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儿原创】我们为什么不相信美好?
我今天去罗湖一所小学听王崧舟老师的课。王崧舟老师是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标杆,是领军人物。他今天在现场,一身黑衣,不掩儒雅,更见温和。我们几个高兴地与他合影,随后,我将他的照片发到了一个初中的同学群,惊喜难抑,配文字说中国小语教育界男神,万千女教师的偶像。
几个同学马上回应了我。有的担心说教育界道貌岸然的人有很多,有的说很多讲座、示范课到最后都是为了推销自己的书,有的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我几乎不能平静了。看看周围的环境,都把我这些可爱的同学们逼成什么啦!?
他们看起来甚至都不愿意相信美好了!
应该说,他们在启动防御机制,现在社会上看起来太好的事情,实质往往都不太好,如红十字会与郭小姐事件,新近爆出的首善陈先生事件,以及一咕噜一咕噜“前腐后继”的官员。选择先不相信,阻绝金钱、精力、情感的投入,是保证自己不遭受损失的途径。
我去年到珠海参加一次教研讲座,其中一位著名童书(我实在不想将她归入儿童文学作家)作家做讲座,谈自己的作品如何受欢迎,对于有很多家长说不喜欢看她的书,她坚决地说,我用不着家长喜欢,我的书是给孩子们写的。听到这里,我在心里给她的排位就直接拉低了好几个层次。我认为好的儿童作品,应该是大人小孩都喜欢的。讲座之后,好多老师排起了长长的队,买她的作品。她的作品早就成了一个系列,一年出好几本。我拉着同事走出会场,心里确实就涌现那几个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这算是一个级别很高的论坛,王蒙先生、林清玄先生都到场演讲,两位似乎没有卖书,但架不住别人卖吧。高级别的尚且如此,一些借论坛生财的地方,就更是遑论了。群里有一个同样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同学说当心人家目的是推销书,应是经验之谈。而且教育界也时常被爆出一些道貌岸然的家伙,我这样推崇王老师,可爱的同学们的反应,也就自然而然了。
可是,选择不相信一切出现的美好,会是一个将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的局面啊。世界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坏。绝大多数我们觉得被硌到的人和事情的背后,几乎不存在绝对的针对,大家的阅历、认知方式、评判标准相异,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我们看不到的一面,并不代表它们就不存在。
如王崧舟老师今天穿了一身黑衣,我看到了他富有修养的脸,不觉得这身黑衣不妥。但是我的照片没能精准传递这点,所以有朋友问怎么一个“老男人”还被称为男神?我文字描述的信息,被选择性地忽略,照片的不精准信息,被捕捉了。她后来让我别介意,说是开玩笑的。我当然不介意,但我需要反思自己的描述能力。
有些时候,作为传播者的本身,就是破坏者,像我今天这样。美好需要传播,但必须精准传播,否则难免让人不相信。煽情是可疑的。太概括,则是无力的。
前天晚上,和好友A女士吃完晚饭,走在文化手造街上,看到一家铺子,前面挂着好些葫芦形的灯,里面又各有一串小珠灯,通了电,小珠灯呈现柔和的乳白色。A女士说,你看,可惜这一串不亮啦,否则看起来就像库尔班的白葡萄。我大呼过瘾,说,我多久没有听到这么精准的话啦。
忽然想起,闾丘吕薇说过精确是最有力量的。这句话不应只限于做新闻,推广到一切领域都适用。比如我今天不把男神偶像这类毫无精确度的词语先放出去,估计就没有这一出啦。
彼之鸡汤,此之砒霜。如果剔除评判角度不同,一个更重要的可能性是在传播过程中被变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