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放归野外的27匹普氏野马,现在的生存状况怎么样了?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卡拉麦里南部的戈壁,一群似马非马、似驴非驴的有蹄类动物,三五成群地奔跑着,啃食荒漠地里的杂草,它们很可能就是放归大自然的普氏野马。
1、关于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体型健硕,体长2.8米,身高1米以上,体重约为300千克。普氏野马形似家马,但额头没有家马的刘海,鬃毛较短而直立,马尾呈束状。
普氏野马与家马还有个比较明显的区别,就是它们四肢又短又粗,小腿下部呈黑色,俗称“踏青腿”。
普氏野马往往成群结队一起活动,由强壮的雄马为首领组成5~20匹的马群。它们在早晨和傍晚,都沿着固定的路线到溪边、水源处饮水。
普氏野马耐受恶劣环境的能力很强,从它们主要生活的荒漠环境可见一斑。野马以荒漠上的芨芨草、梭梭、芦苇、红柳等为食,冬天还能刨开积雪觅食枯草。普氏野马的耐渴能力很强,3~4天不喝水都没事。
普氏野马的机警性很高,奔跑能力强,一旦感觉到危险,就会互相警告其他同伴,一起快速奔跑逃命。
普氏野马的原产地是我国的新疆准噶尔盆地北塔山及甘肃、内蒙古交接的马鬃山一带,又被称为蒙古野马。
一直以来普氏野马都被认为现存唯一的野马,但是《科学》杂志2018年的一篇论文表示,普氏野马并非真正的野马,它是波泰马驯化后又放归野外的马,因为普氏野马与波泰马的基因最为接近。
也就是说野马其实早就灭绝了,不过普氏野马是由波泰马驯化后又再次反野,与野马的特点最为接近。而且反野后的普氏野马,在漫长的野外生活中,普氏野马已经形成了野外的习性和外观。所以科学家们把普氏野马认定为野马,而且主张将圈养的普氏野马放归野外。
2、普氏野马名称的由来
普氏野马原产于我国蒙古,可为何被称为“普氏野马”呢?这还要从它的发现说起。
19世纪后半叶,沙俄军官普热瓦尔斯基率领探险队先后三次进入中国新疆地区,在准噶尔盆地奇台至巴里坤的丘沙河、滴水泉一带采集到了野马标本。
该军官将捕获的野马运回圣彼得堡,交由其科学院动物博物馆研究。沙俄学者波利亚科夫在1881年正式将野马标本定名为“普氏野马”。说白了就是这位“姓普”的军官“发现”的普氏野马。
事实上除了沙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英、法、德等国的探险队,都大规模的来猎捕普氏野马,将其带回本国圈养起来。
到了20世纪60年代,蒙古国野外的普氏野马灭绝了,我国准噶尔荒原上奔腾的普氏野马也销声匿迹了。
如今仅存的普氏野马,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俄、法、德等国的探险队捕捉和圈养的普氏野马后裔。
3、普氏野马一波三折的放归之路
当野外生存的普氏野马灭绝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世界上圈养的普氏野马有40~50匹左右,分布在动物园和个人庄园中。
二战结束之后,存活的普氏野马只剩下31匹,其中有12匹成功繁衍了后代。
也就是说现在全球所有的普氏野马,不管是圈养的还是放归野外的,基本上都是这31匹野马的后代。
1977年,三位荷兰人创建了普氏野马保护基金会,该基金会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建立普氏野马血统记录数据库,二是倡导将普氏野马放归大自然。在普氏野马基金会的帮助下,第一批16匹野马在1992年被放归蒙古大草原。
1986年,中国国内也展开了“野马返乡”工作,从欧洲引进11匹圈养的普氏野马。到了2000年,新疆吉木萨尔的普氏野马繁殖研究中心里的野马数量,已经达到100匹以上,放归时机成熟。
2000年5月,动物及环境专家经多次勘测,将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北部的乌伦古河南岸一片面积达数万平方千米的戈壁草原确立为放归点,这里曾经是普氏野马消失的地方。
2001年,也就是二十年前,27匹普氏野马被放归准噶尔荒原,它们在卡拉麦里的恰库尔图镇,小心翼翼的向外扩展。至此,野马的故乡结束了无野马的历史。
但是此次放归并未取得预想的结果,当年保护区的冬季,气温低至零下20℃~零下40℃。,刚被放归不久的普氏野马,有3匹直接被冻死。
为了不让其他24匹野马也被冻死,工作人员用饲料将它们重新引回了饲养区。严格来说,此次放归以失败告终。
不过科研人员并未因此而放弃普氏野马的放归工作,生活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普氏野马,等到3岁以后就会被放归到大自然。
从2001年到2019年间,我国先后分16次在新疆、甘肃放归了110匹普氏野马。被放归的普氏野马,不需要人类调教,就会很快组建自己的家庭。
一个野马家庭由1匹公马、1~3匹母马以及它们的小马驹组成。家庭可以组成更大的马群,由强壮的雄马担当首领,结成5~20匹的群,过着“游牧”生活。
幼马长到3岁左右性成熟后,母马离开原家庭,加入另一个家庭繁衍后代,而公马加入“单身汉”家庭,继续生活1~2年。
公马5岁开始繁殖,它必须打败一个种群的公马,或者偷会一个种群中的一匹或多匹母马。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时至今日,放归野外的110匹普氏野马已经繁衍到了351匹。与此同时,保护区的普氏野马野化工作依然在进行着,新疆和甘肃一共还圈养着246匹普氏野马,其中有108匹已经半野化。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普氏野马数量已经超过700匹,再度成为世界上拥有普氏野马数量最多的国家。但不得不说,普氏野马依然面临着严重的生存挑战。
4、现存普氏野马的野化情况并不乐观
如果单从数量上来看,普氏野马的放归工作成绩显著,但是野马野化过程中,依然存在这极大的挑战,普氏野马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
普氏野马重新回到准噶尔荒原,它们面临最严重的生存问题就是能否适应荒漠地区的极端环境,比如如何在夏季干旱时找到水源,如何在冬季抵抗寒冷。
如果是普氏野马的祖先,面对荒漠恶劣的环境问题完全不成问题,它们可以耐渴三四天,可以凭借发达的嗅觉系统,闻到水源的气息。到了冬天,普氏野马的毛发长的又长又粗,像一件厚重的毛衣可以抵御严寒。
但如今的普氏野马,经过上百年的圈养,在人工繁殖几代的情况下,基因是否严重退化?人类的过多干预是否让野马家化?它们能否继续适应荒漠环境,还需要靠时间来验证。
除此之外,普氏野马在荒漠之中,还要面对自己的天敌,当成群结队的狼群攻击放归的普氏野马时,野马全身而退能否不得而知。
另外,人类活动对普氏野马生存地区的开发改造,让野马栖息的地区越来越小。以前成片的荒漠草原,由于人类畜牧业的发展已经被切割成了碎片,普氏野马要依靠迁徙才能生存下去。
最后,普氏野马的基因问题也是个很大的挑战,我们放归野马当然是希望它们的血统纯正。但全球现存的2000多匹普氏野马,都是曾经被捕获圈养的那31匹野马的后代,近亲繁殖不可避免,这让普氏野马的基因很可能出现退化。
5、结语
从我国第一批普氏野马放归至今,已经有20年时间了,严格来说那27匹野马的放归是失败的,但后来的野马放归工作无疑是成功的。
准噶尔盆地的荒原,也就是普氏野马曾经的栖息地,在野马灭绝100年后,又重新出现了奔跑的普氏野马。
从表面上看,普氏野马的野化,似乎是驯化的“倒带”,但是,野化过程中会演化为与野生祖先不同的变种。这个变种会获得一些它们祖先的性状,但同时也会保留一些人类选择的特性。
普氏野马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无论是卡拉麦里土生土长的野马,还是后来逃逸的波泰马,或者是如今放归的普氏野马,野生动物只要和人类扯上关系,其进化之旅就注定是剪不断、理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