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王宏兰|出世与入世的碰撞—《短歌行》《归园田居》比较阅读

品质    语文     生活

出世与入世的碰撞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思想情感赏析

【教学反思】

周末练笔让学生就《短歌行》与《归园田居》比较阅读中,关于“出世与入世”“志士与隐士”的话题谈一谈、议一议、评一评。许多学生在谈论这个话题显然是有失偏颇的,普遍在联系现实的时候存在褒扬“入世”“志士”、贬抑“出世”“隐士”的立场。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弄清这两类人这两种人生态度形成的根源,并没有能够真正读懂诗人。看完学生的习作,觉得有必要就这个问题再开设一节课交流一下。

一、出世与入世两种不同人生态度的成因

大家都知道每种人生态度的选择都是有许多成因的,内外皆有。但是我们要做的不光是列举出内外因,还要比较分析两类人、两种人生态度成因的差别。

其一个人性格:曹操年轻时好侠任性、放荡不羁、不研习学业、不修品行,爱好武艺,尤喜兵法。还曾经注释过《孙子兵法》,留有《魏武注孙子》一书。而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娴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袁行霈《陶渊明集注》)

曹操与陶渊明的性格差别之大,可见一斑。曹操不研习学业、不修品行,他不信儒家文化中的那一套伦理纲常,所以他可以做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他爱好武艺、精通兵法这是他能成长为割据一方的军阀的基础。陶渊明自幼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他是有儒家倡导的入世的“猛志”的,但是骨子里又有天生的娴静、傲骨与孤独感,因此也不能同于流俗。

其二家庭出身:曹操出身宦官集团家庭。其父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四帝,政治根本深厚,汉桓帝时被封费亭侯,曹嵩继承此爵位,并官至太尉(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陶渊明出身小官吏家庭。其父“寄迹风云,寘兹愠喜”做的是小官,为人也恬淡,还在其八岁亡故了,家道也由此中落,十二岁庶母亡故,带着妹妹寄居于外祖家,“弱冠逢家乏”,贫穷至极。

二人家庭背景差距极大,一个是太尉之子,一个是寒门士子。曹操所在时期虽宦官集团受到世家集团的打压,但是在黄巾起义后,汉桓帝为了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还是凭借着良好的国防部长之子的家世被任命八校尉之一,成为其称霸一方、逐鹿中原的有力的保证。反观陶渊明父亲官职较小,后寄居外祖家,外祖父孟嘉虽为东晋名士,被赞是个“盛德人”,也只是长期在恒温幕府任职,寒门士子的身份无疑对陶渊明的之后的仕途影响极大。

其三社会思潮: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面对即将危亡的东汉政权,许多知识分子出于社会责任感与忧患意识掀起了一股面对现实、指陈时政、求真求实的社会批判思潮,这股批判思潮直接影响到后来的建安风骨的形成,曹操引领下的文人集团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表达的都是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与雄心壮志。

而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时期是一个盛行玄学和清谈的时代,南迁的过程中有高僧又将佛学加入清谈,从而形成一个佛学与玄学互相激扬的时代,到了东晋末年老庄思想也开始抬升兴起,知识分子的清谈内容也由一开始的谈论理想的政治转向对生与死、虚幻的个人精神世界的追求上。陶渊明父亲与外祖孟嘉淡泊的态度对陶渊明的成长影响肯定也是明显的。

其四时代背景:曹操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诸侯割据、战争频发、百姓流离失所,政治上士族门阀制度开始形成,官吏的任用完全依照门第的高下进行选拔和任用。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建立的年间,是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官场贪腐贿赂成风的时代,这一时期是门阀制度的鼎盛期,政治上选官采取的是九品中正制,而品评的重要依据就是家世和行状,到了两晋时期品评完全就由家世决定,寒门士子行状再好也只能定为下品,士族子弟行状再不佳也可以位列上品。到了东晋末年早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陶渊明作为寒门士子想要登上政治舞台的可能性极小。

二、全面认识陶渊明

由上面的成因分析可见,是出世还是入世,做隐士还是志士?真不是一个简单容易的选择,陶渊明并不是天生就想隐居,就愿意做一个山水田园诗人,他在其《杂诗其五》中说的非常明确:“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他曾经也是一个胸有“猛志”之人,也想着“骞翮”(振翅)“思远翥”(奋力远飞),然而寒门士子的现实却一次次让他失望、颓丧,告诉他这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实现的梦。时光飞逝,前途无望,一无建树,对此陶渊明内心是充满着无力的、无奈的畏惧的。只是简单就断定陶渊明天生就有着高洁的品质,淡泊的态度,归隐的情怀,怕是对陶渊明还有着不全面的认识。

正如鲁迅在《题未定草》中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才伟大······陶渊明除了论客们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还有‘精卫衔草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类金刚怒目式,在证明他并未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正是一个。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看待一个人绝不可断裂开来看,陶渊明之所以是文学上、历史上独一无二的陶渊明,就在于他既是悠然淡泊的也是金刚怒目的,看不见他曾经的金刚怒目,不知他的猛志,就不能真正理解他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如果再对他的这两种人生状态加以抑扬,就离陶渊明越来越远了。

三、中国的“士”文化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是中华民族历时千年、历经劫难而依然立于世界之林不倒的根源。

从古至今,“士”一直是独特而重要的存在,从古代的士农工商阶层的划分,到志士、隐士、壮士、勇士、义士、侠士……的发展,到如今博士、硕士、学士、上士、中士、下士、医士、技士的授予,甚至于国家最高荣誉有“国士”的称号,最轰轰烈烈的死亡有“烈士”的称号等等。

所谓“士”就是“学而不仕者”,这个阶层的人始终在我们的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无论是志士还是隐士,首先我们一定要明确他们的身份中“士”的存在,不是简单的就判定“志士”就是积极入世的,“隐士”就是出世无为的。我们要了解“士”身上最典型的特质是什么?“士”之所以可以被称为“士”,是要具备以下几点特质的:一是人格名望,二是风骨气节,三是学识才华。

志士侧重于治道,而隐士侧重于立身。二者绝不是简单的矛盾对立,而是并行不悖,甚至可以相辅相成。有多少志士的功成名就、名垂千古,就有多少隐士的人格丰碑、留名青史。中国士骨子里就践行着“达则兼济天下小,穷则独善其身”的铁律。

曹操作为“志士”伟大之处就在于在群雄逐鹿的治道的过程中,在儒家文化受到冲击、文化裂变的时期,不忘引领起第一个文人主动创作文学的热潮,形成傲立于世的建安风骨。陶渊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并非浑身静穆”的隐居,在认清现实之后,能真正的享受山水之乐,用这股“猛志”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创作领域和人生境界。

这才是真正的“士”: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栏目编辑:蔡兆霞

文字校对:刘元举

长按识别,关注珠溪语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