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天安门广场,不在中山陵
寸土寸金的北京城里,有一块东西500米,南北880米的地皮。自从这个国家成立以来,没人敢打它的主意。
这就是可以容纳上百万人集会的天安门广场。
我们所知道的许多大事,都发生在这里,我们差不多快要遗忘的人,也在这里。这里除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外,还有一个人。
每逢五一、国庆,他的画像就会准时出现在天安门广场的中央,凝视着象征新中国的天安门城楼。
他就是孙中山,也是一个叫孙逸仙的平凡医者。
他的功绩自不必说,毛主席在他面前,都以学生自居。是孙中山让中国当时像毛泽东一样的热血青年,脑子里开始思考国家的命运和未来,而不是如何去效忠封建朝廷和天子。
孙中山创建了国民党,却是国共两党都认同的国父。
“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毛主席如是说。
然而这些,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还记得?
网上流传更多的,是对孙中山个人私生活的非议,以及其对国民经济政治探索的大肆嘲笑。
10年修20万里铁路?他真是个“孙大炮”!
这些人从来不想,这句话是孙中山放弃总统权力,解甲归田时所说的慷慨之词,也不想孙中山的后半句,“凡立国铁路愈多,其国必强而富”。更不想一年后,宋教仁被刺杀,孙中山即刻开始了讨袁的“二次革命”。
——“要想富,先修路。”他们大概是只懂这句顺口溜的。
岂止是现代人。孙中山那个年代的人,同样不懂孙中山。
孙中山死后,国民政府为孙中山修建了一座规模庞大的陵墓,这就是中山陵。难道他们不知道,就是孙中山推翻了封建统治吗?所有人都知道,但他们就是认为,为孙中山修陵墓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一个人反对。
因为孙中山在紫金山说过一句话:“等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人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
孙中山只想要“一抔土”,后人却给了他一座山。
中山陵是中国共和时代的第一座陵墓,也是最后一座陵墓。
这就是当时的中国人对孙中山的评价。
但我总是想,孙中山自己大概是不会接受中山陵的,因为这跟他一生所追求的东西大相径庭,但他会允许后人在这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里,体味“民主”、“共和”之真谛。而他自己大概会跑到天安门广场上,静静地注视着这个国家的发展。
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人呢,孙中山也一样。孙中山死后,当时的军阀政府开始大肆抹黑孙中山,甚至刊登了一篇名为《孙大炮放不响了》的嘲讽文章。这个时候,另一个医生站了出来,那就是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
孙中山逝世12天后,鲁迅便刊登了他的文章《战士和苍蝇》。鲁迅一如既往地挥笔如刀:
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如果国庆期间你要去北京天安门,请往天安门广场的中央走一走。
逸仙敢为天下先,中山陵后再无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