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非论:《伤寒论》祖本探源 纪念刘渡舟百年诞辰

《伤寒论》祖本探源  

陈世杰曰:《伤寒杂病论》实为万世群方之祖。自叔和尊尚以后,年岁久远,错乱放矢者屡矣。宋治平初命诸臣校定其目有三:一曰《伤寒论》;二曰《金匮要略方论》;三曰《金匮玉函经》。

《金匮要略方论》序:“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疾治病,其有未备。……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

我们从宋臣说的“仍以逐方次于证候之下”这句话上分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原书的体例和框架,也都是“上则辨伤寒,下则载其方”的格局。宋臣为了“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他们便援引唐本孙思邈《伤寒论》的“方证同条”而修改了方证分论的原貌。为了说明唐孙思邈修改《伤寒论》这一事实,试观《千金翼方卷第九》之文:“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故使闾里之中岁致夭枉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已。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须有检讨,仓卒易知。……方虽是旧,弘之惟新。”

由此可见,把《伤寒论》原本的“证”在前,“方”在后的体例,改成方证同条、比类相附,乃是孙思邈开其先例,宋治平校注《伤寒论》时,承袭了孙氏的“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体例,这是显而易见之事。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仲景之书在其历史长河中,发生了三次大的变革:经晋王叔和的撰次整理此其一;唐人孙思邈倡方证同条之义此其二;宋臣林亿等人校注治平本时沿袭了唐本“方证同条”之义,又及于《金匮要略方论》,此其三。

基于以上理由,我认为唐本与宋本的《伤寒论》已非王叔和撰次之旧,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调整与移动。那么,我可以说,流行于世又能接近叔和撰次之原貌,也未受唐、宋两代“方证同条”之影响,恐怕只有现在仅存的《金匮玉函经》了。

这本书虽然也经过宋臣的校注,但他们小心翼翼地“依次旧目”未敢移动,今据宋臣之疏序可以证实:“《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欲人互相检阅而为表里,以防后世之亡逸,其济人之心不已深乎?细考前后乃王叔和撰次之书。……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等先校定《伤寒论》,次校成此经,其文理或有与《伤寒论》不同者,然其意义皆通圣贤之法,不敢臆断,故并两存之。凡八卷,依次旧目总二十九篇,一百一十五方。”

我们从宋臣疏序来看,可有以下几种的理解:一,这本书的“前后”(指证在前,方在后的体例),乃是王叔和整理原书之体例,非为出自六朝或唐人之手;二、宋臣认定此书确为仲景所著,所以,可与他们校注的本子,乃是同其体,别其名而已;三,此书可与校注本互相检阅,也可以互为表里,这样做是为了“以防后世之亡逸”而设的,四,宋臣对此书的内容,采取了慎审态度,认为“其文理或有与《伤寒论》不同者,然其意义皆通圣贤之法,不敢臆断,故并两存之”,这就说明了不改动主本的真实意义。

所以宋治平本校注的《伤寒论》版本既有改革了的原来证在前、方在后的版本;而又保存了证在前、方在后的原貌。这种“故并两存之”用心之苦亦跃于纸上;五、此书“凡八卷,依次旧目总二十九篇,一百一十五方”。从以上的“依次旧目”,说明了此书条文未加变动,因此它逼真了叔和撰次之旧。

然而,此书第一卷有“生熟二脏之间”,“故张仲景曰”的第二人称,显然为后世医家羼入之文,不得与正文混为一谈。

(0)

相关推荐

  • 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南宋)许叔微

    许叔微,字知可,南宋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绍兴二年进士,后为词臣,精于医,医家称之为许学士,著有<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翼伤寒论>及<类证普济本事方>等.< ...

  • 武宗·武医首发《中医大系Ⅰ·古籍部》全集电子资源·历代原汁医著·高清无水印<古籍竖版·后续上涨>(经典珍藏版~)

    <中医大系>第Ⅰ部·古籍部 名 称(数百个资源) ☀<难经正义>清·叶霖 ☀<难经校注>凌耀星 ☀<难经语译>凌耀星 ☀<难经本义>元·滑寿 ...

  • 尚论仲景伤寒论先辨叔和编次之失

    ​ 尝观王叔和汇集扁鹊.仲景.华元化先哲脉法为一书,名曰脉经,其于仲景伤寒论,尤加探讨,宜乎显微毕贯,曲畅创法制方之本旨,以启后人之信从可也,乃于汇脉之中,间一汇证,不该不贯,犹曰汇书之常也,至于编述 ...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到底怎么样?

    胡希恕经方医学 71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三部<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 ...

  • 读经典,是求本探源。正像长江、黄河一样,...

    读经典,是求本探源.正像长江.黄河一样,不知源,怎么去治理.利用和发展.历代名医没有不熟读经典的.张仲景就是在"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的基础上,撰写成< ...

  • 《伤寒杂病论》古今谈

    2008-12-09 中国传统医学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她都在为人类的健康与繁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国东汉时期成书的<伤寒杂病论>一书,标志着中国医学临床理论体 ...

  • 刘渡舟先生总结的113首《伤寒论》方歌刘渡舟先生

    ▍全文共4916字,预阅读时间13分钟 1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 ...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各论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

    各论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 [概说] 阴阳易和房劳复不是一个病.什么叫做阴阳易?易就是交易的意思.某一些伤寒.热病基本上都好了,气血还没恢复,正气也还没有完全恢复,如果男女双方发生性交,而男性患的 ...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各论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各论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概说] 霍乱是伤寒的一个类证,在<黄帝内经>里就已经有所记载.不过,中西医学所说的霍乱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中医学所说的霍乱包括的证候内容多一些,现代医学所说的霍 ...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各论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各论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厥阴病一般是继发的,直中的比较少,大多从少阴病传入,或者用凉药误治传入.古人说"两阴交尽,名曰厥阴".两阴就是太阴和少阴,两阴交尽,到了极点了,最 ...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各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各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少阴篇在三阴病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外有太阴病下利等症状,内可合有厥阴病手足厥冷等症状,少阴一经之病就可以代表三阴经.所以说:"学伤寒,太阳病篇应学好: ...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各论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各论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开始阶段,意味着邪气由六腑往五脏方面发展了.因为三阳经属于六腑的病,三阴经属于五脏的病,五脏的病比六腑的病要重一些.太阴主要表现在脾和胃,脾胃的功能虚 ...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各论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各论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概说] 少阳病指足少阳胆和手少阳三焦这两经的病而言.少阳叫小阳,抗邪的力量不如阳明和太阳,所以少阳病再不好,就由阳入阴,就发太阴病了.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的病位叫半表半 ...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各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各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概说] 阳明病的概说包括阳明的生理.病理.病因.症状以及它的表里的关系. 阳明是生理上的,指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这叫病位:病理就是病所,病的处所,在胃和大肠.阳明叫两阳合明 ...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各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概说] 太阳病的下篇,承上篇.中篇而来,和中篇是有联系的.中篇是讲到了太阳的腑证,太阳病传给少阳经的证候,到下篇太阳之邪还往哪传?表证的问题解决了,腑证的问题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