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知道该干什么的时候,那就去读书吧

2020年的上半年,这个地球上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就不用再多花笔墨去描述了,反正每个人都知道,而且确实就在我们身边发生了。
和每个人一样,自己的情绪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忽而被抛到浪尖上,忽而被砸到谷底中,上上下下带来的不仅仅是刺激,还有估计要铭记一生的心路历程。而且,坦率的说,大部分都不是什么令人愉悦的回忆,以至于常常令人处于恍恍惚惚的状态,内心下意识的保护性抵触和外界汹涌而来的信息狂潮相撞之下,让人更加仓皇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干什么。
所幸自己还记得这句陪伴多年的行为准则:如果不知道该干什么的时候,那就去读书吧
拜托上半年时间比较宽裕,所以顺便用来读书的时间也多了些,虽然一直以来读书的速度还是比不上买书的速度,不过掰掰手指数一数,上半年一到六月份一共看了五十四本书,相较于去年底自己定的目标,算是做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其中还是有几本书很不错,值得推荐,列举如下,与同好者共享。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仅仅只是阅读时间顺序而已。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理查德·普莱斯顿 Richard Preston
毫无疑问,这是今年最应景的一本书了,虽然讲得是非洲原始丛林里面的一二三四,不过对于今天的我们看来,好像就是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一样。世事流转,造化之神奇,莫过于此,令人嗟叹。
不过这并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一本类似纪录片性质的读物,讲述了埃博拉病毒从发现到定性的全部过程,期间无论是地域跨度还是时间跨度,都是一副全场景式的宏大画卷。尤其是读完此书没多久,又传来在非洲发生的埃博拉最新动态,回头再看看书中的文字,那种冲击力,真是谁看谁知道。
《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
阿明·马洛夫Amin Maalouf
 
相信绝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对于十字军东征这一影响极其深远的历史事件的全部印象几乎都是来自于西方人的描述,嗯,没办法,人家确实掌握了话语主导权,但是无数次事实已经告诉我们,这事儿只听一个人瞎胡扯,那肯定是不对的。
所以我特别想推荐这本书给你,一个长期定居法国的阿拉伯人,从他的眼里怎么看待这场绵延百年,改变了历史车轮的东西方冲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眼睛看出去,应该是不一样的结果。就算不能马上得到最终正确的结果,那也总比一条路走到黑要好一些吧。
更不必说,这本书写得很有趣,很好看,开卷有益。
《山茶文具店》
小川糸
非常舒服的一本书,如同山间清泉,潺潺流动,又如林中微风,徐徐而来,字若其人,文如其人,如诗如画,栩栩如生。掩卷而思,平淡之中见真章,回味之后久久不会散去,内有深意。在这个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2020年,遇到这么一本温馨可人的小书,带给我们的可不仅仅是治愈那么简单。
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就像我们看到《小森林》,《海街日记》,《澄沙之味》,《菊次郎的夏天》,《深夜食堂》等等,读此书的时候,看着那些文字在眼前缓缓地流过,不知不觉的就会心生欢喜,那种感觉真的是曼妙无比呢
 
《论中国》
亨利·基辛格
 
老书重读系列
不要去相信什么老朋友新朋友的鬼话,但是请记着这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以至于在美国常常有人用“SNAKE蛇”来形容他,这是我在看了他写的不下二十本书之后最深刻的认知。
亨利·基辛格应该是当今美国政坛中最了解中国的几个人之一,从七十年代划时代的接触开始,直到今天依然充当着某种不可取代的桥梁作用。本书是他对于中国所有理解和认知的一次系统性总结,掩卷而思,第一反应是这个太平洋另外一头的老人,恐怕比太平洋这头的绝大多数人还要了解我们这个国家,这是一个真正的聪明人,堪称智者。
嗯,我很想看看他是怎么写唐纳德·特朗普先生的。
《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
卡尔·波兰尼 Karl Polanyi
这种书就是典型的每个字都看得懂,每句话都能理解,但是连起来看就会觉得非常耗费脑力,常常需要来回反复读几遍才能大概猜到“可能是这个意思吧?”,而且常常过了一会儿又开始自我否定,刚才的理解应该不正确或者至少是不准确……如此反复数遍,贯穿于本书的整个阅读过程中,辛苦是蛮辛苦的,不过开心也是真的很开心,懂得人自然懂。
作者卡尔·波兰尼 Karl Polanyi是西方经济学界鼎鼎大名的人物,一般拿出来和他相提并论的人物是另外一位“重度阅读障碍制造者”---哈耶克。这位匈牙利经济史学家、经济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生前颇多坎坷,但是在今天,波兰尼已经被认为是“实质主义”(用文化的方法研究经济)的鼻祖,“实质主义”强调,经济是嵌含在社会和文化中的。这种观点与主流经济学观点相悖,但在人类学、经济史、经济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广泛流行。
《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张宏杰
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一定要一分为二的看这本书。
喜欢的地方是“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大概因为这同样是自己最近几年喜欢的读书方法吧,通过大量的横向比较来看哪怕是同一个历史事件,自然可以获得与众不同的观察视角,时间轴只是其中之一。这样的阅读方式不仅带来了非常具有冲击感的阅读体验,还有就是针对读者本身的思维锻炼,同样获益匪浅。
不喜欢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一些比较明显的常识性错误,比如匈人和匈奴人诸如此类,导致书籍本身的质量被拉低了不少。其次是作者的心态失衡以及明显受此影响颇深的诸多结论,简单说就是三个字“不自信”,引申开来的话就是无论借古讽今还是春秋笔法都没有问题,但是坐在地上哭哭啼啼,摇尾乞怜的惺惺作态就未免让人觉得有点可笑了。
《香港人的政治心态》
刘兆佳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尤其是结合从去年到今年发生在东方明珠的点点滴滴来看,更加有味道,从书本中来,到实践中去。
如果朋友有兴趣了解香港的政治概况,这本书值得推荐一读,作为常识性读物。本书长处在于采用了大量真实可靠的调查方式,逻辑清晰,事实说话,很多数字,图表中蕴含着大量的有用信息,缺点在于流于数据表面,短于深度分析,有点只见树叶,不见森林的感觉。至于这个,就只能靠读者自己努力了。
《恶意》
东野圭吾
这是自己读过的第二本东野圭吾著作,前面一本是《白夜行》,所以对于那些东野圭吾粉丝来说,大概能够瞬间明白我自己受到的冲击有多大了。《恶意》与《白夜行》,打个比喻来说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阴郁,令人万劫不复。人性的两极就这样奇异地直击人心,轰然作响。
作者的写作手法无疑是极其出色的,多个视角,明暗双线,加上一幕幕电影蒙太奇般的闪回和扣人心弦的文字,一步步把你带回到人性之恶的秘境。掩卷而思,不禁慨叹人世间的恶,其实甚于一切剧作中的想象,因为有的时候,是真的没有底线。
《政海秘辛:百年中国风云实录》
程思远
不要被这本书的书名骗了。
作者程思远,生长于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虽然身属桂系核心,却游走于各方势力之间又如鱼得水,如此的背景自然可以获得常人难以企及的信息,现在,他把这些写了出来,对于那些历史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个小小的宝藏。
就本书而言,史料丰富详尽,无论是大事件还是小细节,尽在其中,作者写作态度不卑不亢,讲求有理有据,而且作为当时堪称智囊的人物,程老先生文笔颇为了得,行文平和流畅,自成一体。如果说有什么值得特别提醒的话,就是本书对于读者水平要求比较高,第一知道的要多,第二要记得住,第三得多想一想,非得如此不可。
 
《亚洲的决裂--1909年前远东的兴衰》
汤姆斯·F.密勒 (Thomas F. Millard)
 
这是一本写于一个世纪以前的书,之所以一百多年后再来看,依然觉得感慨颇深,自然是有它的过人之处。一直以来都特别佩服那些未卜先知,洞察未来的智者,很多事情当时看或许没什么,多年以后再看一幕幕宛如重演,这才是一件令人触动的事情。这本书算是一例。
二十世纪初的亚洲东方,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可谓说是千年以降最好的机会,称之为“国运契机”亦不为过,且直到中盘之时亦有转机缝隙,当然,后面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今天的我们如果来复盘的话,彼时的风起云涌,对照今天的沧海桑田,实在是有了太多的感悟和慨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由此可见一斑,更不要说所谓国运,真的是虚无缥缈吗?其实并不见得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