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马走灯散马粮,宁都竹笮的民俗别具一格

我的家乡宁都竹笮,是客家摇篮赣南北部边陲的一个小镇。世世代代同饮客家水,共说客家话,客家文化在这里一脉相传。这里的村村寨寨不知那个时代起,沿袭着一系列特有的客家风俗人情,农历正月初的走马灯散马粮就是其中的一种。

走马灯,就是擎着排灯,骑着灯马,到各家各屋游走散粮。吹吹打打的走马灯队伍来临,家家户户的女主人提前在厅堂点燃香烛,在供桌上用盘碟备好粮米,虔诚地恭候着散马粮,企盼神灵驾马前来家中拜年送吉祥!

走马灯散马粮仪式分为“起灯”和”解灯”。敬神的第一天叫”起灯”,结束叫”解灯”。走马灯队一般由十几个人组成。打鼓手、唢哪手共有五人,四人擎排灯,四人骑灯马,四人放响炮,还有一人专司散马粮。

家乡的牌灯分红、黄、蓝、黑四种。在一根一米二左右的木棍上面钉一块木板,做成T型的灯把,木板上面固定一盏宽30厘米左右、高60厘米左右的长方体灯笼。牌灯的灯笼用竹篾围成骨架,四周糊上白色和彩色相间的薄纸,贴上剪纸灯花,依次书写“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吉祥语。灯笼内安放一盏小油灯或者固定一支蜡烛。出行时,点亮灯笼,一字儿排列,如同一副五彩缤纷、光芒四射的纸牌,所以称之为“牌灯”。灯马也是用文火把竹篾烤软,趁热依照奔马的形状编结成骨架。再用红、黄、蓝、黑四种颜色布按尺度做成外套罩在骨架上,就成了一匹栩栩如生真马。整个灯马分马头、马身和马尾三部分。骑马的人要在腰膀上系一条红腰带,然后把马身和马尾一前一后绑在腰带上,安上马头,再在身体两则各系上一块马鞍。.骑马的人走起路来,马头、马尾一摇一摆,犹如骑了一匹活蹦乱跳的奔马。

走马灯仪式开始前,每个村子在祠堂里要设一个神坛。在神台左侧柱上,贴上一块红纸,纸正中用较大的字竖着写上被供的神灵:“四川汉口青元妙道真君神位”。左右小一点的字,左侧写:“:千里眼,金花小姐”。右侧写:“顺风耳,银花小娘”。点燃香烛后,在激越的鼓乐、唢那声中,散马粮的主司提上一只雄鸡,先向苍天三鞠躬,再转身向祖宗三鞠躬,然后,宰杀雄鸡,在红纸上抹把鸡血,最后向神坛拜三拜,燃放鞭炮,祭坛完毕。

开始走马灯时,响炮连天,鼓乐齐鸣。一种颜色的灯马跟着同一颜色牌灯,时而列队,时而交叉,时而圆场,灯彩辉煌,歌舞升平,煞是壮观。

走马灯进人散马粮议程时,首先要在设神坛处散马粮,然后到各村各屋走马灯和散马粮。.

散马粮是高潮戏,由主司边唱边散。主司必须是位能唱会道、出口成章、且随机应变的乡土人才。到每家每户去唱不能千篇一侓, 唱的体裁多种多样,应景宜人,变化万千。过去,基本上唱添丁进粮、子孙满堂之类的赞歌,现在,聪明的主司与时俱进,既有唱升官发财、人丁兴旺,也唱遵纪守法,还唱优生优育,搜肠刮肚歌颂党的强国富民、科学发展好政策。因此,主司不但要念白有板有眼,唱腔圆润悠扬,又有即兴压韵赋词,好话成章,还要时唱时新,让人喜闻乐听。在我们村里,最为出名的主司“唱才”要数六十高寿的后林公了。他一进村,祠堂内外的气氛都要热烈三分。

当牌灯和灯马面向神坛一字排开后,鼓乐就缓缓停下。每当这时, 主司后林公就不急不慢的走上灵台前,双手端起一碟子拌有红纸碎片的粮米,先向神坛拜一拜,再转身对排列的马匹鞠一躬,然后又左手端蝶,右手抓起一把粮米撒向马头上,接着引吭高歌,主司唱一句,锣鼓乐队就跟着来一声“隆咚锵”压一句调:“今日起灯大吉昌噢——,手端金盘散马粮!先散马子的头——,头高要载千年福!再散马子的尾——,尾长要载万石粮!一年十二个月——,月月要保平安!一日有十二时——,时时要降吉祥!读书人要早登金榜——,北大清华想上就上!生意人要财源滚滚——,日进黄金超万两!当官人要官运亨通——,步步高升登上人民大会堂!作田人要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六畜兴旺!听我散粮出金口——,荣华富贵万——年——长——”

这时擎牌灯骑灯马的灯队、鼓乐队和村民齐声呼应:“有啊——”

“咚咚七咚咙咚呛,咚咚七咚咙咚呛——”锣鼓唢呐重新响起,走马灯再穿梭于村村寨寨……

家乡上了年纪的村民很多都自觉不自觉地信佛教。每年新春佳节,走马灯和散马粮成了乡民敬神祈福的重要一个环节。这一仪式活跃而隆重,成为当地佬俵欢度春节的一道迷人风景。

▍内容来源:罗青

▍ 综合编辑:子非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