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哲学的基本单元——概念 人生改变源于“概念转换”

学习哲学,就是通过哲学式的内省和辩论,不断敲击自己固有的概念,从而让新概念在敲击出来的裂缝中扎根,继而在哲学思辨中成长,然后替换我们的旧概念,从而不断理解、完善、更新、创造、丰富、发展和巩固我们的概念框架。

——坤鹏论

一、概念的概念是什么?
坤鹏论以前曾分享过如何快速寻找到事物的本质。

其中有两个方法是:从最小单元找本质(《要想抓住本质 就从最小单元起步》);从概念中找本质(《看透事物本质并不难 你小学时就已经会了!》)。

而哲学体系和哲学观点的基本单元就是概念。

因为,我们的理智的思维是在概念中发生的,只有运用正确的概念,才能够达到正确的思维。

所以,哲学家努力把自己的思想之果体现在一般概念和原则中。

那么概念的概念又是什么呢?

概念承载了人类的知识,知识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经验,经验靠概念传递给别人。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将概念定义为:

概念赋予经验以语言及文字的形式,并使明确表达成为可能。

不夸张地说,人类知识的传承中,概念功不可没,它完全可以定义为——思想的工具。

比如一个学习说话的孩子,他刚刚学会用名字称呼的每一个东西,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似的,突然间就从以前那个懵懂的纷繁世界里分离出来,变得豁然开朗起来。

从这个角度看,概念就像是这个世界的拼图图块,若想拼得好拼得快,关键在于拥有更多的图块,并且很好地掌握它们。

坤鹏论自己在学习的实践中也有这样的感触。

比如:学习熵、学习信息熵、学习复杂性科学、学习投资等,一开始从该学科最基本的概念入手,总能事半功倍。

这跟学英语必须背单词一个道理。

概念使我们能够看到或听到具体的人或物。

甚至在眼未见耳未听的情况下,就能认识、思考、想象世界中的事物,还可以谈论对事物的一般看法。

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和辨认,将概念精致化,比如:对于猫的概念,还有不同品种猫的描述等。

甚至很多学科,特别是它的基础领域,主要工作就是孜孜不倦地精致、精确概念。

二、概念是知识的灵魂

坤鹏论认为,知识的结构其实和我们说话差不多,都是名词+动词+名词——谁干了什么。

就像英语很烂的你去国外,只要能说出名词,不管有没有动词、语法通不通,基本都能被人家Get到你的意思。

而名词就相当于是概念。

因此,概念是知识的灵魂。

纵观西方哲学史,其实就是一个概念接一个概念,每位哲学大师都有贴着他们标签的概念。

所以,学习西方哲学就像是在学习一个个名词解释。

同时,这也显现出了概念除规定经验的形式外的另一大功效——将我们的经验组织起来。

所以,概念很少有孤立存在的情况,它们实际上总是要组成一个概念框架。

很多时候,概念在实践中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性。

因为,正是概念告诉我们应当怎样去行动,什么时候奔跑,什么时候静止等。

三、概念的局限

当然,概念也有其不好的地方,那就是局限。

因为,人类的认知对于这个世界来说,太渺小、太微不足道。

有很多是我们不知道的,有更多是我们知道但很片面的,还有不少是我们知道却是错误的。

正如坤鹏论之前文章所举的盲人摸象和窥孔。

人类总以为自己摸到和看到都是真的。

岂不知,位置、角度、时间等因素,都会造成事实的偏差或是扭曲。

这时候,由此得出的概念也就局限了人们,让人们陷在其中,甚至不越雷池一步。

四、经验概念和先天概念

很多概念有着非常具体的对象,比如:猫、狗、桌椅板凳等。

由于这些具体概念来源于经验,我们通常将它们称为经验概念。

并且,无论这个经验是基于你自己的还是他人的观察和实验。

通过经验概念,世界开始变得对我们有意义了。

我们借助经验概念将世界分成了可以区分的各个部分,学会了怎样与之打交道,发展了我们谈论、理解和解释它的能力,学习和谈论关于它的更多情况。

除了具体概念外,我们还使用一些更为抽象的概念,它们的对象无法触及或经验到,因此无法对其进行简单定义。

比如:数,这个概念就是典型的例子。

无论数对于我们关于经验的讨论有多么重要,算术概念并不是经验概念。

它独立于(先于)任何特殊经验,比如:1+2=3或A+B=B+A。

就像数学家讨论“无理数”这个概念,但它却无法对应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样东西。

根据上面提到的概念的两个类别,知识也可以据此被分为:经验知识和先天知识。

五、大概念

一般来说,哲学所关注的其实正是像数这样最困难的概念。

也因为哲学概念是抽象的,且哲学研究的恰恰是概率法则统治下的我们与世界。

因此,哲学概念为各种不同的意见留下了广阔余地——不能做到绝对,也就是不能非此即彼。

比如:好人、好生活的概念,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对于不同的人有着非常不同的含义。

再比如:坤鹏论刚刚结束的存在主义系列,其中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自由,但是对于自由这个概念就很难定义。

有人认为,自由就是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人坚信,自由只在社会允许的范围之内才有意义。

这样的概念很多,例如:自我、真理、真实……

我们对它们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我们无法达到完全一致。

因此,可以说,我们所认为的它们的概念,其实反映的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观念。

像自由、自我、真理等概念既大又抽象,但它们却涵盖了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是人类理解世界整体含义的必备概念,没有对它们形成自己所坚信的概念,什么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是无法存在的!

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大概念。

在所有概念中,它们是最为抽象、最具争议的。

起初,宗教和哲学是专门传达这种整体理解的传统渠道。

后来,艺术、科学也加入其中,甚至直接向宗教和哲学发起挑战,特别是科学已经取得了非常瞩目的胜利。

如今,就连法律、政治也参与其中。

六、概念框架

如果想通了那些大概念,并对其有了自己深信不疑的定义,且每个大概念顺理成章地连接、融洽在一起,这就形成了你的概念框架。

如果把你的人生视为一栋大厦,概念框架便是它的关键骨架。

人生如何,从它便能看出端倪。

因此,概念框架就是世界观,就是人生观,就是意识形态,就是生活态度,就是生活方式,就是所有生活与工作的理智基础。

通过它,我们不仅把世界条理化了,而且还规定了我们的生活。

现实中,大厦是否牢固,是否经得起地震和其他灾难的考验,关键就在于地基、架构。

同样道理,人生是否圆满,是一路欢歌笑语,还是常怀忧思抑郁,都取决于人的概念框架。

所以,正如在《哲学,就是破坏》中讲到的,哲学,就是破坏“理所当然”,为了活得更好,我们也要时常检查一下我们的概念框架。

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哲学的锤子敲打、拷问它们,发现问题就赶紧替换、修正、填补坚实,防患于未然。

坤鹏论认为,概念的替换、修正,可以称为“概念转换”。

也就是将经不起考验的概念转换为新的概念,并用哲学重新串成新的概念框架——人生观或世界观。

人生观和世界观直接影响我们的行动,而行动带来了人生的变化。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人生的变化始于“概念转换”。

古人说,不破不立。

中国谚语还说,木不钻不透,砂锅不打一辈子不漏。

那么,“概念转换”就可以这样来描述:

在哲学思辨的敲打下,我们已有的坚定概念(想法、既定观念、偏见、成见、理念等)出现裂缝,并且在裂缝中形成了新的概念。

坤鹏论认为,最能改变我们生活的“概念转换”,往往源于某位哲学家的概念。

比如: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萨特的自欺、加缪的荒谬、尼采的超人……

这些哲学概念通过我们的内省和辩论敲打我们现有的概念,使之产生裂缝,为它们的扎根提供了空间,待它们成长为我们所坚信的新概念,并与我们的概念框架有机地融会贯通为一体后,我们的人生也就开始了变化。

从这个角度看,其实哲学史也是由一个个“概念转换”汇集形成的巨大潮流:

斯宾诺莎在笛卡尔的哲学概念中找到了自己的裂缝;

尼采在叔本华的哲学概念中找到了自己的裂缝;

萨特在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的哲学概念中找到了自己的裂缝;

……

并在裂缝之中扎根形成新概念。

所以,学习哲学史犹如是在观赏巨大的“概念转换”洪流。

正是在这样的观赏和思考中,我们也领悟到了自己现在拥有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的真理,而是随时都可能会出现裂缝,并在其中可能会有新概念进入。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人生中很难找到比哲学更实用的知识了。

因为,人生在世,谁不追求幸福,谁不希望幸福过一生。

而很多时候,我们的不幸源自相信某些概念是一成不变的真理,比如:工作就是这样!生活就是这样!

这些被真理化的概念就像无形的牢笼一般,将我们困于令人厌倦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导致我们不幸。

此时能够拯救我们的就是哲学以及哲学家留给我们的概念。

很多很多时候,对于很多很多人来说,哲学就是某位哲学家与他的概念带来的“概念转换”,击碎了旧有的概念,敲出了裂缝,转换的新概念使他们恍然大悟,如梦初醒。

坤鹏论建议,让我们借由哲学,不断在现有的概念中敲出裂缝,并让新概念在其中形成。

这就是超越;

这就是不断理解、完善、更新、创造、丰富、发展和巩固我们的概念框架;

这就是赋予我们的日常生活新的意义;

这就是不断送走过去的“我”,遇见全新的“我”!

另外,由于我们在社会中是多角色的,单位、家庭、学校、社会,我们的角色总是不停在变换。

特别是单位和家庭,它们基本占据了我们一天最多的时候,也是对我们最重要的两个角色。

但是,我们会发现,这两个不同的地方,我们的概念框架是有所不同的。

那么,如何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哪个最重要?它们互不相容吗?

如果人总是扮演跨度大的人生角色,很容易入戏太深伤了自己。

如今越来越多的精神疾病,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所有的概念框架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活得更真实,活得一致。

还有什么比活成真实的自己更值得活吗!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坤鹏论
(0)

相关推荐

  • 空中别墅!南昌一小区惊现上千平方米违建

    南昌银亿上尚城4期顶层加盖成"别墅" 屋顶不再是视野空旷的平台,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霸气"的别墅,加盖的两层水泥建筑挤占了大半个屋顶,它们之中,有的进行了精美的 ...

  •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鼻祖:皮尔士

    皮尔士(1839一1914)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 一.创立实用主义的行动依据:以经验.而不是客观现实作为行动的根据和出发点 皮尔在<信念的确定>一文中,把自己的实用主义称为经验主义,撇 ...

  • 概念和理论是有门槛的

    今天在世赛基地听莫姐给老师们培训,有点分裂的感觉:后半场两个小时,她整个人是发光的,学员的眼睛也是亮晶晶的:前半场的一小时,则是吃力.不讨好. 一方面,热场,找到感觉,需要时间.另一方面,则是没太处理 ...

  • 范式[科学学概念]

    美国科学史家库恩,以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以下简称<结构>)而饮誉世界,尽管人们对它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它是"智慧历史的一座里程碑&q ...

  • 看电路图有哪些窍门,或者有捷径可走?

    没有捷径可走! 电路原理图都包含了哪些信息?首先是基础元器件的功能,任何复杂的电路都是由最基本的元器件组成的,就算是集成电路,也是由大量门电路所组成的阵列. 比如常见的电阻电容,可以组合成RC延时电路 ...

  • 坤鹏论:前苏格拉底哲学之总结(下)

    人生注定是场悲剧,因为死亡没有概率,既是注定的,也是公平的,所以,对待活着能够遭遇的绝大多数悲惨的态度当如塞涅卡所说:"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坤鹏 ...

  • 坤鹏论:前苏格拉底哲学之总结(中)

    青史留名的最佳方式是著书立说,在世时就要尽量地去扩散自己的理念,第一让更多人知道,第二让更多人信仰,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便是自成一派,建立学派,吸引更多同道的追随者.传播者.解释者.研究者. --坤 ...

  • 坤鹏论:前苏格拉底哲学之总结(上)

    一直以来,宗教.哲学.科学之间都是一步之遥,因为客观上讲,它们在本质上是无异的. --坤鹏论 一.柏拉图以来的哲学家只是"他们的不肖子孙" 到这里,前苏格拉底的古希腊主要哲学家,坤 ...

  • 坤鹏论:为什么哲学与修辞学如此对立不容?(上)

    愤世嫉俗往往源于太喜欢这个世俗,其中道理很简单--绝大部分的恨源于爱而不得. --坤鹏论 坤鹏论写到这里,大家一路跟着读到这里,我们基本也了解了哲学与修辞学一直的关系. 自古希腊时期起,它们便处于对立 ...

  • 坤鹏论:第一位将哲学引入雅典的人

    一个人如果在某个方面很强,且经过了实践验证,他便会自觉不自觉地放大这一面,并乐于看到更多人的实践,因为这样他就可以以上帝视角居高审视他人,从而获得一种傲视的精神快感,如果他有权力,则会将其扩展到统治之 ...

  • 坤鹏论:为什么哲学要对修辞学转向?

    不管做什么,既能找出一堆支持你的道理,也会有不少反对你的道理,凡是模棱多可,正反皆有理,都不值得浪费宝贵的脑细胞,更不值得为它们停下前进的脚步,连一丁点儿的踌躇都不要有! --坤鹏论 一.没有所谓的真 ...

  • 坤鹏论:为什么哲学与修辞学如此对立不容?(下)

    偶然的机会永远留给必然有准备的人. --坤鹏论 一.从概率看哲学与修辞学 坤鹏论认为,如果从更本质的角度看,哲学和修辞学完全代表了人们在这个概率世界中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 西方传统主流哲学--是确定 ...

  • 坤鹏论:为什么哲学与修辞学如此对立不容?(中)

    科技背后不是科技,而是人. --坤鹏论 一.理性面对人事,往往束手无策 17世纪,欧洲是全世界最耀眼的所在. 随着科学在那里萌芽.发端,"理性与科学"便成了一直延续至今.蔓延全世界 ...

  • 坤鹏论: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开始(下)

    很多常识在批判和怀疑的眼光审视下,都会败下阵来. --坤鹏论 一.色诺芬尼的真理与意见 色诺芬尼提出"意见"与真实者和真理(也就是"一")相对立,他这样吟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