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资料】包乾书丨翠屏湖环湖路 • 追寻清源八景
翠屏湖环湖路北段,经过平湖镇下都平洋,这里风光秀美,并且历史文化底蕴厚重。
1958年前,平湖与古田旧城一溪相连,山水相似,两地似乎比美。县城有“玉田八景”,平湖有“清源八景”;县城有溪山书院,平湖有清源书院;县城有北门木船码头,平湖有下街和新舫码头。县城有紫桥,平湖有高攀桥。而且两地溪边都有茂密的榕树景观带,每年端午节,榕荫溪上,龙舟竞渡,热闹非凡。有人说,平湖镇风貌是翠屏湖湖底的古田旧城的活化石,是很有道理的。
由于建造古田电站水库(即翠屏湖)而移民,平湖下都的风物景观大多被毁或变易,但它们的遗迹还依稀可辨,而且大都在环湖路周围。
一、平湖“清源八景”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重建的崎岭寺,立石碑载:“清源南岸有崎岭,昔建寺构亭,为八景之一。”
明代,平湖下都属古田十七都,雅称“清源”,所以“清源八景”又叫“十七都八景”,或平湖下都八景。平湖包厝里村的明代万历年间《东洋包氏族谱》里,记载有“十七都八景”。这八景是:
《崎岭天衢》一一在崎岭山
《斗山云路》一一在包厝山。
《七里朝曦》一一在后洋七里圪。
《下岩夕雾》一一在沙洲尾山一带。
《凤栖苍梧》一一在玉源凤栖寺。
《龙源活水》一一在玉源溪。
《湖岭樵呼》一一在岭尾村龙岭山。
《剑溪渔唱》一一在二水交溪一带。
“八景”名称,每两句为一对,应合对仗。该八景诗作者是明代诗人林宗大和福州晋安方家林宗臣。
到了清朝,又有新的清源八景出现。清代《东洋包氏族谱》里也有记载。为了区别于明朝的“清源八景”,清代的八景称为“后清源八景”,八景诗作者是清源书院掌教(院长)包葆清。各景点名称取两字句,以区别明朝八景的四字句。景名也是合对的:
《清源》一一指下都平原。
《崎岭》一一即崎岭山。
《五桥》一一高攀桥、郑源桥、沙洲尾东边溪桥、沙洲尾西边溪桥、新堂桥。
《二水》一一玉源溪与上都溪。
《凤栖》一一即玉源凤栖寺。
《鸡石》一一在包厝山南段山岗。
《斗山》一一东洋七斗山。
《樟渡》一一即林樟溪渡。
因为明、清两次八景诗所作时间相距300多年,八景内容发生了变化。明朝《湖岭樵呼》的岭尾山到了清朝,已入住岭尾村李氏,人口发展迅速,原景点基本上都建房成了村庄。《七里朝曦》里面的“读书帏”等景观也消失了,所以清朝八景中,这两景不再入列。《剑溪渔唱》、《龙源活水》和《下岩夕雾》,这三景地点可能因为相近而合并为《二水》。高攀桥建于宋,毁于明,到清雍正时才复建,所以明朝八景里没有高攀桥,清朝时增了《五桥》,其中主要写高攀桥。此外,清朝八景增加了《鸡石》、《樟渡》和《清源》,八景内容更具体、地点更集中,基本上在今日环湖路附近。
因为建造古田电站水库(即翠屏湖),有些“八景”景点被废或变易;有的因旧有资料失落,景点埋没,至今鲜有人知。
平湖下都包厝里的明代《东洋包氏族谱》里,记载的“十七都八景”
清源风光一角
据悉,翠屏湖环湖路北段所经过的平湖下都一带,将打造平湖镇入镇门户景观、崎岭寺景观、歧下洋湿地景观等。这些景观的位置及其特色,与历史上“清源八景”的不少景点不谋而合。而且原清源书院、高攀桥、木船码头等旧址,基本都在内。
平湖下都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是打造翠屏湖环湖路沿线旅游的极好资源,如果加以修复,可以拓宽旅游面。这里是衔接翠屏湖与旅游名县屏南的旅游链,中国第一廊桥一一屏南万安桥近在咫尺,平湖旅游链的开发对于古田一一屏南旅游,起着打通瓶颈的作用。
二、翠屏湖环湖路崎岭景观
从古田城东高头岭顺着翠屏湖环湖路来平湖,看到崎岭寺隧道所在的山,它就是著名的崎岭。
崎岭是平湖下都平洋与岐下洋之间的天然屏障,山势险峻,古时人们经过崎岭要翻山而过,终端临潭有崎岭寺。
崎岭又是平湖下都美丽的景观之一,早在明万历年间,这里已是“十七都八景"的《崎岭天衢》,有景点诗传咏,诗内容是鼓励行人,不畏道路崎岖,应努力登攀,不得懈怠,寓意积极进取。诗如下:
崎岭天衢(一)
(明·林宗大)
天衢原不离人间,
南北东西任往还。
片片青云从此起,
何劳画地叹间关。
崎岭天衢(二)
( 明·林宗臣)
锦障巍巍势接天,
堆金缀玉献亭前。
长安万里人堪到,
何事蹉跎不着鞭。
后八景《崎岭》诗,写崎岭山的秋天景色:叠叠山峦,悠悠流水,白的芦花,红的枫叶,云雾深处的崎岭古寺显得格外清幽,仿佛一道仙景,唯有仙洞没发现。
崎山叠叠水悠悠,
枫叶芦花满目秋。
仙洞不知何处是,
白云深锁寺门幽。
今天,建成翠屏湖环湖路,凿崎岭隧道通行。湖水云烟掩映中,人和车辆不时出没在隧洞,显得悠闲自在,真是“仙洞”。古人传说中的“仙洞”,也比不过此。
崎岭山脉终端有崎岭寺。这座古寺旧称延寿寺,宋乾德二年(964年)建,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由乡贤倡募重建。1958年移民时毁坏,后经过合境信众集资募助重修。至今香火旺盛,信众香客终年不断。
此外,明代时山上已有崎岭古亭,供行人避雨或歇息,上世代五十年代废。
崎岭天衢
崎岭寺隧洞
崎岭寺北面湖光
崎岭风光
三、环湖路平湖下都交溪一带景观
过了环湖路崎岭,就到下都玉源溪和上都溪交汇地方,称“二水”,现在属翠屏湖淹没区,春夏时湖水上涨,一片湖光近在路边。湖域所及范围包括明代“清源八景”的《下岩夕雾》、《剑溪渔唱》以及 “后清源八景”的《二水》等景点。现录《二水》诗,看看昔日这里怎样。
二 水
(清·包葆清)
两湖春水碧于油,
浪静风平稳放舟。
夹岸桃花三百树,
教人疑是武陵洲。
“两湖春水碧于油”,说二水碧绿。“于”含比对的意思,如杜牧有“霜叶红于二月花”句。
古时“二水”地方风景宜人,碧水、轻舟、桃花,仿佛是武陵桃花源。今天看来更为美丽,“二水”已成了翠屏湖的一角。在风平浪静的湖上,常有汽艇和游船往来,正所谓“稳放舟”也 。这里周边,春天桃花映湖,是名符其实的人间仙境。
人们从 环湖路过这里,可以鱼塘观光、垂钓、荷花欣赏。如果湖水下降,这里成为辽阔的绿油油草地,可以进行踏青、野炊、露营以及採集鼠麹草等活动。
浪静风平隐放舟
桃花盛开
鱼塘捕鱼
过溪村草地
四、环湖路所经过的平湖下都景观
这是平湖下都平洋整体风貌,明代八景的《 龙源活水》、 “后清源八景”的《清源》、《五桥》等,都综合在这里。现录《清源》和《五桥》二诗以分享:
清 源
(清·包葆清)
突然天半耸层楼,
井井田庐眼底收。
最是清源好风景,
分明一幅画图浮。
清源,指平湖下都溪河经过的两岸片区。该诗重现清末时这明丽如画的下都风光。
今天读此诗,倍感真切。当年所述“天半耸层楼”,田畴、村舍井然有序,今天依然如此。只是建造翠屏湖移民,当年紧靠溪边的数十个村落,往山边移靠,中间田畴、鱼塘等显得格外开阔。
随着翠屏湖环湖路的通行,人们往平湖,穿过崎岭隧道后,眼前展现的是一片开阔的天地。当春末夏初时节,水位上涨,湖光山色,如诗如画,定然人人会发出“好风景”之赞叹!
“后清源八景”的《五桥》诗:
清源名胜五桥传,
第一高攀六月天。
莫道人声太嘈杂,
御风都是小神仙。
《五桥 》据考是高攀桥、玉源桥、沙洲尾东边桥、沙洲尾西边桥和新堂桥。现在除了郑源桥外,其他已废。
郑源桥是玉源村接古屏古道的村桥,原先的木桥己换成石拱桥,桥上可以观赏溪潭风光,也是端午节观龙舟的好地段。从郑源桥走进中国红曲之村玉源村,阵阵曲味酒香扑鼻而来。
当年高攀桥在《五桥》中列第一,位于下都原包厝潭上方。这里是古、屏两县交通所经,桥上人来人往。六月天这里最舒适,溪风习习,人们或纳凉,或赏景,或小酌,世称此神仙安闲之地。1958年建造古田水库(即翠屏湖),古桥废。
今天 高攀桥正在重建中,将还原平湖一颗明珠。届时完工,这里将成为游客观光的好地方。这里上至岭尾潭,下至崎岭潭,全程十里长溪,将是平湖龙舟竞渡的最佳地方。它作为古田溪的代表,展示平湖镇独特的红曲水上之路和龙舟文化的风采。
下都沿线,除了有原部分“八景”外,各村还有特色景观和大型企业以及文化教育中心。
其中东边洋有沙洲尾村的革命历史文物一一沙洲尾会议纪念亭,包厝里的包公殿,乔洋村祠堂华表和古石坊,后洋村佛殿里桂树王、圆瑛法师的恩师达本故居,美丽乡村梅洋,岭尾村土楼式古民居、古田五中等。
西边洋有兰尾、横洋、赖墩村的鱼塘,横洋村张氏祠堂、周氏祠堂,赖墩显德寺和福建屏湖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乔西中学,玉源村八扇厝、古田红曲展览馆等。
龙源活水
高攀桥原貌
在建中的高攀桥西桥头拱门
环湖路平湖段沿溪步行道以及龙舟看台
郑源桥早市图
玉源溪龙舟竞渡
乔洋风光
乔洋村祠堂华表
在建中的桥西程厝里村溪边公园
沙洲尾会议纪念亭
包厝里村包公殿
后洋村佛殿里的桂树王
美丽乡村梅洋
岭尾村土楼式古民居
横洋村路口石坊门
玉源村八扇厝
玉源村红曲展览馆
五、清源书院
环湖路二水汇合口之间的山头位置,就是古代清源书院的所在地。这里是沙洲尾后门山岗头,曾有古建筑文昌宫,清代时内有“清源书院”,是平湖下都和富达路的最高学府,专门培养科举应试的学子。
民国初期的史学家和教育家、包厝里人包崧,富达村蓝宝田等不少古田籍名人,曾在清源书院就读过。民国时书院停办,上世纪四十年代时原建筑仍在,移民后废。清源书院地点,居高临下,能俯视整个下都。
民国古田县志载:平湖有两处文昌宫,一在十七都,一在十八都平湖街。十七都文昌宫就是上述的这座。十八都平湖街文昌宫,民国时改造为平湖区公所办公使用,现是平湖镇政府地点。
民国古田县志资料照片
清源书院位置(南望)
清源书院位置(东望)
清源书院位置(北望)
“清源八景”、清源书院、高攀桥、平湖溪河景观等,是平湖乡土乃至古田县乡土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不仅证明了平湖历史文化积淀的厚重,而且丰富了美丽古田的内涵。特别是作为古田旧城的活化石,平湖镇显得更加引人注目。
随着翠屏湖环湖路的建成和通行,现存的部分“清源八景”及其文化意蕴,将重放异采。它作为美丽平湖入镇门户景观,迎接四面八方客人的到来。
今日清源
夫妻双双载酒还
文章原创丨包乾书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