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三晋大地古文明的印记
寻找三晋大地古文明的印记
山西是黄河文明的摇篮,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几千年的中华文明都可以在古老的三晋大地上找到印记。 “万亿化身,罗刻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一如来,一世界,一蹄、一花、一叶,各具精研,写不胜写,画不胜画。事后追忆,亦如梦入天宫。”这是作家冰心1935年大同之行后的感慨之词。
2020庚子之年,我们有幸拜访了这个可以穿越千年时光的地方。
1500年前,拓跋鲜卑从大兴安岭嘎仙洞走出,从草原南下,在北方建立北魏王朝。鲜卑族里汉族血缘的冯太后,她的孙子拓跋宏即北魏王朝的孝文帝。他虽只享年33岁,但在其祖母带领下,在八、九年时间里,实行《均田制》、废除鲜卑语、推行汉服及鲜、汉通婚。由于北方马背民族的阳刚之气和野气雄风的加入,中华文明更为健全和平衡,由此走向雄气勃勃的强大。
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至唐末会昌五年(845)大同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五世纪,随着佛教东传带来的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巴比伦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影响,云冈石窟就成了世界文明的大聚会。与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所谓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后期营造的石窟又引领了中华佛教艺术本土化、世俗化、民族化的新风尚,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五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4个,石雕造像59000余躯。这处宏伟的艺术工程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代表了五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
第三窟(灵岩寺洞)
是云冈石窟最大的洞窟。窟内雕“西方三圣”。主尊阿弥陀佛高10米,倚坐,神态超然。
第五窟(大佛洞)
佛高17米,是石窟中最高大的佛像。后世包泥彩绘,呈唐代风格。
第八窟(佛籁 洞)
多头多臂天神造型,来源于古印度,原为波罗门教神袛。这组雕像为云冈石窟所独有,反映了早期佛教杂密兼容的特征。
这尊供养菩萨是云冈石窟唯一露齿微笑的菩萨。她两嘴角上翘,露出六颗洁白的牙齿。
第十一窟(接引佛洞)
造像题铭,全文337字,是石窟现存时间最早、文字最多的题记。字体端朴高古,寄巧于拙,是平城魏碑书法的精品。
第十三窟(文殊菩萨洞)
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高13米,右手臂肘下,一力士四臂奋力托举,势若拔山。
现存云岗第16--20窟是当时一个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开凿的。 这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
第十六窟(立佛洞)
主像为释迦立佛,高13.5米,波纹状发髻,清秀俊逸,身着北魏太和年间 推行汉化时的服制。
第十七窟(弥勒三尊洞)
主像是菩萨装的交脚弥勒。高15.5米,服饰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
第十八窟(立三佛洞)
主佛像高15.5米,两侧及上端协侍佛俱为西域人特征,神态各异,令人叹绝。
第十九窟(宝生佛洞)
主像结跏趺坐,高16.8米,是云冈第二大佛。
第二十窟(白佛爷洞)
为露天造像,正中为释迦坐像,高13.75米,高肉髻,广额丰颐,深目高鼻,大耳垂肩,两肩齐挺,有八字髭。手结禅定印,质地厚重的袒右袈裟,衣纹凸起。具有犍陀螺造像遗风。造像挺拔健硕的身躯,气势雄浑的神情,突出表现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是云岗石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空前杰作。
西部诸窟(公元494—525)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皇家开凿工程告停,民间开凿之风继起。晚期洞窟以中小型居多,类型复杂,形式多变。但造像艺术全面走向中国化、市俗化,并成为龙门石窟开凿的样本。
北魏建都平城后,各种宗教也向都城汇集。佛、道为争夺信众,拟建造更具想象力的寺庙,它必建于特别之处,展现特别的效果,令人特别的崇敬。悬空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寺庙建造者选择了恒脚下一处山谷,既是“仙境”又接近红尘,堪称绝佳选址。建造时首先要凿出一个平台,再凿出巨大的石孔,当预先打上“楔子”的木梁插入石孔后,恰好卡在石孔内,等同于现代的“膨胀螺丝”。工匠们在横梁上利用中国传统的榫卯梁架组合,将建筑材料拼接一体。然后工匠们继续向山体挖掘出石窟,形成木结构高空摩崖建筑。
悬空寺呈“一楼两院”布局,总长约32米,楼阁殿宇40间,利用栈道连接形成闭环。南北两座高楼凌空相望,六座殿阁相互交叉,高低错落。背依陡峭绝壁,下临深渊,巧夺天工,蔚为壮观。
悬空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建成,距今已有1500多年,是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相传岩壁上“壮观”二字为李白书写。英国建筑学家写道: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融为一体,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奇特的艺术,在世界上罕见。威尼斯考古专家尼诺认为:仅仅为了这座奇特的寺庙,就值得到中国来一趟。
位于大同市中心的华严寺是一座千年古刹。经过辽、金、元、明、清各代修葺,涅盘重生,再次闪耀出神采奇韵。
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上寺)和薄伽教藏(下寺),其建筑、塑像、壁画、壁藏、藻井等都是我国辽代艺术的典范。
上华严寺大雄宝殿面积1559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佛坛上塑有五尊佛像,人称五方佛。正中三尊为木雕,是宣德年间了然和尚从北京隆重迎回。其余两尊及其它协侍菩萨则是明成化年间,由资宝和尚等人补塑。两种制质地的塑像相差近三十年。
殿内四壁布满清代绘制的21副巨型壁画。总面积达887平方米。色彩艳丽,金碧辉煌,保存完好。壁画系清光绪16年由大同画工董安及弟子共同绘制。
下华严寺以辽代建筑薄伽教藏殿为主。它自辽代中叶以来,就是华岩寺的藏经殿。辽保大二年毁于兵火,金天眷三年在原址上得以重建。整座大殿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辽代艺术珍品。被誉为“辽代艺术博物馆”。
薄伽教藏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建筑结构严谨,形制稳健。大殿正脊两侧一对琉璃鸱吻,高达4.5米。是我国早期建筑中最大的鸱吻。
正脊鸱( Chi)吻
殿内四壁排列重楼式雕木藏经柜38间,下层是存放经书的壁藏。殿后壁正中间悬一天宫楼阁。这些木构模型,精巧玲珑、雕刻精美、巧夺天工,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海内孤品”。叹称“千年国宝,无上国宝、罕有国宝”!
“天宫楼阁”平面图
下华严寺具有山西古代建筑独有的地方特色,殿内完整的保存着31尊辽代彩塑。
最为经典的两尊塑像一为观音菩萨。头戴高冠,阔袖,胸饰腰结。流露着细腻动人的感情。梁思成称其为辽代雕塑的珍品。
另一尊露齿合掌菩萨造像,面容慈祥,体态丰腴适度,身体微微前倾,身姿曼妙优美;衣着服饰贴体飘逸,举止高雅温婉,无比美妙动人。史学家郑振铎赞其为“东方维纳斯”。
华严宝塔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总高43.5米,塔身明三暗二共五层。
宝塔下部是由100吨纯铜打造的地宫,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塔心室供奉元代高僧慧明法师的舍利。
名堂是古代帝王祭天祀祖、观测天象、颁布政令、举行朝会、庆赏大典、尊老进贤的场所,是礼制文化的载体。历代名堂建制多为上圆下方,象征天地、阴阳。
平城(大同)作为拓跋鲜卑北魏前期的都城,曾经盛极一时,人口达一百万,显然一个国际大都市。 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在这里交汇,鲜卑统治者吸收中原礼制文化,太和七年(486年)孝文帝下诏建设北魏名堂。它是中国四大明堂中,唯一由少数民族建成的,历时五年完工。北魏末年毁于兵火。
1995年大同文物工作者发现遗址,2010年在原址旁开工建设,历时六年完工。
修复后的明堂主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高27米。整个建筑严格依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进行设计和施工,将遗址保护与景观设计完美结合。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县城西北约20公里的句注山上。是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历史上是塞北游牧区和中原农耕区的分界地。
雁门关由关城、瓮城和围城三部分组成。现存雁门关是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所建。现有关门三座(东门、西门、小北门)在小北门(即瓮城门)的门额上刻有“雁门关”三个大字 ,两侧镶嵌砖镌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都是大书法家傅山所题。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模糊,需仔细辨认才得一见。
从西周开始,雁门关发生过大小战争2000多次。重要事件有,穆天子西巡、胡服骑射、白登之围、马邑之谋、昭君出塞、孝文南迁、炀帝北巡,宋帝(宗)掳北,慈禧南逃、雁门关伏击战等。
历代帝王周穆王、赵襄子、赵武灵王、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宋徽宗、宋钦宗、慈禧、光绪帝以及历史名人卫青、李广、王昭君、蔡文姬、李靖、薛仁贵、李白、郭子仪、李克用、杨家将、徐达、毛泽东等都在雁门关留下了行经的足迹和历史的华章。这座名关见证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得天独厚,无与伦比。
应县木塔全名“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这座八角形的木塔高约60余米,除了第一层的石质台基外,其余各部分全部采用传统榫卯工艺搭建。木塔共五层,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
木塔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九百多年来,这座木塔经历了狂风暴雨、大地震和炮火的轰击,依然屹立不倒。
木塔第一层有南北两个门,能看到一座高达11米的释迦牟尼佛像,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的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
应县木塔的历代名人挂匾也值得一看。站在木塔下仰望时,一块块匾额高高地悬挂在木塔各层屋檐下。其中有两块皇帝题写的匾额最吸引人的目光,一块是明成祖朱棣题写的“峻极神功”,(塔顶第一块)另一块是明武宗朱厚照题写的“天下奇观”。(向下第二块)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的祠宇。姬虞封于唐,称唐姬虞。姬燮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
晋祠有三宝(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献殿是祭祀圣母时陈列供品的场所。匾额为金代原物。大殿建筑沿用中国传统榫卯结构手法,梁柱上没有一颗铁钉。四面墙壁呈栅栏状,通风凉爽。献殿为国宝建筑。
鱼沼飞梁是晋祠又一国宝建筑。关于此桥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水经注》,可见此桥早在1500年前就已存在。它是在鱼沼泉上架起一座十字形桥梁,类似现代的立交桥。
古人称圆形为“池”,方形为“沼”,因沼中多鱼,所以名“鱼沼”;从高空俯视,古桥像只大鸟展翅欲飞,所以称“飞梁”。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说:“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
“飞梁”的一端连接着圣母殿。这是全祠的主体建筑。供奉的是周武王的皇后、周成王和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
大殿宽阔、有梁无柱是一大看点。
殿前8根梁柱上盘踞着8条跃跃欲飞的木雕盘龙,颇有气势。
晋祠还有三绝(周柏、难老泉、泥塑彩绘人像)
三绝之一的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植于西周,已有3000多年历史。
难老泉位于圣母殿南侧,俗称“南海眼”,晋水源头从这里流出,常年不息。“难老”匾额为书法家傅山题写,为晋祠第一名匾。
三绝之一的“泥塑彩绘人像”就在圣母殿内。主像圣母端坐神龛内,端庄华丽。
其余43尊侍从分列两侧。这些塑像排列有序,职责有别,仪表各异,逼真地反映出宫廷侍女内心世界的喜怒哀怨。
其中有一尊花旦装扮的侍女,半面欢喜,半面忧愁,让人看后五味杂陈。梅兰芳大师曾在这尊侍女前伫立良久,仔细品味她的动作和内心,并且大加赞赏。
平遥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汉族古代县城,是汉族城市在明清时期杰出的典范。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一整座古城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县城。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距太原85公里,始建于周宣王时期,距今2700多年历史。
平遥古城墙,平面呈方形,周长6000多米,高10米,顶宽3至5米。环城每隔50至100米有一个突出的敌台,台上筑有敌楼72座,垛口3000个,重门瓮城六座,城墙四隅角楼四座。城墙外四周有深宽各3米的护城壕。古城六个城门原设有吊桥,沿河植槐柳。据称,垛口和敌楼的数量呼应了孔子三千门生和72贤徒,具有文化内涵。
古城街道布局为“土”字形,明清时期,纵贯南北的南大街控制着全国一半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当年的“中国华尔街”。如今这里也是古城最繁华的地方,称为明清古街,大部分景点都集中在这里。
日升昌票号是中国第一家票号,也可谓中国第一家银行。它在一百多年的经营中,始终坚持存款自愿、取款自由、严格为客户保密的经营理念,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这既是票号生意兴隆的见证,也充分显示票号在汇票防伪制度上的严密。它的通存通兑制可算现代银行全国联网的源头。
协同庆是独具特色的票号。以其资金周转快、业务吞吐量大获利甚多。其数任经理为平遥票号中最有力的领导集体,体现着晋商的敬业、创业和群体精神。协同庆因其巨大的地下金库,以及金库正中那跟盘龙柱,成为如今平遥钱庄博物馆。实际上几乎成为平遥的代名词。
镖局是随长途商旅的发展而兴起的旧时保险业。平遥地处山西腹地,晋商遍布全国,少不了长途运送,风险纷至。清中叶,平遥票号兴起,必带来保险业的繁荣。如华北第一镖局,中国镖局等。在平遥镖局的历史上无数标师为安全运送雇主的钱物,出生入死,甚至殒身不恤。
平遥县衙,始建于北魏,占地26,000余平方米。整个建筑群遵循封建礼制,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合理。堪称皇宫缩影。
在双林寺十余座大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的彩塑造像,非常精美。由此获得“古代雕塑博物馆”、“东方彩塑博物馆”、“瑰宝双林”等美誉。
镇国寺全寺均是由榫卯结构建成,没用一颗钉子。这座不大的古寺内,有元代天王殿、五代万佛殿、明代三佛楼。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建筑师的非凡技艺,并以此征服世人。
山西省绵山之东、汾水之阴的灵石县静升镇,有一个被称为“民间故宫”、“山西紫禁城”的王家大院。它的规模和气势在晋商宅院里首屈一指。说它是一座城堡绝不过分。
城门上的“寅賓”二字,一说是“迎宾”之意, 又一说是讲“紫气东来”。此大门是东门,“寅賓”即“恭恭敬敬迎接日出”之意。
王家大院由五巷、六堡、一条街构成,面积25万平方米。五座城堡分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当前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和王氏宗祠不足大院四分之一。红门堡是王家长辈世代居住的地方;高家崖则是鼎盛时期王家第十七世孙王汝聪(兄,官居五品)、王汝成(弟,官居二品)修建的。
王家始祖以种田为生,兼营豆腐。第三代以经商为主。清康熙年间,十四代经营皮货和骡马生意,兼营粮、茶、盐、马,并与朝廷来往,开始迈向官场。清代王家从五品到二品官员共101位。清朝共举办四次“千叟宴”中,王家参加了两次,其政治、社会地位可见一斑。
高家崖建于嘉庆初年,是一座不规则形城堡。“敦厚宅”为兄长所居,“凝瑞居”则是其弟所住。建筑结构基本相同。
主建筑为三进式四合院,为窑洞与瓦房相结合的全封闭式建筑,具有“坚固、实用、美观”的特点,是北方民居建筑的精品。同时,在保持北方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卓越的个性风采。
每院除有祭祖堂、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廚院、塾院、共用的书院、长工院、家丁院等。
王家大院的“三雕”(砖、木、石雕)是王家的“三绝”。窑中宫灯型圆雕柱礎石,上下六个层次。雕技精到,令人惊叹。
砖雕“渔樵耕读”分别指捕鱼、打柴、耕田、读书。又称“四逸”,且各有典故。影壁构图完整,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养正书塾”的木雕门框,花纹为松、竹、梅岁寒三友,上方站有喜雀,寓意深刻。
墙基石—《指日高升》、《吴牛喘月》、《五子登科》、《海马流云》
从高家崖过一座石桥便是红门堡。
红门堡建于乾隆4—58年,历经58年建成。居住了王家从14—21代共八代人。建筑群依山而建,由低到高分为四层,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和三条横巷子形成一个规整的“王”字,而整座围墙护院,则形似一条巨龙环绕四周。
大小院落88座,房屋776间。2.5万平方米。每座院依主人的身份和喜好而建,在结构和装饰上各具特色,无一雷同。
红门堡内建筑以“甲”为单位分四个甲次。三甲东巷的绿门院,雕刻非常讲究,最精美的要数木雕落挂“满床笏”和石雕“四爱图”。
阎锡山故居位于山西省定襄县河边镇。是我国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官僚私邸之一。始建于二十世纪初,历时十四年完工。建筑面积约一万平方米,三十余院落,房屋近千间。
现存都督府、得一楼、上将军府、穿心院、东花园、西花园、慈幼院等十八座院落,八百多间房屋。它融合了山西的民居特色和西洋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素有“民国第一豪宅”的美誉。
一院为阎氏父母后期住所。
二院西北角的廚院。
三院正厅为会客室。后有内院,是阎氏居住、办公之所。室内有三条地道通往外面,长约10公里,向东方向直通文山脚下。地道内建有警卫室、电台室、作战指挥室、休息室等,是旧时最大私家军事地道。
三院最高建筑称“红楼”。是闫府最高建筑,登楼可眺望全村景致。
红楼外墙镶嵌有数块刻字石板。为阎氏家训。
二院北边有连接老宅与新园的通道,门上书“行得通”。门洞周边是松、柏、梅 、兰奇石图案,上方一只蝙蝠倒挂,下方一只蜘蛛昂头向上,喻“福喜临门”。
进入门洞,踏阶而上,进入“得一楼”,即到闫府的上院。
得一楼是闫府唯一的“阁”,也是制高点之一。
得一楼对面是“都督府”。一进东、西两院。
府门、过道、东厅上方均建有古罗马教堂式尖顶,前脸装饰中西合璧。曾在此宴请过蒋介石夫妇。
正房为阎氏父母居室,左为原配徐竹青居室。其余有的建筑正在修葺,不得而入。
阎锡山是民国时期风云人物,从辛亥革命始,统治山西近40年。历任山西省都督、督军、省长、北方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等职。1960年病逝台北,享年77岁。
阎锡山执政的38间,山西的经济、教育、军事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山西在当时被称为“模范省”。抛开政治因素不说,阎锡山在为人处事、人格修养、、管理水平、御人能力方面都可圈可点。他执政期间,山西老百姓没有经受军阀混战之苦,工农业发展迅速,他对山西的贡献影响到今天。他的功过是非究竟如何,留给后人评说。
(注:书法中的“甚”是山西方言,即“什么”的意思)
恒山为中华五岳之北岳,横亘塞上,绵延五百里。锦绣108峰。恒山景区是恒山主峰所在地,又名恒山庙群区,规模宏大。主庙恒宗殿,又名北岳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所建。悬空寺为恒山十景之首。
历代帝王对恒山祭祀十分重视,汉武帝之后,历代帝王都不断对恒山封禅。民间善男信女香火不断。
恒山自然景观独特,断岩层层,壁立千仞,形成独特“版画式”山貌。山间松柏灌木、奇花异草,形成四季优美自然风光。
途中小憩。陌生青年游客也加入其中。
素称“五百里奇秀芦芽山”,是汾河、桑干河等五条河流的源头。由(北线)万年冰洞、石门悬棺、悬空村、悬崖古栈道、汾河源头及(西线)高山草甸、情人谷、宁武天池等景区组成。
宁武冰洞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已有300万年的历史。
现开发近百米。已开发部分分三层,有冰帘、冰钟、冰花、冰人、冰菩萨等,不一而足。
它的奇特在于,以本地洞外的气候条件,根本构不成结冰的条件,而洞内一年四季冰柱不化,越往深处冰越厚。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永久冻土层以外发现的罕见大冰洞。
石门悬棺有嵌在岩洞里的,也有露在石壁外的,有的用木桩支撑,有的用铁链吊捆,既有一棺独悬,也有双棺并列。在品种多样性方面居全国首位。
悬棺村还有一个小悬空寺。其结构的精巧和雄奇的气势也令人称道。攀爬上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悬空村”原名叫王化沟村。因村子建在海拔2300多米的悬崖峭壁上,人们称之为“悬空村”。
传说悬空村形成于明末清初,李自成破宁武关后,长驱直入北京城。崇祯皇帝把四皇子托付给宁武关总兵周遇吉保护,周总兵把落荒逃到宁武的四皇子安排到宁武清真山普应寺避难,其随从人员在距寺不远的悬崖峭壁上搭棚建屋,暗中保护皇子。几年后,四皇子抑郁而终,随从定居下来,将此处定名为王化沟村。
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汾河源头是三晋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汾河水从水母洞流出,长716公里。《山海经》记载:“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注入河(黄河)”
汾源阁前玻璃罩下,龙口中喷出一股清泉,终年流淌不绝。阁上悬有“汾源靈沼”的匾额。
阁中有一井,水质清冽甘甜。这莫不就是传说中的水母洞。
与汾源阁相邻,雷鸣寺、魁星阁挺立在楼子山上,气象不凡。
石膏山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南。为太岳山主峰之一。海拔2500多米。
西峰断层矗立,溶洞林立,钟乳石姿态各异。建在岩洞里的天竺寺独具特色。
龙吟谷则相对地势平缓。大面积的龙鳞石令人称奇。
石膏山春季的桃花、夏季的清凉、秋季的红叶、冬季的冰瀑雪景构成四季美景。是一处优雅清秀的休闲之地。
山西之行令人回味、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