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 ‖ 斑驳的水井坡及老井
斑驳的水井坡及老井
停下脚步,在暮秋的黄昏
透过水井坡老街小巷一线天
我深吸了一口落霞与空气
有点窒息,有些霉味
走过路过,时光凝成记忆
人们耳熟能详的老地名
因一口古井,点亮乡音愁情
斑驳水井坡,沉睡的老井
有一个沧桑女人的背影
爬上坡坎、古巷及石阶
让人抚摸着山城残存的喘息
水井坡以乳名的童心
淋湿记忆。爬坡上坎间
体悟着市井人生的不易与艰辛
穿过一条窄窄的巷子
灰瓦青砖从身边闪过
爬满苔藓的围墙透着沧桑
褪色的标语写在墙上
老式铁跚门锈迹斑斑
孤寂镇守着一个农家庭院
有犬吠声回响在耳畔
把水井坡笼罩在一片暮色里
步履迟疑,抽旱烟的人喘着粗气
躬身寻找那口消暑解渴的老井
古井还在,似熟睡的孤寂老人
不再溢出流泉的水井坡古井
像山城一个丢弃的老物品摆件
在岁月时光的风中悠然老去
龟缩成一个熟悉的地理名词
在水井坡幽怨老巷的深处
传来缝纫机滴滴答答的回声
倚门缝制冬衣的两个女人
在手里编织着苦涩的日子
慢悠悠述说起老巷的龙门阵
时光回归童贞岁月
眺望里,渴饮一缕残阳
我想起了祖辈远逝的背影
流连斑驳的水井坡老巷
摸肚子等古老的广告词
把一些老行业的手艺记忆
带回到现实的社会里
站在坡顶,望着高楼林立的新城
我随性爬上虎踞山的山顶
看见一位老妇人在翻耕菜地
那是这座城市的另一张面孔
城乡不同的生活气息在这里交汇
日子匆匆走向岁月深处
水井坡依山而立的民居里
老巷与石阶把百姓的日子串起
驻足一家卖老酒的门店
透过昏暗灯光,室内老酒缸
诠释着“酒好不怕巷子深”古语
我回头之间,一位红领巾少年
推开了小巷远处的一扇铁跚门
暮色苍茫,桂花村城郊老巷
已走过桂花飘香的季节
金秋银杏缤纷着落霞
阳光浓烈成金色的希冀
新型城市里的民居老巷
用人间烟火点亮百姓日子
毕节老城在蜕变转身中
为怀旧之人留下了一缕畅想
请点击标题阅读
李新春,男,汉族,生于1963年1月27日,贵州省毕节市人,贵州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秘书专业毕业,中共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系毕节市广播电视台《毕节新闻联播》时政新闻记者,是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毕节市电影家协会秘书长,毕节市诗词楹联协会理事,毕节市记者协会会员。
工龄34年,做文秘等行政工作10年,下海经商3年,当记者21年。写作公文及新闻稿是主业,文学创作是兴趣与爱好。年轻时的座右铭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学是酷爱,还对书法、摄影、旅游、人文历史等有广泛的兴趣,如今追求"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1984年在毕节创办过《小河》文学促进会,并编发油印文学交流会刊。1988年,参加《山花》杂志"首届刊授诗歌班″学习,并开始在报刊杂上发表铅字文章,至今巳获新闻、文学征文奖项20余次。
截止目前,已在本台《毕节新闻联播》、《直通百姓》、《文化星空》、《云上毕节》等宣传平台,以及《消费时报》、《贵州日报》、《经济信息时报》、《贵州民族报》、《西部电视》、《贵州电视》、《贵州盟讯》、《高原》、《毕节政协》、《毕节日报》、《乌蒙论坛》、《毕节党史研究》、《毕节传媒》、《乌蒙新报》、《黔西北诗词》、《灵峰》、《毕节晚报》、《礴同文化》、《大地芳菲》、《乌蒙民讯》、《毕节故事》、《云上毕节》、《看见毕节》等几十家报刊杂志及新媒体,发表过新闻、诗歌、散文、杂文、随笔及理论文章300余万字,共有20多篇文章被收录进一些书籍。
近来,为了留住毕节一二代人的乡愁记忆,挖掘、整理和写作了关于毕节人文、历史、古迹及年代记忆的老毕节故事100多篇,颇受人们喜爱,产生了极好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