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空间生产视角下旧城文化空间更新过程与机制
1
城市更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再生
2
基于利益主体视角的
“利益-资本-权力”分析框架
▲ 图2 | 城市空间生产要素关系
资料来源:本文所有图片均为笔者自制。
3
文化空间“策划-生产-消费-运营
-再生产”全过程的解析
城市更新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手段和路径,具有全周期性。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建构了“空间的实践” “空间的表征” “表征的空间”为要素理论框架,在这套分析空间生产过程的话语体系中,隐含着“城市空间的开发” “城市空间的谋划” “城市空间的体验”,而这些要素也正是城市更新不同阶段关注的核心议题,即城市更新中空间生产是一个“策划-生产-消费-运营-再生产”的循环过程。在旧城文化空间更新中,空间生产的过程通常是通过若干更新项目的形式来实现,基本涵盖项目的选址、开发、运营等几个阶段。南京大行宫地区以其历史资源集中、区位优势明显、文化设施众多,成为南京首屈一指的文化空间集聚地。
▲ 图3 | 南京大行宫地区文化空间布局方案总平面
(1)更新项目的选址
(2)更新项目的开发
城市文化空间的公益属性,使得建设主体常常采取“政府+”模式,参与主体包括开发商、专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和文化学者等,参与主体的利益目标存在差异,而差异的程度决定了空间生产过程中的合作方式:是一家独大、还是多方合作。这是空间生产过程的第二次空间分配,即多元主体的资本性空间分配。
(3)更新项目的运营
南京大行宫地区的5个文化更新项目类型不同,更新不同阶段的特征与参与主体的作用各异,空间分配的特征也呈现不同的导向。
▲ 表1 | 南京大行宫文化空间生产参与主体的作用分析
注:●强作用;○弱作用。
4
文化空间再生的“需求驱动-分配博弈-增殖实现”机制
文化空间更新与再生的推动因素多元复杂。不同性质的空间更新的需求是多变的,文化空间再生的需求主体是公众和政府。除了需求驱动的动力外,利益分配机制和资本增殖机制是空间再生内在的推动力量。
文化空间再生过程中的第一次分配是政策性分配,是基础性的,通过土地的公共服务职能赋予保证了分配的公平性。资本性分配利益实现的重要环节和手段,而消费性分配是对空间生产过程中价值实现的动态调节过程,也是新的空间生产过程的开始。
▲ 图4 | 旧城文化空间再生的需求机制
▲ 图5 | 旧城空间生产中的空间分配机制
5
一点讨论
(1)公共利益的需求者主要是公众,而重要的代言人是专业群体,需求实现的主导者是政府及其代理者,在这一过程中,各方参与的平台的搭建和运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2)价值评估不仅是客体(物质空间)的评估,还有对主体的评估,即对各方参与群体在更新过程中的利益诉求评估和资本力量评估,这是城市社会健康且有活力地发展的重要前提。
原文介绍
《空间生产视角下旧城文化空间更新过程与机制──以南京大行宫地区为例》刊于《城市规划》2021年第 8 期第87-95页。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67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