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盛衰: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说,“所谓盛就是君主英武诸侯归服,所谓衰就是君主昏暗,或王室内乱,而诸侯叛离”,

一句话把盛衰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纵观中国历史,能一统天下的王朝一定是先收获了民心,才能一统天下,

初创时期的君臣们深知江山来之不易,故能兢兢业业,克己律人,从而收获人心。

同样,那些跟随自己父辈打天下的二代乃至三代们,也大都经历了由乱而治的过程,他们大多能理解上一个王朝为什么会乱、本王朝为什么能一统天下,以及要维持下去,应该做什么,所以整体还能保持政治上的清明,

偶有继承人危机,也不影响帝国的发展大势,所以,从初创到二代、三代,帝国整体实力是上升的。

这个上升的过程会持续到帝国中期,在某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时上升到极致,然后骤然急下,进入衰落期,

如果幸运,帝国在进入衰落期后,会有中兴之主,然后是无可阻挡的继续衰落,直至灭亡。

从根本上说,帝国的盛衰和任何事物的盛衰一样,都遵循 初创-->上升-->全盛--->衰落-->灭亡 的循环。当然,如果经营不好,可能会跳过某个阶段,直接走向灭亡,如二世而亡的秦和隋。

我们来看两个由盛而衰的典型例子,汉,唐,

先看大汉王朝,

大汉王朝,刘邦初创之后,经短暂的吕后专政,继而进入了文景之治,综合国力在汉武帝时达到顶峰,

顶峰的标志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结束了长期以来与匈奴的和亲政策,是最显著的标志,

和亲可以促进汉族与周边民族的文化融合,本来是好事,但委曲求全的换取和平,解决不了边境的军事隐患。汉武帝时一改对匈奴的和亲政策,直接用武力灭掉了匈奴,

这就是综合国力的象征,只是衰落也由此开始,

长期与匈奴作战,把文景之治的家底几乎消耗殆尽,汉武帝不得不增加了对老百姓的搜刮,仅仅把人头税从7岁提前到3岁开始征收,就导致诸多家庭通过杀死自己婴儿的办法来避税,这地狱般的场景每每让读史者不忍卒读,

汉武帝后期的昏聩还导致了巫蛊之祸、告发成风,整个帝国人心惶惶,太子也因此受牵连而死,

虽然汉武帝后来发布了历史上第一份“轮台罪己诏”,认识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其后又有汉宣帝中兴,却终是阻挡不了王朝衰落的大势了。

再看大唐帝国,

大唐帝国,李渊初创之后,经玄武门之变,有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后又经短暂的武周王朝,继而在唐玄宗时进入了开元盛世,

盛世有多盛?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繁华,对外贸易十分活跃,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贾云集--《百度百科》,

如此盛世,却在极盛时戛然而止,

唐的衰落与汉不同,汉是穷兵黩武的对外用兵导致的内部空虚,唐是因为唐玄宗闭目塞听,活生生葬送了一个盛世,

晚年的玄宗,一直活在自己的盛世里,他渐渐的不愿意听到那些犯言直谏的声音,

盛世的衰落,就从唐玄宗的闭目塞听开始,

于是,姚崇宋景张九龄这类人谢幕了,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这类人走到里历史的前台,他们拉帮结派、尔虞我诈、以私废公、中饱私囊,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终于,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帝国从此开始衰落,

到大唐中后期,虽然有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但和汉朝一样,这些中兴也阻挡不了帝国衰落的大势。

......

初创-->上升-->全盛--->衰落-->灭亡

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犯致命错误?

不是初创阶段,因为初创时你自己要想办法生存,要想办法击败对手,你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种状态下不易犯错,

也不是失意的时候,因为失意时你会想办法让自己存活,寻找机会东山再起,你必须刻苦勤奋,蓄势待发,这种状态下也不易犯错,

答案是,春风得意时最容易犯致命错误,

因为一切太顺利了,很容易让人有一种“天命所归,并会持续下去”的幻觉,

这种幻觉会诱使你犯错,直到那个因错而产生的、不得不承担结果冰冷的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幻觉才会破灭,

然而,人生就像时钟,可以回到原点,却已不是昨天,

汉武帝的晚年,应该会为错杀了太子而悔恨;李唐王朝在收复两京后,太上皇李隆基还会时常想起爱吃荔枝的杨贵妃吗?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行宫》--元稹

相关文章:

从秦始皇到朱元璋,皇二代们的危机

推荐:

01-建文帝为什么输给了朱棣?值得每个人深思

02-魏惠王为什么不用商鞅?值得每个人深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