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可以有多蠢?
人为什么会晕车?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条常识:晕车是因为你在静坐时高速行进,大脑从不同部位得到的信号不一致。一部分感官认为你正处于静止状态,而内耳中的前庭系统通过前庭液的流向感知到了你在高速移动,大脑没法处理两部分矛盾的信息,就晕了。
不过还可以多问一步:为什么收到两部分矛盾的信息,你就会感觉恶心,难受,想吐呢?
这是个冷知识:因为大脑判断你中毒了。
根据(大脑的)经验推断,只有中毒才会产生如此混乱的信号,这时候(大脑认定)当机立断的反应就是激活呕吐反射,帮你尽快排出毒物。
这就很有趣了:你看,我们明明知道真实情况是在坐车,而不是中毒啊?这里说的「我们」,不就是我们的「大脑」吗?所以大脑明明掌握了正确的信息,甚至也能预料到呕吐后的尴尬局面,这种情况下还一意孤行地误判,有点说不过去吧?
由此可以猜测,大脑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也并不像我们希望的那样总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事实上,它都不能看成「一个」决策组织。刚才的例子中就有两个不同的声音:爬行脑和新皮层。爬行脑顾名思义,是从古早时代流传至今的脑区,负责最基础和性命攸关的那些生理功能,对中毒的判断和激活呕吐反射就是它老人家的常规操作。
新皮层是大脑里的少壮派,也是你对自己有意识的部分,你的语言和思考都由它来负责。虽然它和你一样聪明,但它对爬行脑并不具有指挥权。
而它俩偏偏呆在同一个指挥部里。
你可能立刻想起了你的公司。有颟顸顽固的老人,也有年轻冲动且自认为无所不知的小伙,彼此都不怎么看得惯对方。实际情况也差不多,新皮层放声大喊:「不要怕!是技术性调整只是开车而已!」爬行脑置若罔闻,自顾自地按下了警报。
如此乱七八糟,简直可以说是愚蠢。
这评价不是我给的,而是神经科学家Dean Burnett。他最近出了一本科普书,题目翻译为《是我把你蠢哭了吗?》(英文名是《The Idiot Brain》,我倒觉得直译为「蠢货大脑」更传神一些)。我怀疑他写这本书的首要目的不是科普,只是为了吐槽,让读者了解到一个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决策混乱,自我中心,且跟不上时代进步的组织——我们的大脑——是多么的不靠谱。
(作者Dean Burnett,这哥们是一个神经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单口喜剧演员)
生活在21世纪,科技和信息飞速发展,要处理的任务难度越来越大。而我们的大脑相比茹毛饮血时代却没有多大进步。两者的差距之大,就像拿着结绳记事的工具去解决高等代数问题。晕车只是其中一例。汽车已经发明了一百年,爬行脑还固执地认定,对运动感觉的不一致体验只能是中毒。
这也可以解释一些新出现的心理问题:我们的脑子还是那个脑子,题目却不是从前的题目了。
比方说,大脑用很多年的时间演化出一种对威胁的偏好,用来快速识别潜在的危险并做出反应。在过去的大多数时间,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反应机制,有助于人类逃离危险,增加存活几率。但它有一个副产品——它难免也会预测和虚构出一些实际「不存在」的危险。那么,当人类文明渐渐进入国泰民安,生存有保障的阶段,这种机制提供的价值就小了,相应地,反而会带给我们更多的麻烦。
所以才会有焦虑症,面对风险极低甚至与生死无关的事(比如当众发言)也会坐立难安。或者总是在想象中遭到别人否定,导致做事束手缚脚。
再举一例:大脑是厌恶「随机」的,总是热衷于找寻「规律」。它孜孜不倦地把观察到的事物用某种方式关联组合:A常常跟B一起,昨天梦见开花今天要赚钱……这种「在事物之间找联系」的热情是自发的,难以遏制。大脑渴望规律,害怕承认某些事情的发生没有原因可循,只是随机使然。
这种找规律的热情,在古代可以给人增加掌控感。放在信息过剩的现代,反而有时需要我们忽略一部分信息,索性承认很多事情就是无规律可循,否则容易导致无益的迷信行为,还有阴谋论的盛行:「这件事发生,一定是背后有人使坏!」
以上就是关于大脑有多不靠谱的吐槽。
意识到它不靠谱之后怎么办?——也不能怎么办。毕竟正在思考要怎么对付大脑的,正是你的「大脑」,它也没办法凭自身跳出自身的桎梏。
所以基本上来说,脑科学的结论就是大脑没那么可靠,常常判断出错,事与愿违,还会看到根本不成立的东西。我们只能接受它就是这么一个愚蠢的存在。当然了,鉴于它是我们的司令部,所以这句话也就等于承认我们自己也聪明不到哪去。
得到这个结论还是有一点好处的。那就是打破自己无所不能的神话,不至于认为「只有不想做,没有做不到」。哪怕是对自己,我们也没有100%的掌控力,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很多。谁要是不信,就在沮丧的时候命令自己开心起来,试试看。
研究大脑跟研究别的东西不一样。别的知识我们了解得越多,越觉得自己厉害。大脑刚好相反,我们了解得多了,反而觉得自己稀松平常:「什么嘛!原来我那么不靠谱」。如果让你有这种心情,抱歉了。但是反过来说这样也不错。我们越能面对自己的不过如此,也就越容易接受生活中处处的不如意。说到底,人都是受这么一个器官的瞎指挥,左支右绌地生活着。谁还能不犯点错呢?
我和这本书的出版方、作者、译者没有利益关系。只是当当打折打得太猛,如果你十分想买书又不知道买什么,当成科学脱口秀看看也挺好:
基本上所有书都打折,便宜得有点不像话……我前段时间推荐过的《苏东坡新传》,5折才七十多块钱,厚厚的两大本,我都替苏东坡不值。
还有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可能是因为我的推荐,在当当的心理学畅销榜做了好多天第一名,据说还进过畅销书总榜的前十。如果你最近想找一本有深度的趣味读物,那就是它了。
把链接贴出来之后想到,说我和这些书没有利益关系恐怕不尽然。按照微信的机制,点击这些链接买到的书会通过一种非常复杂的流程给我返现,书价百分之几的样子,利益是有一点的……想到有读者可能因为「广告」而反感,我也觉得煞风景。但这就是读书带来的成长了:我紧接着想,那只是我的大脑在犯傻!大部分读者的好评它已经习以为常,倒是一捕捉到冷言冷语的声音就自动激活了我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释放出更多皮质醇,启动我的应激反应。这一想就释然了:都是HPA轴跟皮质醇的问题,我就忍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