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门:那方看似简单的秦印“日敬毋治”其实不简单

与汉印与战国玺印一样,秦印也有“格言印”和“吉语印”,秦印里,最著名的“格言印”应当是这一方“日敬毋治”:
(秦印:日敬毋治)
说它著名,是因为在秦印中有大量的“日敬毋治”印,现在存世的同文印样式不一,甚至凿铸不一、朱白不一,上图中这一方算是品相较好的一方,实际上还有很多品相略有差别的“同文印”,比如:
(秦印“日敬毋治”)
这一方很可能是与上一方同一个“铸模”制出的“同文印”,只是品相略有差别罢了(因为是格言印,可能会批量制作,因此存在铸造的可能),而下面这一方朱文印“日敬毋治”呢,没有秦印的规范性,则可能是战国玺印,不能把所有的此类同文印都归为秦印。
(日敬毋治)
我们把下面这方收录在《中国历代印风系列:秦代印风》中的“日敬毋治”作为我们秦印作业的第39方。如下图所示。(再说一遍,我们的全套篆刻作业是汉印220方,战国玺50方,秦印50方,明清流派印180方,共500方,如果需要前面的作业,请回看我前面的相关文章)
(作业:日敬毋治)
这是一方典型的秦印,有印边,有界格,四个字被规规矩矩地框定在四个方形的格子内,但它又略略不算典型的秦印,因为它是铸印,与一般的秦印不同,秦印的绝大多数是凿印。
“日敬毋治”四个字是格言,理解这句格言,难点在于“治”字,李学勤先生认为它应当读为“日敬毋怠”(参见他的《东周与秦代文明》一书第332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如果是这样的话,意思就容易理解了,就是指平日对人对物皆能存诚敬之心,对人不怠慢,对事不怠惰。实际上,这样的格言,放到现代社会,仍然可以拿来当作“座右铭”来用。
(另一方同文印)
这方印乍见之下,会觉得它并不起眼,但实际上,它并不简单。
对于铸印,我们在前面的汉印课程里介绍过许多(因为西汉官印大多是铸印),铸印的线条特征大抵一样,就是含蓄、厚重,其审美特征是端庄凝重、是精工细做,因为不管是何种铸造工艺(翻砂或者拔蜡),它都是预先要建模定型的,这而这个模型是可以事先精雕细琢、一丝不苟地处理细节的。因为要批量“生产”,它必然是精工之作,既然是“精工”,那它的“精工”之处到底在哪儿呢?
我们说过,秦印的学习重点在于篆法。那么,这方印的四个字,篆法都有讲究:
“日”字和“治”字均以横向笔画为主,特别是“治”字的“水”旁被篆作隶书的“三点水”写法并转化为“三横”,这是非常明显的调整,也是非常明显的刻意安排。道理实际上很简单,这种刻意安排是为了使“日”和“治”形成一种“横笔突出”的呼应。如图:
(日与治的横笔呼应)
同样的,“敬”与“毋”两个字的篆法也作了调整,即都突出了斜笔,这就形成了两个字的“斜笔”对角呼应。如图:
(敬与毋的斜笔呼应)
这样,一方印中,四个字两两成对角呼应,呼应的形式又一正一斜,既不失端正(横笔的态势),又不失活泼(斜笔的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两组呼应之外,“日”与“毋”的方形外框形成了横向联系,“敬”字与“治”字的“囗”部同样形成了横向联系,这方印的团聚不仅依托于外边框,这些相同文字部件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临一方印,临到“毕肖原印”就是了,可我们为什么讨论这些呢?因为它会涉及到我们未来的创作,因为一方印中的入印文字,它的篆法由于篆书的特殊性往往是既可以方也可以圆,一根笔画,往往是既可以直也可以曲、既可以正也可以斜的,那么,究竟如何去调整篆法呢,当然是“按需调整”,就是说:一方印,印中文字在它的当前位置需要什么样的篆法,就篆出什么样的篆法,这种“按需调整”的能力,实际上正是一个篆刻艺人水平高低的标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