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云原创】稍微谈谈拉票和集赞
先说明,我拉过票,点过赞,没集过。
只是慢慢地,越来越觉得不妥。
拉票最厉害的是两年前,帮一位朋友的服装品牌冲全国前十。那会真拼啊,就像开足马力的机器,夜以继日,自己投,发朋友圈拉,从三十几名到第八名,大家斗志旺盛,鏖战大约一个月。进入倒计时的时候,像被按了暂停键,投不了了。我问朋友怎么回事。他说:现在才知道,这投票没什么用的。后面跟着两句脏话。
我像被打了一击闷棍,好像醒来了。脑补这场投票活动背后的推手,某公司?某部门?他们长着怎样的脸?是否也像我们一样,随时会被按暂停键?他们的背后,又有什么人在推动?
怎敌他,翻云覆雨手啊?
这些几千几万的票有什么用?
我们拼命摇旗呐喊的产品,因为他们的统计、推荐销量大增了?美誉度提升了?
从当事人的反馈可知,并非如此啊。
哪里不对?
我们成了网络炮灰,成了某数据库的百万分之一。
费心费力费钱费脸,替那背后的推手做了广告,甚或主动给别人送去了完整的个人信息?
追溯一下拉票的解释。某搜索引擎给出的词条是“一种政治活动,在投票前候选人或公投等议题的提名人,向持有投票权的成员,有系统有组织地接触、站台、扫楼、家访、电话游说、拜票等,正面引导对方支持。”
拉票和投票的实质,是交易。
候选人拿什么换选票?施政纲领,实质就是选民的切身利益。女儿曾和我说:台湾某党的总统候候选人拉票时承诺,如果当选,会改善本地计程车司机的就业环境。这一纲领赢得了很多计程车司机的选票。而该党执政后,直接用行政手段把当时占领了很大市场份额的网约车公司某酷逼走。
因为拉票者执政后,掌握着强大的权力和资源,所以他们的拉票,底气很足。
咱们朋友圈拿什么换选票?
人情,包括亲情、友情、交情。
我见过很牛的行政手段拉票。今年暑假,家乡朋友圈发疯地拉票,说是家乡参加老大哥电视台组织的“XX中国城”投票活动,这投票,每人每天只能投一次,每次只有单项选择。多位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朋友告诉我,上面规定每人每天必须发动十五人投票,这十五人的单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列成表格,截图上传。做不到的,会扣绩效工资。
呵呵,这公权力的边界在哪里啊?
当时我发小也在拉票,开始我以为只是简单点赞,打开链接一看,这是派出所查户口啊?
看着那链接,犹如凝视深渊,不见底,里面满是焦虑、欲望、颟顸。
犹豫再三,关掉链接。
亲人们,请原谅我胆小,不做这网络炮灰呀。
行政的冷硬,天然扼杀人情的脆弱。人情本就是高代价的易耗品,又脆又薄。行政还要发昏,将刀架在下级的脖子上,要他榨出自己所有的人情。
权力的傲慢,让它对自己有很深的误会。
攒人情如登珠峰,失人情如逢雪崩啊。大约这种人肉票源太难拉了吧,发小说鸡飞狗跳地发动了一个月,幸亏消停了,否则亲戚都要断绝关系了。
后来同学朋友圈转发了相邻的另一个城市的拉票方法:引入商业模式。例如投票一次,获得某餐厅88折优惠,或者某游乐场小童免费玩半小时等等。将拉票和民生结合起来,商家和民众互动互利,皆大欢喜。
再说回个人的拉票和集赞。
一种是上级部门组织的评优评先。这个我挺纳闷:虽然说链接里往往也有候选人的简介,可是重要的成果成绩我们又看不到,即使我们能看到,我就可以断定他比另外的候选人优秀吗?评选委员会掌握的信息才是全面的啊,看法才是专业权威的啊。哪种荣誉份量重,哪份成绩成色足,只有交给专业人士来判断,才能做到客观科学。投票的多少,根本不影响候选人的优秀。
所以,我就很疑心有些拉票链接里说投票结果会计算入最终得分,感觉这对所有选手都不公平。例如某个候选人,相关的工作非常出色,材料整理也很好,足够展现了他的优秀。但是因为发动投票不多,最后没有获得应有的荣誉。这公平吗?候选人的努力,应该止于他上交材料的那一刻。后面的评选,是评选委员会的事情,而不应该再给候选人增加无谓的负担。如果由并不专业的人做了专业人员应该做的事情,哪怕只是很小的比例,也是应该避免的。
我希望这只是噱头。虽然作为噱头也很不好,因为人气拉票,是不应该出现在严谨权威的评选中的。
另一种是商家搞活动个人集赞领福利。这种情况下,只要不需要登陆,不填写个人信息,不需要对商品进行评价,以免造成商品的不实信息,我基本会点。约等于陪朋友去买衣服,跟老板说:老板,便宜一点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