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南朱家夼朱氏或为朱元璋后裔
核心提示:
明惠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懿文太子朱标(后被尊为兴宗孝康皇帝)的次子,因为父亲朱标和大哥虞怀王朱雄英均早逝,遂依序以长孙身份立为皇太孙,即位后年号建文(1399-1402)。四年后,建文帝的四叔燕王朱棣的军队攻陷首都南京城,夺得帝位,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不知所终。几百年来,关于建文帝流落民间的传说很多,而山东莱阳南朱家夼朱氏相传为建文帝之弟朱允熥之后。那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在莱阳城南75里处,有一个村子叫南朱家夼,原名朱家夼,属于穴坊镇管辖。本村朱姓居民世代相传,他们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子太子朱标的后裔。
20世纪30年代初,当时的山东省政府下令各县续修县志。1935年,民国版《莱阳县志》正式修成,当时的续志人员曾花费大量时间调查了境内(包含今莱阳、莱西)各宗族的源流情况,收入《氏族》一篇中。其中有一段颇引人注意:“朱氏,清孝廉钫之族,其先出自惠帝,弘治间徙,初居六区贾家夼,迁朱家夼。”
众所周知,惠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懿文太子朱标(后被尊为兴宗孝康皇帝)的次子,因为父亲朱标和大哥虞怀王朱雄英均早逝,遂依序以长孙身份立为皇太孙,即位后年号建文(1399-1402)。四年后,建文帝的四叔燕王朱棣的军队攻陷首都南京城,夺得帝位,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不知所终。几百年来,关于建文帝流落民间的传说很多,湖北武昌的让氏家族及湖南湘潭的何氏家族,均凭借其族谱自称是建文帝后裔。
不过,《莱阳县志·氏族》一篇表述似误,因为同样是《莱阳县志》,书末附记部分有《懿文太子后裔》一篇,详载朱家夼朱氏为建文帝三弟吴王允熥后裔。其文曰:“明吴王允熥,为懿文太子标三子,建文元年(1399)封,未就国。及‘靖难’师入京,降为郡王。其年九月,又废为庶人,以忧愤而死。子载坤,尚在襁褓,宫监王忠负逃民间,及长,惧祸,弘熙元年(1425)潜走邑下夼村,今其村称朱家夼,朱氏约百余家。”此处,“弘熙”当作“洪熙”,为明仁宗朱高炽的年号。
查《明史·吴王允熥传》:“吴王允熥,兴宗第三子,建文元年(1399)封国杭州,未之藩。成祖即位,降为广泽王,居漳州。未几,召还京,废为庶人,锢凤阳。永乐十五年(1417)卒。”作为正史的《明史》,并未提到朱允熥是否有后裔。《明太祖实录》卷121提到,朱允熥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是朱标的第三个儿子,加上大排行第二的晋王世子朱济熺、大排行第四的燕王世子朱高炽,他是朱元璋的第五个孙子。朱允熥死时已经40岁,生有子嗣完全正常。
当年,朱元璋考虑到子孙繁衍,难免出现重名的现象,于是规定,自孙辈起均取双字名,他为24房子孙各取20字的派语,作为名字的首字,并依照火、土、金、水、木五行相生的顺序,取名字的末字,其中长房太子朱标的后裔派语为:“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民国《莱阳县志》提到的朱允熥之子名载坤,虽然名字末字为“土”旁,但首字“载”字,与派语“文”字并不合。当然,也不排除因避祸而改字。
(原文完)
后记:
编者于2016年10月实地查访,基本可以确认朱家夼朱氏为建文帝三弟吴王允熥后裔,他们所用字辈派语没有按照明太祖拟定的太子府派语。相信更多淹没的历史将会逐渐展露出它本来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