买酒您可卖否?

  [作者介绍]

岑参(公元715—770年,一说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孙。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工诗,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者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有《岑嘉州诗》七卷。

赏析

壹/

唐玄宗天宝十载(公元751年)旧历三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在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幕府盘桓了近两年之久的岑参,和其他幕僚一道跟随高仙芝来到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见有老人卖酒,写下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生活抒情小诗,诗人在经历了漫漫瀚海的辛苦旅程之后,蓦然领略了道旁榆钱初绽的春色和亲见老人安然沽酒待客的诱人场面,他就在酒店小驻片刻,让醉人的酒香驱散旅途的疲劳,并欣赏这动人的春光。

诗的开头两句纯用白描手法,从花门楼前酒店落笔,如实写出老翁待客、美酒飘香的情景,堪称是盛唐时代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字里行间烘托出边塞安定、闾阎不惊的时代气氛,为下文点明“戏问”的诗题作了铺垫。三四两句诗人不是索然寡味地实写付钱沽酒的过程,而是在偶见春色的刹那之间,立即从榆荚形似钱币的外在特征上抓住了动人的诗意,用轻松、诙谐的语调戏问了那位当罏沽酒的七旬老翁:“老人家,摘下一串白灿灿的榆钱来买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诗人丰富的想象,把生活化成了诗,读者可从中充分感受到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

这首诗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写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格调诙谐、幽默。诗人为凉州早春景物所激动、陶醉其中的心情,像一股涓涓细流,回荡在字里行间。在写法上,朴素的白描和生动的想象相结合,在虚实相映中显示出既平凡而又亲切的情趣。此诗语言富有平实中见奇峭的韵味,给全诗带来了既轻灵跳脱又幽默诙谐的魅力。

名家点评

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说岑参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此诗可见一斑。

佚名

赏析

贰/

这是一首轻松幽默、别具一格的抒情小诗。
       首二句写诗人经历辛苦旅程来到凉州花门楼馆驿歇脚时,看到有位白发红颜的七十老翁还在当垆卖酒,酒店门口摆满了许多酒壶酒瓮,有的装满了酒,有的已经卖空了。诗人用白描的手法,描出了馆舍门前这个酒店的兴旺情况和老翁和善待客、店内美酒飘香的融融情景,堪称是盛唐时代千里河西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字里行间烘托出西部边塞安定、和平的时代气氛,为下文点明“戏问” 的诗题作了铺垫。后二句诗人不是索然无味地实写付钱沽酒的过程,而是在偶见道旁春色的刹那之间,立即从榆荚形似铜钱的外在特征上抓住动人的诗意,用轻松、幽默的语调戏问卖酒老翁: “老人家,摘下一串榆钱来买你的酒,你肯不肯呀?” 这丰富的想象,把生活高度诗意化了,读者可以从中充分感受到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
        全诗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写眼前景物与人物,使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朴素的白描手法和生动的诗意想象相结合,在虚实相映中显示出既平凡又亲切的情趣,读来有一种既轻灵跳脱又幽默诙谐的艺术魅力。

佚名

赏析

叁/

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载(751)暮春,当时岑参由安西东归,抵达武威。花门,武威客舍名,又叫花门楼。诗中的“花门口”即是花门楼口的意思。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生活小诗。从岑参这一时期大量冷峻峭劲的边塞诗中掉过头来读这一首,如入另一世界,身心也会为之一爽。

前两句正面叙写老翁沽酒(沽,卖。后一句的“沽”是买的意思)。其中“千壶百瓮”虽系夸张,但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武威一带社会安定、人民富庶、买卖兴隆的大致面貌来。上两句主要是作铺垫,全诗的重心在后两句上。

后两句是“戏问”的内容。作者说:路旁的榆荚也像钱,摘它来买酒,您肯吗?榆荚沽酒,这是很有意思的。首先,诗句引入榆荚,便很自然地渲染了春意,给这幅本来就很和煦的沽酒图增添了明快、温暖的气息。其次,此诗一、三句都有一个“仍”字,应当是诗人有意识的安排(唐人近体诗,是尽量避免重用字的)。首句说“老人七十仍沽酒”,一个“仍”字,强调的是这位老人沽酒有年,今虽七十仍不停止的事实。他设肆于武威著名客舍花门楼口“千壶百瓮”地卖,自然赚了些钱。第三句说“道傍榆荚仍似钱”,用上“仍”字,含有“您的钱已经很多,而道旁的榆荚更多,它们也像钱”的意思,这无疑是对老人进项之多开了一个善意的玩笑。第三,用眼前最普遍的榆荚喻钱,通俗,新鲜,也很风趣——有了上述这些理由,我们可以说作者用榆荚当钱的设想,岂但不是率意的戏言,而且含意还相当丰富。末句“摘来沽酒君肯否”只是一问,诗篇便戛然而止。读到这里,我们不妨稍任想象:对于作者的问题,老翁要么答:“肯”,要么以“穷诗人只能以榆荚当钱”反讥,假若老人也饶有风趣,或许还会说:“您拿榆荚当钱,我只好把春风当酒卖给您。”但不论怎么回答,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主客共同的开怀大笑,生活的气息,生活的乐趣,因此便更多地洋溢开来。这笑声,不在诗中,却在诗外;不在读诗之时,却在掩卷以后,这是作者运用绝句纯熟而老成的集中表现。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