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巴甫洛夫青年吗?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

这就像一句劳动号子,扎在我们每一个社畜人的心里,每天上班前默念一遍给自己加个油打个气,今天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呢!
至此,很好,您的“打工人”条件反射已完美成型!
网友还给这一现象取了个名字:巴甫洛夫青年。
经过工作长期毒打的人怎么就变成“狗”了呢?
有人可能会疑惑,觉得不至于这么夸张吧?
但想想看,当马云在高喊“996是福报”的时候,你身边是不是有人觉得这一言论也没有什么不可,甚至安于996,感恩每周还有一天可以休息……
我认识的大厂打工人甚至表示不屑:996算什么,没熬过几个夜,通过几个宵,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大厂待过吧。
深圳某互联网公司凌晨
又有多少人拿着十几天又或更多的年假却休不完,觉得手里有做不完的工作,假就算休了,又要用多少个加班补回来。哪怕在旅途中也要带着自己的电脑,随时进入工作模式。
(希望你不是这样的,手动捂脸)
从此24小时随时待命的不再光是急诊室里的医生,更有广大的人民群众——新世纪的打工人!手机不离手,微信不离眼,好像离开一下就会错过一万条工作信息。
如果你正是这样,那么不用怀疑,你已然成为“巴甫洛夫青年”,只是不自知罢了。
那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成了这样?
其实,我们从出生起就在不断的建立条件反射:奖励、惩罚等。学习成绩好会被老师、家长表扬,考差了会被批评、罚抄等。
比赛中要争第一名,因为会有奖杯、荣誉(尽管老师会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就在这样不断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中我们长大成人,并在社会的不断捶打和调教中,在无意识层面形成某种思维定式,然后完美变身打工人。
【巴甫洛夫的狗】

还记得这个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吧!实验是这样的:研究员每次给实验中的狗狗送食物之前都会打开红灯、响铃。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铃声一响或红灯一亮,这只狗就会开始分泌唾液,等着开饭。
这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由巴甫洛夫发现的经典条件反射,也是我们非常容易习得的一种模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是经典条件反射的产物。
【斯金纳的老鼠】

斯金纳是一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他又发现了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与自愿行为相关的,在形成的过程中并不会像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那样有能被直接观察到的如铃声、灯光等,它更多的是一个自发的、主动的去适应环境的结果。
实验中会准备一个箱子,在箱壁上有一个可以按压的杠杆,杠杆连接着一个食物释放器,小白鼠只要在箱内按压到杠杆就会有一粒食物释放出来给自己吃。
让小白鼠饿上一天然后让它进入到箱内开始探索,一开始只会偶然成功掉落,但渐渐的小鼠就学会了通过按压取食的条件反射。
【华生的小阿尔伯特】

小阿尔伯特被带到实验室,研究员在一开始让他短暂地接触以下物品:白鼠、兔子、狗、猴子、有头发和无头发的面具、棉絮、焚烧的报纸等。
在一开始他不会有什么特殊的反应,之后再出现这些物品时,在小阿尔波特的耳边就会伴随出现铁棒敲击声,毫无疑问,才1岁不到的孩子被吓坏了。
几次之后,小阿尔伯特只要再看到白鼠、兔子等就会很害怕,哭闹、想要逃走。
华生的小阿尔伯特实验是经典的证明恐惧习得的实验,也是行为主义用来伸张“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后天训练习得”这一观点的实验之一。
但这个实验在伦理上备受争议,因为他们让阿尔伯特这个小男孩遭遇了极大的创伤,所以最后这个实验也无法被心理学界所接受。(据后期研究人员表示,后来阿尔伯特在6岁就死于脑水肿。)
职场里的训练师
绩效考核、KPI这些压在我们身上的大山,就顺理成章的构成了我们的奖惩机制。
为了完成KPI而疯狂加班,为了拿到“S”级的绩效而疯狂加班。
老板还会和我们“谈心”、“谈薪”,总之,到最后我们总会给自己一个理由、要求去加班,不再需要别人的监督。
从此在工作中被剥削好像也变得很正常,毕竟这样可以完成KPI,拿到高的绩效,就会有可能升职加薪(是一个典型的自发的、主动的去适应环境该有的样子……)。
我们就在这样的怪圈里摸爬滚打,被训练出一个非常稳固的思维模式,变成了狗,变成了鼠。
这里还不得不提到“内卷这个概念,在这个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工作压力也是飞速膨胀,找工作的人总是多于供应的岗位数,你不干就有人可以干,这时就出现了内卷。
打工人越来越不敢犯错,越来越努力的工作,可能换来的只是和曾经差不多的回报。
但社会对于打工人的包容度却是一直在越变越低,毕竟核心问题没有被解决,所有看起来的努力都如抱薪救火,急切却无力。
时代落下的一粒灰到我们每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我们只好努力在这中间找到自己的一席生存之地,尝试着寻找到自己生活与工作的平衡。
也许能够从生活中收获一些小确幸,日子也就不会那么狗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