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悬解》卷三——中风,卒厥,瘾疹

中风二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涡)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即吐涎。

1 寸口脉浮而紧,浮为里虚之风,紧为内外之寒。外寒之紧闭其里虚之风(浮),或里虚之风不泄外寒之紧,故脉浮而紧;故紧者营血之寒,浮者营虚之风。中风之病,此浮为脉空,气郁于经络而不行也。风虚不泄,表寒之闭,皮毛不开(必见脉浮紧),则风寒内郁而相抟,是为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之风,络脉空虚,寒从外闭,虚浮之风不泄表寒之紧,则风内郁为贼,是为贼邪不泄也,此总是因内虚而不泄也。本条浮紧,湿寒内盛,血虚之风,余称阴风或贼风,外寒伤闭,贼风不泄,则内中也。重点;本条浮紧之脉区别于太阳伤寒浮紧之脉。脉证合参则自知。

2 内伤里虚,虚风不能外泄表寒,则风中于内。贼邪不泄,或中于左营之血,或中于右卫之气,其是随营卫之偏而中之也。邪气不出而内陷,陷则邪缓,正气不支,故正气急。正气引邪者,邪中于左而正引于右,邪中于右则正引于左,正邪相引而筋有长短急缓,则㖞僻不遂。邪气浅在于络,而气内郁阻滞不运,则肌肤麻痹不仁如乱针微刺(此也为血痹),邪气次在于经,即身体迟重不胜者,风与寒湿抟,经脉凝滞则身体迟重,行动迟缓之义。邪气在皮毛经络,终是病缓,而邪陷脏腑者,则病为急。邪气内陷入腑,则胃土上逆,浊气熏冲,化生痰涎,堵塞心窍,即昏溃不能识人。邪气内陷入脏,则脾土下陷,筋脉紧急,牵引舌本,即蹇涩不能言语,脾败不能摄涎,即口角涎流。腑邪必归于胃,脏邪必归于脾,以胃败而后邪侵于腑,脾败而后邪侵于脏也。邪入脏腑者,风湿寒盛,因正气之虚而内陷脏腑之义。中风之病,由于土湿,土湿则木郁风动,以风木而贼湿土,胃逆则神迷,脾陷则言拙,是皆中气之败。浮紧之脉,寒从外闭,里则虚寒相抟,风虚不能外泄必内陷而内中也。

黄元御医学研究

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2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论:扁鹊见蔡桓公文章中,有言病位之谈,病在肌肤,病在肠胃,病在骨髓,可以看看。只要是中医正统,其理论都可以对上号。本条一个中风病,外寒伤闭,因本气虚实之不同,故有皮毛之浮紧,经络之麻木,邪陷入脏腑。从表寒到里寒,论伤寒之病,从经络到脏腑,论病位深浅,从脉象到病症,论中风之病理也。仲景医学,无人能敌,仲景注解,黄师第一。

此即为现代人所言的中风偏瘫病。现代人只知中风之病,而不知病之细理,还有更有甚者,以为外风外邪,又与太阳表证中风不会区分,学完本篇则知区分,则知中风之理法也,此必当重视。

现代“中风”病越来越年轻化,西医治中风,不及中医,中医治这个病为最善长,中风久拖失治,若成偏瘫则更难治,尤其半身不遂,风湿寒邪,滞其经络,阴邪凝结,初得初发而易治愈,一旦拖延,其命可保,而筋难舒。本条痰迷心窍,昏不识人,舌紧难言,口角流涎,俱是中风病人典型的证状,见此证则知入脏入腑也。此无须多说,必先扶阳,温燥水土,以培木气之根。若用附子温里,此药方中必加桂枝,通经解肌,不加桂枝通经疏木,则阳回木冲,又见恶心呕吐眩冒,或象如奔豚,不知阳回木冲之理,反误以为药不对证,或误以为附子药毒,临证治病,更是畏手畏脚;木气为风,病来之急,风来之速,阳气来复,木气上冲,人也难支,必加桂枝以抚之。另外,癫风之证,也有昏不识人,口角流涎,舌不能言之主证,就是脾胃之证俱有,也可从中风论治,不必拘泥,皆是风木之旺(师言重阴者癫也)。再另外,像抽动证,多动证,帕金森证,还包括像焦虑证,抑郁证,烦燥里急证,皆是木郁风动之证。

本条伤寒杂病之中风,在结合太阳外感之中风,在结合虚劳之中风,则知《内经》中言,百病生于风之义,学会风就自然明白,为何先师书名《伤寒论》而不名《伤风论》,学完《伤寒》,则知扁鹊《难经》伤寒有五,其五何义。医学源头,四圣心得,皆是正统一脉,这也就是余为何如此迷信黄元御之处,这也就是为何余言,中医一脉,唯有黄氏。学医不学黄师,永不入中医之门,不学黄师,中医永远都不能走上正道。今天的中医,越走越偏,拯救中医,唯有黄师。

论:中风偏瘫,脉浮而紧,表里俱寒,阳复当自能解表,阳复之风,外泄表寒也。桂枝通经解肌,也能解表。不一定就非得用麻黄。

附:《李老经验集》35页,中风七则,可参考研究。

中风三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血亡,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即胸满而短气。

1 寸口脉迟而缓,迟为阴脉,则缓为不足。迟则气血俱寒,缓则营卫俱虚,营缓则为里虚而亡血,卫缓则为表虚而中风。此即是营血虚寒之风,外泄皮毛,卫虚而表阳不固,汗出窍开,故表虚也。邪气中经,是外寒伤太阳之经也,寒闭皮毛,营血虚寒之风,不能外泄皮毛之寒,营虚之风与外寒之争,营血郁热,不能外达,则身痒而生瘾疹。痒者,漏风也,寒从外闭而内郁,营卫互根而俱虚,故气欲行而血虚不能行也,营郁之风与外闭之寒,风寒相争,则见漏风身痒。血郁为热,不能外发,透于汗孔,则见瘾疹,血热之盛,则由瘾疹而变红斑。

营血上升,而化心火,则心气充足,正气内存,则邪不可干。营血虚寒,不能化火,必心气不足。营卫俱虚,血脉内空,外寒伤闭,风不外泄,则乘虚而入中;血中之温,是为肺气之根,营血虚寒,不能化气,则宗气虚微,外闭内壅,肺气不降,则胸膈胀满,而短气不舒也。

论;单论血虚,没有外闭者,就血虚不能化火,火虚则心气不足,血虚则宗气不足之义,肺中宗气不足,必胸满短气而不舒也。宗气者,即是肺脏中之卫气也。五脏风寒十一,心气虚者,其人则畏,从血论,心气不足,则宗气必不足。478页,呕吐四,血不足则胸中冷。本条血虚则胸满短气,是有外闭,若无外闭,则类如女人经期有胸满短气证状,经后血新虚也。(虚涩不行则又成肝气痹着,旋覆花汤证)

2 本条脉象新解;迟为本虚之寒,缓为营卫俱虚,故见内缓而不见外紧。迟为阴盛,脉来不足五动之义。迟缓并见,必是里虚。迟而缓者,就是迟而濡弱之义,濡弱者,故言营卫俱虚也。

论;迟缓者,是脾胃之正脉,如阳明篇,迟为缓之变文,但本条迟缓是中风之病,必当区别本条,一定区别。本迟为阴盛,缓为不足,阴阳俱虚之义。

  营虚之风与外寒相争,则气欲行而因血虚不能行,风泄而寒闭,但有露风,则见身痒,营虚不泄,内郁为热,透于汗孔,则见瘾疹。血热之盛,则见红斑。此红斑久不愈者,则发为疬风,也就是现代皮肤病,牛皮癣,红斑狼疮之类证。

  脉法五十,诸弱发热。本条营缓血亡,风泄而中寒,营虚之风热,与表闭之经寒,风寒相争,露风则身痒,虚热内郁,必生瘾疹。营血之风,盛则外泄卫寒(太阳中风),虚则内陷郁热(瘾疹红斑)。总因脉迟之里虚,又伤表闭之寒。里虚而外寒,是为此病之理。本条是为中风,总因里虚,而外寒诱发。本条与太阳七,欲救贼风者桂枝汤正好相同,又有相反,相同的都是都是营弱,相反的是太阳七,营弱之风,能泄中经之寒,而有汗出,汗出则为中风之病,故言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相反的是,本条是营弱之风,不能外泄经邪之寒,营郁内热,则发为身痒瘾疹。卫本恶风,为何泄而不开?营弱之虚,脉迟之寒加经中之寒也。

营热不泄,发为瘾疹红斑,病久不愈,经热不泄,热瘀相抟,必成疮癣痂癞,即为疠风之病,此即是紫癜,牛皮癣与红斑狼疮一类的皮肤病,还有轻微营卫不和的风团,如荨麻疹。余也没治过此病,只是分析医理,不敢在此疏方,也怕有误。因病虚实表里不同,并且后边水气篇(水气五)还有此论,脉法中也有此论,《四圣心源》中也有,结合其病理人脉,方可开方用药。

余再三思量,就本条之论,还是留下一点个人理解,以供参考,已有大体治疗思路,研究这个号称世界性难题,让更多的患者解决痛苦。以桂枝汤加为主,桂枝解表,通经解肌,以解在经之寒,白芍凉血熄风,甘草大枣生姜,补虚化营。如果热瘀之重,加地黄凉血,加丹皮化瘀;如果有脾肾之虚,湿寒之盛,加茯苓四逆汤,或附子汤,畏惧附子者,可单加人参,汗出之后,可以加黄芪,升达补肝脾,运营卫之气,以行经络之滞。本气之虚,外寒也微,表里(风寒)俱虚,不必用麻黄,亡血之虚,理论上不能用麻黄,发汗夺血也。本气之盛,表(寒)实里(风)虚,又无汗出,若用桂枝,又必加麻黄,误桂枝则吐血也,有麻黄证者,又必加石膏,杏仁,总之里气之虚实,外寒之虚实,麻黄当用不当用,临病而论。单论皮毛类病,即有湿寒里虚之中风者,多不用麻黄,伤寒表实,营血伤瘀者,又必用麻黄。

  参考《四圣心源》癞风根源之理,此用苏叶解表,若不得汗,重用青萍发之,外以青萍热汤熏洗,以开汗孔。用地黄白芍清营血之瘀热,丹皮以化营血瘀涩。癞风者,风伤卫气而营郁未尽泄也。从此定认论看,当是大青龙汤证。若失麻黄石膏之药,则发展为癞风之病。更恶重的,斑点莫出,营热内遏,脏腑蒸焚,则成死证。

辩证论治,有点难度,分析医理,终是纸上谈兵,但中医治此病强于西医。本病更是体现了中医的,善治者治其皮毛。余又在想,桂麻各半汤证或者整个的太阳病,不知解表,在误用抗生素或者激素时,会不会诱发狼疮,余治病经验不足,在此只是推测。只是提醒,同是狼疮,病之来路不同,也为要点。狼疮与牛皮癣细分也有区别,余还说不上来,先说到此。另外从太阳七解之,假设,若贼风泄不开,表闭无汗,而营弱发热者,也会变成瘾疹。

附;中风之病,是为高发病。黄师在《四圣心源》中风根原论;风者,百病之长,变无常态,实以病家本气之不一,因人而变,而风未偿变。风无刻而不扬,人有时而病作,风同而人异也。黄师之方,桂枝乌苓汤,黄芪姜苓汤,还有熨法,去胶痰之葶苈散。

  观李可老中医,自治中风,用大小续命散。都可以参考学习。

像那种中风之后,急救之后,已经进入恢复疗养阶段的病人,大多数都是拄个拐棍,身体僵硬,行动迟滞,每天都在靠坚持煅炼,恢复身体灵活能力的患者,可以配合上中药,用来疏通筋脉,温养脏腑,运化气血,比单煅炼更有效更快速的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比如首选桂枝汤,桂枝芍药,可以疏通筋脉,芍药甘草,可以息风止痉,伸筋解挛,濡养经脉,生姜大枣,运化脾胃以生气血。八味地黄丸,四逆人参汤,附子汤,桂枝龙牡汤,小建中汤,都可以配合加减使用。单纯的靠坚持煅炼,费时费力,还达不到理想的状态。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  (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0)

相关推荐

  • 邪气上浮 阳气上越

    邪气上浮,也称阳气上越. 总包括内外风.热极生风.肝风内动.阴虚风动.血虚生风.内外火.内外燥.以及虚火上浮,阳盛阴虚则热等病因病机特色. 广义:血虚血热阳性邪气向上向外透发. 是气机太过,生理功能统 ...

  • jt叔叔经方本草 笔记5

    [6.25]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府.风池,却与桂枝汤. 桂枝汤把药性从营分通到卫分,再到皮表从汗把邪气推出.可是如果某个地方邪气咬得比较紧,就拔不掉.那就要松开穴道,因为病毒的血气可 ...

  • 金匮要略论中风

    秦山楚水古方中医▲ 点击"秦楚古方"关注公众号 金匮要略论中风丨文 / 中南山 这是秦楚古方第127篇原创文章 金匮要略论中风的思想,同伤寒的基本思路是一样的,都是由表入里.所不同 ...

  • 《金匮悬解》中风——红斑狼疮,牛皮癣

    中风三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血亡,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即胸满而短气. 1 寸口脉迟而缓,迟为阴脉,则缓为不足.迟则气血俱寒,缓则营卫俱虚,营 ...

  • 《金匮悬解》中风——口眼歪邪、舌蹇流涎

    中风二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涡)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 ...

  • 《金匮悬解》中风——半身不遂

    中风三章 中风一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1 夫风之为病,或中于左,或中于右,手足偏枯,是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本条提纲,是 ...

  • 《金匮悬解》产后——恶露不尽与中风。大承气汤与桂枝汤

    产后七 恶露不尽十七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燥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 ...

  • 《金匮悬解》卷三——中风历节

    金匮悬解卷三 外感杂病 中风历节九章 1 中风历节之病,皆内伤湿寒而外伤寒闭也.师言外感"风"邪,此风即是寒之义也. 本气之虚,风泄腠理,皮毛窍开,汗出入水,血脉内空,水注筋骨,则 ...

  • 《金匮悬解》卷十五——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金匮悬解卷十五 内伤杂病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十三章 肺痿.肺痈者,咳嗽上气之标,咳嗽上气者,肺痿.肺痈之本.肺痿之病,内亡津液而伤火燥,肺痈之病,外感风邪而伤湿热.溯其原委,即咳嗽上气之积渐而成者,而咳 ...

  • 《金匮悬解》复解肺痈提纲,并附红楼医案

    肺痈二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其为肺痈?当有血脓,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 ...

  • 《金匮悬解》肺痿肺痈肺胀——甘草干姜汤,桔梗汤,葶苈子大枣泻肺汤,

    肺痿三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1 重申重点,肺痿之病,从亡津而来. 肺痿,吐 ...

  • 《金匮悬解》痰饮——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杏仁与大黄汤

    痰饮咳嗽三十五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服苓甘五味姜辛汤后,咳满即止.设其更觉发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