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宗教背后的神化和世俗化

一个人默默地看完了《冈仁波齐》,今年的大热片子之一。

如果是影评,各路媒体上是已经铺天盖地,几乎把每一个动作,每一处景观都做了或细致入微,或鞭辟入里的分析,再写似乎也写不出什么花样来,不过,不写的话,又总觉得什么东西堵在胸口,不吐不快。

片子无疑是部好片子,即使跳出了国产电影这个平台来看,无论是整体完成的质量还是导演心中的立意,都是值得称许的。而且这么一部小众清新的冷门片子,票房过亿也算是一个令人小小的惊喜,对于所有默默耕耘,砺砺前行的中国电影人来说应该是一种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鼓励,毕竟人家导演也没有跪着四处求人排片,目前小小的成绩足以证明片子获得了无论是评论界还是围观群众的双重认可。

导演或无心或有意的抹去了纪录片和剧情片的界限,大量的中远镜头跟拍,尽量精简的台词,原生态群众演员的自然演出,以及长达一年的制作时间,构成了影片特色的基本元素。就一个观众的直观体验来说,片子拍得看似风淡云清,似乎有点漫不尽心,但是这种漫不尽心的背后凝聚着更加周密的计划,更加精准的控制以及更加辛苦的努力,以及导演张扬不容小觑的野心。

从《爱情麻辣烫》成名,到《洗澡》,再到《向日葵》,以及口碑最好的《昨天》,张扬就这么若即若离的和中国主流电影圈保持着一种默契,融入但不被同化,独立但不独行,在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努力寻找自己的平衡点,绝非易事,值得鼓励。

影片拍得很西藏,按照一个汉族人的品味来说。雪山,草地,玛尼堆,318国道本来就是一条流动的风景线,朝圣,转山,磕长头,藏民司空见惯的行为对于外人来说确实充满了神秘的美感。在这条漫漫征途上,他们经历了风雪,低温,出生,死亡,意外(不管是好是坏),所有的这些都不能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虽然最开始的时候,有的人是为了救赎,有的人是为了还愿,有的人仅仅只是为了“我也想去”,大家就这么义无反顾的上路了。这样一种貌似任性,实则虔诚,出于至诚至性的行为恐怕才是打动绝大多数人的人最大理由。毕竟对于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现代都市的人来说,连看条新闻都在担心二十四小时之后会不会出现无厘头式的反转反转再反转,这种大道至简应该会直击心底深处不为人所知的秘密角落吧。

所以,影片拍得确实不错,对得起你手中的电影票和花去的两个小时。

在现代人的观点看来,宗教的诞生,起源于古代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惧。当人们由于自己的知识局限,无法解释生活中的遇到的种种现象,自然而然的想要一种寄托或者准确的说,一个解释。从这个角度来讲,古人看到风雨雷电,觉得莫名恐惧和今人百思“宇宙的尽头到底在哪里”而不得其解是一样的困惑,之所以今天我们对于此类自然科学问题不再像先祖那样依赖于宗教,是因为科学的进步赋予了我们更加强大的工具。

自然科学如此,但是人文情感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借用一下佛家的说法,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简单说来,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我们常常会有一种这样的感觉,为什么我已经拼尽全力,生活却依然如此艰难?这个时候,人类往往是虚弱的,孤单的,无助的,宗教的精神寄托作用在此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对于个体无法对抗,难以解决的挑战和困难,抱团取暖是不是会好一些?如果还有理解,关怀,给出指导性意见,且不说有用没用,会不会更好一些?或者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给你一个借口,可以说服自己,是不是很好?

这就是宗教的意义。

身为一个无神论者,虽然不信教,但并不会因此而否定宗教的作用。毕竟每个人都有那种“躲得开对酒当歌的夜,躲不开四下无人的街”的时候,没有长夜痛哭,夜不能寐者,不足以话人生,辗转难眠之时,不管是祈祷,还是告解,哪怕仅仅是倾听,也是极好的。

但是桥归桥,路归路,一码归一码,有些事还是要说清楚的。

在人类的历史上,宗教曾经发挥了非常巨大的作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只是这种印迹并不全然都是美好的回忆,有些说不定还很丑陋和罪恶呢。

我们今天能够欣赏到的艺术品,不管是雕塑,绘画,还是建筑,文献,绝大多数都和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这一点相信去过欧洲的朋友会有更加特别深刻的印象。比方说如果没有一定的宗教知识基础,恐怕在卢浮宫里会有一种身入宝山空手而回的感觉吧。

不过硬币都是有两面一样,光明的背后就是黑暗,宗教带来的并不总是如人们所愿。

十字军东征,宗教裁判所,灭佛运动,那些钉在十字架上的异教徒,火堆里悲惨死去的女巫,颠沛流离的信徒,以及数不胜数为了“信不信教”和“信什么教”引起的战争,充满了人类的历史长河。如果这些由于年代久远而显得有那么一点点模糊的话,看看新闻里的ISIS伊斯兰国吧,那可是一群哭着喊着要回归到四大哈里发时期的虔诚信徒呢。所以秉持着这个神圣无比的理由,他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名正言顺地砍下全世界所有人的头颅!甚至那些包括那些同样信奉真主安拉,只是不那么听话的兄弟姐妹呢!

这是宗教的另外一面,非常真实但是血淋林的一面。

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发展变化的,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基本常识,所以用一成不别的眼光来看待同一件事自然而然谈不上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宗教也是这样的,一样会面临从出生到成长,从顶峰到死亡的规律,换句话说,就是从神化到世俗化的过程。

以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三兄弟而言,从罗马帝国的统治下忍辱偷生,绵延千年,直到迈上中世纪的巅峰,不仅统治了思想,垄断了文化,甚至直接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统治,这是它最光耀夺目的时刻,哪怕背后是无尽的罪恶和黑暗。至此以后,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的到来,三兄弟不可避免的从神坛跌落,世俗化的到来是不可阻挡而且无法逆转的进程,其中有教廷内部的改良,有民众的觉醒,还有终将到来的边缘化。

三兄弟如此,犹太教,佛教,道教,莫不如是,更不要说拜火教,萨满教等其他原始宗教了。至于今天看上去如日中天的伊斯兰教,且莫得意过早,只是由于你诞生的比较晚,时候未到而已罢了。

宗教,终究只是人类树立自己信仰过程中的一个中间产物而已。

我们需要信仰。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太多的“不知道”,有太多的“不确定”,有太多的“不可能”,有了信仰扶持,这条成长之路也许会轻松一点,也许我们可以走的更快一点,也许我们走的可以更远一点。

但是,这种信仰未必就一定是宗教。

站在这样一种立场之上,回过头再去看看《冈仁波齐》,大概也会有一种不一样的味道。

不过有一说一,《冈仁波齐》是从一个角度,同时也是大众暗自期许的角度来阐述了一个发生在西藏的故事,如果想从多一个角度更加真实的了解西藏的现状,以及藏人在当下受到的冲击,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我倒是想推荐另外一部原汁原味的西藏电影《塔洛》,以及顺便替自己打个小广告《黑白影像背后传递的并不仅仅是故事本身》。

当然,没有什么比得上亲自去一次西藏是更好的选择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