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凤华:海南崖州,亲见古龙窑
图文/常凤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古龙窑是指古代用于用柴草、松枝烧制陶瓷的龙形土窑,古龙窑用土和砖砌成,因外形像龙而得名龙窑。
古崖州黄流下沟制陶龙窑的历史要追朔到唐代,中原移民在海南崖州和感恩一带,这里土地肥沃,鱼米之乡,台风少,气候适宜,但缺少生活用具,生活不便,于是有中原制陶工匠选址崖州番人溏即现在的新民村,建起了一条几十米的制陶龙窑,烧制各种陶器,大缸、罐、盆、盘、杯、碗、壶、蒸器等,解决了移民和当地黎民的生活用具问题,崖州子民掌握了这门制陶技术并代代相传,新民村(上村园、下沟村)世代靠制陶业为生,烧制出来的陶器,除了供应附近村庄人使用外,大部分经通过莺歌海码头向东运往崖城和红线(现在的三亚、陵水),向西运往感恩和昌化城,有小部分运往东南亚一带(西沙古沉船有新民村古龙窑的器物出现),还有一部分用牛车拉入内线(黎、苗地区)。黄流新民村古龙窑是古代琼南崖州地区的唯一个制陶点。
现在的龙窑主人容族新参与过龙窑老遗址挖掘考古,在他的私人博物馆里存有三千多块唐、宋、元、明、清陶片,并不断从各地区收回龙窑唐、宋、元、明、清的完整陶器两千多件,创办了千年龙窑博物馆。
现在的龙窑主要烧制壶、盆、罐、瓮等一些粗陶日用品。
我们来时刚烧完一窑,绝大部分已经岀窑,陶制品摆放在窑前的一间大房子中。
这个龙窑长度二十多米,窑身内壁用耐火砖砌成拱形,外壁用红砖砌成,顶部覆盖水泥,窑身左右投柴孔,是投放燃料和观看温度的窗口。左侧有装窑用的窑门,是窑工进出取放陶品的通道。
龙窑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窑头上方设有烟囱,就横截面来说,窑床处最大,窑头小些,窑尾最窄。
这种呈斜坡状的龙窑烧制原理是: 可以让火自下而上天然升温,非常节能。
窑尾后面就是点火的地方,装窑之后的点火应该是整个制陶过程中最隆重的环节,因为点火口的上面还放着已烧完香的香炉。
这里是从窑门口朝窑头方向看过去的画面,最前端还有一些未出窑的陶器。
这里是从窑门口向窑尾方向看过去的画面,更深更长些。外面的自然光通过两侧观查孔照进龙窑,仿佛是历史与现实在对话。
制陶主要过程包括拉坯、装窑、烧制、出窑,要想这些都看到,恐怕要来几次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