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能促进教育公平吗?
抢答狂人,跟沉默的大多数比,数量上并没有优势。被老师叫到的次数,却可以成功逆袭。因此,默默无闻的同学,很容易继续沉默。在没有机会得到关注的情况下,公平很容易成为一句空话。
通过随机点名的方式请学生回答问题,可以为更多同学得到关注提供可能性。但这也很容易沦为理论上的可能性。很多老师最怕空气突然安静,有些学生最怕老师突然的关心。所以师生更钟意抢答模式。爱表现的同学不怕尴尬,有准备的同学不会尴尬。场子始终是热的,课也始终流畅。
为了保证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我们可能要寄望于另外一个说法,“个性的才最公平”。我们可以把很多基础性的内容翻转到课前,把它弄成微课。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定步调,慢的不用赶,快的不再等。
孔子他老人家老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微课看上十万八千遍,没有测试反馈,没有输出,还是不知道你的理解去到了哪里。因此,测评还是一种查缺补漏的重要手段。
保守一点,定时不定时地重做错题,可以保证不在同一道题上翻跟头。
进取一点,找到自己相对薄弱的知识点“智能补强”,可以让分数不会那么容易从自己的木桶往外流淌。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拿它去做娱乐,但也可以拿去成就学习,更可以缩小家庭背景导致的不公平。
互联网学习偏好对学生数学、阅读和科学素养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如果家庭处境不利的学生养成互联网学习偏好, 则互联网可以缩小家庭背景导致的成绩差距, 起到缩小教育结果不平等的作用。
陈纯槿, & 顾小清. (2017). 互联网是否扩大了教育结果不平等——基于PISA上海数据的实证研究.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15(1), 140-153.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