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图说 】倪熊《嵊州金庭紫藤山:千古书圣王羲之墓》

【阅读悦读丨散文】周永珩《北川老县城,仍然在我们的梦里》

图文/倪熊

【作者简介】倪熊,曾为电视台记者,现为自由媒体人。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也不知道嵊州方面是怎么想的:从公路到王羲之的墓道前面还是随随便便脏不拉几的一小段碎石土路,石牌之后才是规规整整石头砌成的小道;旁边是气宇轩昂的金庭观,前面还有一整片方方正正的大石板铺砌的场地;既不在墓道前也不在金庭观门口,而是两者之间两头不靠的地方放了一张不知从哪弄来的一张学校课堂不用的残破课桌,坐着一个睡眼朦胧困丝耷忪的猥琐老头;不管你往观那走还是墓道走,他都不闻不问,当你走进观门或者走到牌坊下继续往里踩上墓道的那一瞬间,他会叽里呱啦含糊不清地叫住你,然后撕出两张不腻不三的定额票据,再自说自话莫名其妙地在刚才趴着枕头下的一个皱皮旮沓本子上登记些不知什么。好在去的人一个个都远道而来都兴致勃勃,没有人想和他叽咯吗咯多啰嗦,斤斤计较容易败坏了高涨的情绪。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耳熟能详的《兰亭序》。

东晋王羲之写的,也是个称得上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天下无人不识君的主,被后世称之为“书圣”,虽然不能和一张一弛一文一武的孔子孙子平分秋色同日而语,但是也类似于文联下面一分支。王羲之,也被称之右军,在毛笔字这一块上,可以称得上是登峰造极,无人能出其右。

关于王羲之的墓地,从来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众口难调各执一词自圆其说众说纷纭说法不一。《绍兴县志》上说,是在过去会稽的云门寺;《诸暨县志》上说,是在诸暨的苎罗山;乾隆年的《嵊县志》说:“金庭观乃右军古宅,有书楼,墨池。年五十九卒,葬剡之金庭瀑布山(又名紫藤山)。”且管不了那么多了。反正这会是在嵊州,我是眼见为实,有记载,有实物,信不信由你。

公元307年,为避西晋的“八王之乱”,王氏家族随琅琊王司马睿南迁到建邺(南京),定居在乌衣巷。后来唐朝诗人刘禹锡有首七律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的王,就是王氏家族,说明王家曾经还是非常显赫的。5岁起,王羲之跟着叔父王廙读书,跟着女书法家卫夫子学习书法,23岁就在朝廷做了秘书郎,后来历任临川太守、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护军将军、会稽内史、领右将军等职,也是官运亨通。

当然,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从来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王羲之公务繁忙不忘习书法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自成一家,影响深远。永和九年,王羲之在绍兴兰亭,相约了谢安、孙绰等40来位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的狐朋狗友一起吃吃喝喝写写画画例行聚会,曲水流觞,美其名日叫雅集,别人都在那推杯换盏称兄道弟摇头晃脑吟诗作歌汇诗成集。

作为主人王羲之自然不会少喝,喝高了,醉意朦胧兴高采烈的还得拿张纸记录一下活动的情景吧,于是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其时酒到酣处,天时地利人和,鬼使神差,如有神助,王羲之感叹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思如涌,信马由缰,笔墨随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效果发挥极致,一挥而就,堪称神来之笔,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几乎一个漫不经心的随意率性而为,让他青史留名永垂不朽,相聚兰亭,遂成绝唱。所以这其实就是个草稿,28行,共324字,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字字写法不同。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两年后,永和十一年,就是355年,王羲之不想在官场上混下去,想趁着还有点体力和精力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弃官隐退,遍游浙东忘情山水,后携妻带子来到嵊州金庭定居。不久,诗人许玄度从萧山迁来,筑“知已墅”而居,与王羲之为一里之邻;高僧支循也来此建“银庭寺”,创立“即色宗”。从此,三人终日相聚,游山玩水,吃吃喝喝,赋诗挥毫,下棋抚琴,啸风弄月,修书教子,论道辩佛,领一时之风骚。

晚年的王羲之在此生活了七年,后来著名的《东方朔画像赞》《鼓山题辞》《笔阵图》《笔势论》《用笔赋》《草书势》《万岁通云帖》等名帖都是在这写下的。据《王氏宗谱》记载,王羲之晚年把山东琅琊老宅舍为普照寺,把会稽故宅舍为“戒珠寺”,本来还想把金庭故宅舍为道观的,结果这事是由五世孙王孟平继承遗志完成的,舍宅为“金真观”。后来南齐高帝赐名“金庭观”,里面还增设了佛殿,连同原来的“三清殿”和祭孔书楼,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三教合一”的场所。

近年来,就在这荡然无存的原地,嵊州市政府斥3000万元巨资,重建了北面一组的“右军祠”,南面一组的“金庭观”,西侧一幢的“雪溪书院”,以及书画长廊、书法园林等等。现在的右军祠是按康熙年间的《王氏宗谱》图示复建的,正殿为三间硬山式建筑,两侧各有二间偏房。正殿中央立有一尊王羲之根雕塑像,为嵊州著名根雕大师浙江省根协主席郑剑夫的作品。殿内墙上陈列有王羲之南迁后的活动图文。

而在金庭观侧面是大山南侧的一片缓坡,墓道入口有石牌坊,上书“王右军墓道”,这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建的原址原身。路边都是果园与林木,远看山上春有红梅争艳秋有霜叶正红,色彩斑澜十分绚丽。沿坡而上王羲之墓道,长190米,卵石铺地,柏树夹道。路边一幢土坯房,牌子上写着“墓庐”二字。有介绍说,东晋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病逝于金庭故居。晋穆帝哀赠其为“金紫光禄大夫”,而操之、献之等子孙遵父旨固让不受。建墓于瀑布山南麓故宅之旁,子孙筑室为庐,守墓尽孝。

这项家规一直流传至今,现住在墓庐里的是王羲之五十六代孙叫王粮才,今年已5、60岁,从他记事起,就一直住在墓庐。他的爷爷、父亲也都是守墓人,说是文革时金庭观本已残破,王羲之墓碑被推倒后,他们几个王家子孙偷偷地把墓碑抬到水渠底下,碑文朝下,当洗衣石板用,才侥幸蒙混过关没被敲碎,也就是现在立在墓亭中的那块碑。墓道门也被拆了,他们藏匿了几块石料,后来重修墓道门时把它放在了上面,其余都是新刻制的。

再顺坡往上,就是王羲之墓。墓为圆型,高1.7米,墓径4米,青石砌筑,墓前歇山顶碑亭是另外路亭借移至此。墓碑向南,上刻“晋王右军墓”,碑亭石柱上刻有柱联“一管擎天笔;千秋誓墓文”。旁边石碑上刻有一篇《瀑布山寻墓记》,字迹已模糊不清。大意是说湖州的吴兴寺和尚杲听师父智永和尚说,王右军为其七世祖,宅在剡溪金庭,葬于其地。隋大业辛未年杲游天台、过金庭,寻右军墓于荆榛之麓,略备山形之制,墓而不坟,朴而不甃(砖砌)。遂与右军八世孙乾复等共图之,立志石,作享亭,以便岁时祭祀。呜呼!升平至大业二百五十余年,而荒湮若此,则千载之后,将何如哉!

一语成谶,吴兴寺和尚1400年前的担心,还真是被他不幸而言中了。我们现在的见到的王羲之墓是明代人初建、清代人重建,文革后1984年重修的纪念墓。

墓台左侧平地上立有一块石碑,是1997年日本天溪会友人抄写的一篇王羲之《兰亭集序》。旁边种有几棵日本樱花,是日本友人宫原敏子于1989年前来种的樱花。墓台下面旁边还有几块碑刻。一块是日本僧人、高野山大学教授、文学博士、金刚峰寺耆宿静慈园题写的一首诗:“风信源源继禊亭,笔歌墨舞赋流形。日中书圣千秋业,共此越州山水灵。”碑后刻有一篇《弘法大师空海越州碑缘起》,大意是说,日本高野山密宗开山祖师空海入唐求法佛门,广及儒道百家,华夏艺文并所探究。既得青龙惠杲正传衣钵,更能绍继右军兰亭之遗绪……学成归国,待舷越州数月,游历剡溪、百丈岩,又到金庭追寻右军遗踪,缅怀先贤,立碑于此昭告人天。另一块是立于樱花林中的石碑,上刻“日本书法团体天溪会敬仰书圣王羲之,屡至金庭朝圣,时值乙丑阳春,会长南鹤溪率众诚植樱花,倾注一片真情,翰墨书艺,四海飘香,书圣遗风,代代传承。日中人民,友谊长存。2009年3月。”

说起来的确也是,日本人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还真是持之以恒发自肺腑敬仰有加,这一点,毋庸置疑,也毋庸忌讳。而嵊州金庭紫藤山此处古柏参天,瀑布挂潭,青山环抱,碧溪蜿流,也的确是瞻仰、拜谒书圣的绝佳胜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