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庄的《落梅》,通篇不着一个“梅”字,那诗中梅花何在?

有朋友问:《落梅》一诗,这是刘克庄咏物寄情的上乘之作,通篇不着一个“梅”字,那诗中梅花何在?

一般说法认为“通篇不见梅字,却句句有梅”是对刘克庄《咏梅》的称赞。见解大同小异,无非是在诗歌创作中不写“梅”字,却让人觉得这是写梅花,好像是种非常了不得的文学手法。

个人看法有些不同。

第一,这首诗的标题就是《落梅》

这算哪门子没有提“梅”字?首先就告诉你了我写的是落梅花,然后在写梅花的各个方面时不用“梅”字,读者自然也会想到这是写梅花。

如果标题没写《落梅》,诗中一个“梅”字没有的作品能让人心领神会是写梅花,才是真的高手所为。

随便打个比方,王安石的《梅花》后两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水平就真的达到了不写“梅”,读者却会往这方面猜测思考的境地。这两句单独拿出来阅读,即使没有标题,我们也会自行脑补出梅花的形象。

当然王安石的标题也标明了《梅花》,同时前两句中也提到了“墙角数枝梅”,但是这种用了“梅”字的诗难道境界比不用“梅”字的写梅诗要差?

第二,《落梅》的好与“梅”字没有关系

刘克庄写梅百余首,有没有超过王安石《梅花》的作品?

没有。

诗的水平高低,不在字数,不在格律,不在修辞手法,而在于灵犀一点。

这种“不见梅字,句句有梅”的评价,说句实话,对于诗歌这种高端文学体裁来说,是比较low的。

刘克庄的《落梅》好不好?当然好,但主要是好在寄情之上。作为江湖诗派翘楚,正因为这首诗,在江湖诗案中,刘克庄被弹劾差点入狱,最终被影响了十年的仕途。

端平元年(写《落梅》后整十年),刘克庄作《病后访梅九绝》,第一首就是:

梦得因桃却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

幸然不识桃并柳,却被梅花累十年。

《落梅》的好,是他的精神附着,以及在刘克庄一生中起到的奇特作用加成,让它成为一首很特别的作品。

就文学手法本身来说,《落梅》的写法并没有多出奇。在标题中已经写出了标的物“梅”,在诗句中不再出现梅字是一件非常正常、非常普通的写作手法。

并没有多么让人惊叹的。

咏物诗的正常写法

这种固定对象描写的诗,在诗的分类中属于“咏物诗”。

诗是韵文。剥离了音律特色之后,就是一篇文章。

写人、写物的文章怎么写,咏物诗也就怎么写。

写文章无非是围绕主题进行描写,论证,传达出作者的感动并成功激活读者的通感。

这种感动从何而来?

目之所见,鼻之所闻,触之所感,耳之所听。

通俗点说,我们要写好咏物诗,就是要从标的物不同方面去进行描写,带入自己的情感,打动读者。

我们来看刘克庄是如何做到的。

《落梅》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首联出句带入悲伤情感(断肠),对句用可堆砌成墙的花瓣来写落梅的静态。

颔联用文人贬谪过岭南的飘摇,屈原投水自尽的坠落来写落梅的动态。

颈联用乱点莓苔,衣袖生香来写落梅的数量多,残香长留。

这就是从落梅的静态、动态、数量、香味四个角度来写落梅。整首诗前面六句都是围绕落梅的不同角度特色来展开,自然句句是梅。在这种形容中不使用“梅”字,并没有什么困难。

其实这种写作手法相当容易破解,我们只需要把“落梅”二字添加到每一句诗前面,就能发现端倪。

(落梅)一片能教一断肠,(落梅)可堪平砌更堆墙。

(落梅)飘如迁客来过岭,(落梅)坠似骚人去赴湘。

(落梅)乱点莓苔多莫数,(落梅)偶粘衣袖久犹香。

这实际上就是诗家语中的主语省略手法,我们不省略“落梅”的话,后面的文字如果再出现“梅”字,简直就可以称作失败之作了。

你要问他这首诗如何做到“无一梅字,句句有梅”怎么做到的?就是这么做到的。

你要问他“梅”何在?都在省略的主语中呢。

这不是什么很高深的写作手法,不必惊若天人。

再说一遍,刘克庄的《落梅》好不好?

当然好,但并不是好在这种普遍手法、细微末节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