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阴阳五行”之四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通往中医殿堂之门,欢迎来到“入门·经典·临床”栏目,精诚大医漫漫长路,有我们陪您一路同行。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之二“阴阳五行”。
  本节目推送内容将所选三百余条名言,分为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腑理论、气血精神、针灸经络、诊断技术、病因病机、治疗思想、养生保健、以人为本、运气学说十一个部分,其内容涉及《内经》的几乎所有方面,读者可在尽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内经》的理论精华。
2
内经名言:
阴阳五行
 五藏相通,移皆有次[1];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2]。《素问·玉机真藏论》
  
【注释】
[1]移皆有次:意为病气的传移有一定的次序。
[2]传其所胜:意为某脏有病,其病气可以传入其所克之脏。
【论述】 
五行学说,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内经》将五行学说引入中医理论,用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旨在说明人体五脏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在结构上互相贯通,在生理上互相联系,在病理上互相影响。五行理论用于说明人体脏腑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此句依据五行理论指出,五脏的互相影响是有一定规律的,即,病变往往传入被其所克之脏。如肝木能克脾土,所以肝病可以传脾,因而可导致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依次类推,脾病可传至肾,肾病可传至心,心病可传至肺,肺病可传至肝。上述对五脏传变规律的认识难免有些机械,事实上五脏病变的传移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受邪性质不同,患者秉赋各异,以及不同疾病本身的发展规律有差异,所以五脏疾病的传变,不一定完全按照五行相克规律依次相传,故以实践为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伤寒杂病论》中就极少用五行理论说明生理和病理传变。《内经》的作者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说:“然其卒发者,不必治其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虽然如此,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的观点还是正确的,牢固树立五脏之间的联系观,有助于我们拓宽临床诊治疾病时的思路。发扬中医整体联系的特点。
  
另外,在《素问·玉机真脏论》中也指出:“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即五脏各自从所生之脏接受病气的传变,也就是子病犯母,如脾土常受病气于肺金,即肺病及脾。五脏受病气于所生之脏后,再传给其所克之脏,如肝病每可传于脾,即木乘土。病气留滞于生我的母脏,如脾土之病气可留居于心。当疾病传至克我之脏而死,如脾病传至肝而死。这里也是用五行生克理论从多方面来解释邪气在五脏之间的传变规律。
  
气味[1]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注释】
[1]气味:在此指药物的“气”和“味”。
  
【论述】  
这句话的含义主要是说一切事物都可以划分为阴、阳两大类。就药物而言,凡气味辛甘有发散作用的药物可归于阳类,凡气味酸苦有涌吐或泄泻作用的药物可归于阴类,《内经》在此提出了药物的“气”与“味”的概念。
  
药物的气与味就是中药的药性。这表明,中医认识药物的性质、性能的方法和途径与西方医学完全不同,中医不是通过动物实验来获取对药物性质和作用的认识,而是通过医疗实践直接从药物进入人体后的反映(疗效)来认识。中医认为,疾病的本质是阴阳失调,而治疗疾病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而药物本身各具有不同的特性和作用,中医称之为药物的偏性。中医用药的目的,就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过程中的阴阳偏盛偏衰。把药物的性能直接与疗效联系起来加以认识,是中药理论不同于西药理论的一个显著标志。
  
药物的“气”包括寒、热、温、凉四种,统称为“四气”;药物的“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统称为“五味”;这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四气五味的理论基础,在《内经》中已经确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脏气法时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等。
  
《内经》的这句话指出,药物的四气五味也可以分为阴阳两类不同的属性,并示范说明:具有发散作用的辛味、甘味药,药性属阳;具有催吐、泻下作用的酸味、苦味药,药性属阴。如桂枝辛甘,有发汗解肌作用,属于阳药;胆矾味酸,瓜蒂味苦,皆能涌吐痰食;大黄味苦,能泻下攻积,这些都属于阴药。这一认识可以指导临床对中药的正确应用,避免出现用药上由于阴阳性质不分导致的失误。如王叔和所告诫:“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本文选自张恪 编著《内经名言三百句》学苑出版社出版.  2005.8)
医道传承丛书
醫道傳承系列叢書
(繁體豎排誦讀本)
醫道傳承的正統經典,明醫成就的醫學教程。次第引導學生趣入傳統正宗中醫堂奧
第一輯:醫道門徑
《醫學三字經》  〔清〕陳修園著
《藥性賦·藥性歌括》〔金元〕張元素,李東垣著,〔明〕龔廷賢著
《瀕湖脈學》〔明〕李時珍著;
《長沙方歌括》〔清〕陳修園著;
《金匱方歌括》〔清〕陳修園著;
《時方歌括》〔清〕陳修園著;
《醫方集解》 〔清〕汪昂編著;
第二輯:醫道準繩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唐〕王冰次注〔北宋〕林億等校正 孫兆重改誤
《黃帝內經靈樞》〔北宋〕史崧    音釋
《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西晉〕皇甫謐 撰集〔北宋〕林億等校正;
《難經·新難經集注》〔明〕內府 刊印〔北宋〕王惟一   集注 ;
《神農本草經》〔齊梁〕陶弘景編  尚志鈞輯校;
《傷寒論》〔後漢〕張仲景述〔魏晉〕王叔和撰次〔北宋〕林億等校正;
《金匮要略》〔後漢〕張仲景述〔魏晉〕王叔和集〔北宋〕林億等詮次;
《脈 經》〔魏晉〕王叔和撰集 〔北宋〕林億等類次 ;
第三輯:醫道圓機
《溫熱論·濕熱論》
〔清〕葉天士〔清〕 薛雪 著
《溫熱經緯》〔清〕王士雄 著 ;
《溫病條辨》〔清〕吳鞠通著〔清〕汪瑟庵參訂;
第四輯:醫道溯源
《宋刊周易本義》〔南宋〕朱熹 撰;
《道德經》〔東周〕老聃  撰 〔西漢〕河上公注;
《五行大義》〔隋〕蕭 吉  撰;
(0)

相关推荐

  • 认识中医(一)

    胶州王情义中医综合诊所 王情义 中医是医道,是祖国的文化瑰宝,是以自然之力为自然之事.何谓中医之大医(即真中医)?借用真人孙思邈的话: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 ...

  • 《黄帝内经》方位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发展与应用

    <内经> 里论述的五行理论体系有如下两种, 即 方位五行理论和生克五行理论.生克五行理论中, 五行各自地位是相同的, 配属四时的关系为木春. 火 夏. 土长夏. 金秋. 水冬.而方位五行理 ...

  • 《内经名言三百句》“阴阳五行”之八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 ...

  • 《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阴阳五行”之五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 ...

  • 《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阴阳五行”之三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 ...

  • 《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阴阳五行”之二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 ...

  • 《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阴阳五行”之一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 ...

  • 《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 脏腑理论二十四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 ...

  • 《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 脏腑理论二十三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 ...

  • 《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脏腑理论”之二十一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 ...

  • 《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脏腑理论之二十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