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堡仔的故事 | 和堡仔一起成长
我是英语专业出身,但从事的工作与翻译无关,翻译只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尤其是文学翻译。我于2012年在译言网注册,刚开始时参与了一些译言协作的活动,当时的译言社区十分热闹,协作、竞赛、眉批等等搞得如火如荼,很是令人怀念。不久后结识了译言古登堡计划,一见倾心,从此一入堡仔门深似海。
到现在作为译者和负责人参与了十多本图书的翻译,主要是小说类的,如柯林斯的《天黑之后》和《红心皇后》、刘易斯·卡罗尔的《布鲁诺和西尔维》、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奥康纳短篇小说全集》、安布罗斯·比尔斯的《这些事情可能吗?》、丹纳的《一只猫的生活和哲学观》等,另外还有古典家具题材的《图说家具史》等等。
非常幸运的是遇到的合作译者们大多认真负责,能按时完成任务,与小伙伴们在互校过程中共同讨论、查资料、推敲翻译难点,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十分享受这个过程。完成初稿、互校、审校、终稿,然后精评、通读再看到图书上架,心情的激动是不言而喻的。借助译言的平台,也参与了一些出版社的图书翻译。
2016年我申请成为了古登堡的通读编辑,为图书上架前的文字把最后一道关。通读的经历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作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自己对译文进行全文通读是必不可少的,从外语翻译到中文,由于两种文字的语言结构不同,如果在翻译时未能按中文表达习惯进行必要的调整,在通读时能够明显地感觉到行文的逻辑关系不够清晰,上下文连接不够顺畅。我在通读中遇到读不通时,找到原文比对,很多情况下能发现译文的理解错误。
在这六年中,可以说我比较积极地参与了古登堡的工作,熟悉了古登堡的图书翻译流程,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形成了自己的翻译工作项目管理风格。在这六年也看到堡仔的成长,汇聚了许多拥有共同爱好的译者,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项目流程。借此机会,想给译者、负责人以及古登堡编辑提一点建议。
对译者而言,当然首先是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如果对某本书很有兴趣,除了及时提交试译稿外,可以和负责人私信联系;但是如果落选,真的不必对自己没有信心,负责人在选择译者时其实有许多方面的考虑,尤其是由于古登堡图书项目是合作计划,负责人需要考虑到入选的多位译者间的风格一致、协调等方面的问题,而且也有负责人的个人翻译风格倾向等因素。
对于负责人而言,我的建议是负责人选定译者后能够在图书页面以留言的方式进行试译文的评讲,公布入选译文,如果对每篇参选的试译稿都提出意见就最好,至少算是对申请者的一个交代,有助于保持申请者的兴趣和信心;这一点似乎日语项目的负责人做得不错,英文项目在古登堡计划刚开始时做得很好,近来似乎就不大见得到了。当然项目开始后制定计划,及时跟进,保持联系,预防译者跑路等等,这些都最好事先做好计划。
对古登堡计划的建议,记得曾经搞过译者的评估,就是翻译完成后负责人有个打分的制度,但似乎没有继续下去,而且打分也很粗略,没有具体详细的评估。其实我觉得这个制度可以搞成类似游戏人物属性的打分评级,负责人选择时也可以对译者有更多了解,避免不愉快的合作,也可以加强译者的忠诚度、参与度,鼓励译者长期参与。中心思想是希望堡仔能够增强凝聚力,将一批优秀译者团结在自己周围。
写完之后,感觉自己像是写了一篇工作报告,略有些无趣。顺便给自己参与翻译的几本很有意思的书打个小广告。《奥康纳短篇小说全集》写的是小人物的生活和感受,故事和人物似乎显得怪诞,却令人能从中看到人性的点点滴滴,带给人震撼;安布罗斯·比尔斯的《这些事情可能吗?》写的是鬼怪和幽灵的故事,却表现出作者对人类灵魂的思考;丹纳的《一只猫的生活和哲学观》是一本可爱又讽刺的另类小小说,以一只猫的口吻表达了作者的哲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