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展示|7月优秀学员:《颜勤礼碑》学习班:吕继兵

圣手书法课堂学习班秉承现代书法教学理念,采用线上视频教学指导+线下系统规范训练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专业书法学习上的层层门槛,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开拓了一条切实而高效的书法学习之路。

第一学段(约3年)开设有以下楷书四体学习班,可任选一种报名:颜真卿《颜勤礼碑》、欧阳询《九成宫碑》、柳公权《玄秘塔碑》、赵孟頫《胆巴碑》。

第二学段开设有:颜真卿《多宝塔碑》、赵孟頫《千字文》、欧阳询《皇甫诞碑》、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王羲之小楷《乐毅论》。

因为热爱,所以相遇

分享/展示/记录

吕继兵学员测评作业

1、结合个人学习经历,谈谈结构学习的收获与体会。

毛笔字是一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达方式,它属于造型艺术,,水平高低,最直观地表现便是字形结构。字形结构,即结体,又称为结字、间架结构等,就是安排笔画的法则、规律。结构合理,间架巧妙,字形就耐看,否则,非丑即俗,这是毋庸讳言的。聆听了吴老师的精彩授课,本人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一、结字要明朗

结字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结体之法,当然是针对若干部件而言。一个字,因左右结构、上中下结构、上下结构、内外结构、品字结构等区别,结体之法随之而成。这些结字之法,大多针对正书(篆隶楷)而言,但对于行草等书体,虽不密切,也有借鉴作用。在习练过程中,针对练习的书体,一定要写出它们的特点才能到位,以小篆而言,字形略带长方形(瘦长),结体匀称、上下左右均具对称之美,彰显古朴堂皇的庄重之气韵。

二、结字的组合方式的认识

结体之法,若大小、高低、垂曳、排叠、避就、相让、朝揖、顶戴、覆盖、包裹、附丽、缓急、穿插、回抱、救应、向背、偏侧、意连、呼应、主次、疏密、粘合、管领诸法,均需随宜消息、因地制宜。这在隶书和楷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隶书“八分”的向背组合;楷书线条之间疏密的穿插,都是需要去仔细体会的结体问题。

三、结字有中宫

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云“凡字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结处,是为字之中宫”,而“中宫有在实画,有在虚白,必审其字之精神所注,而安置于格内之中宫”,此结字之秘法。

一个字的中宫,不是确定的,虽然结字有一定法则可遵循,但是,把中宫设计在什么位置,是每个书家的自由,从中可以看出他造型的能力。在心中有一个中宫的位置以后,下笔之时,所有笔画都要围绕于它,它虽然不是可以看见的,但是你心中眼中它的位置却是明摆着的,你要关注于它。

四、有形而生态

结体,可以体现出一个书家的造形能力。孙过庭《书谱》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之所以说“务追”,是因为,能在“平正”的结字基础上兼备“险绝”,使字有态、有势,是很难的,并不是轻易所能实现的。

授书者所谓“横平竖直”,须辨证理解,横平竖直,虽平稳而无态无势。不是单独的用笔问题,亦是结体问题,读米芾书法,读二王书法,即便其最工稳者,也绝对不会为了“横平竖直”而失去态度、韵致。

2.谈谈你学习孙过庭《书谱》的学习体会。

孙过庭《书谱》一直以来在书法理论研究和草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对于学习书法,欣赏书法,书法心理学,书法美学等众多方面给出了古人认识和观点。我阅读完这篇文章,聆听了吴老师的精辟讲解,并且结合自己学书的点滴,觉得孙过庭的观点穿越了时空,给了我许多启示。与古人思想的贯通,是悟,是醍醐灌顶。

一、学书要贵在坚持

原文摘引: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昧锺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

学书贵勤,四个字虽简单,但是道出了朴素的道理,没有勤奋地练字,就是靠着聪明,高的领悟能力,也只能学个皮毛,进入不了书法的殿堂。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善书者没有一个不是勤学苦练得出的。王羲之临书墨池;颜鲁公之张旭十二议;赵孟頫日书万字,而明代董其昌科举由于字不好而勤学苦练书法,终成一代大家。勤奋加上悟道是书法技艺提高的一个必然过程。因为书法的前期不是修身养性。而是“活受罪”。因为在“活受罪”中才能感受到书法的功力和美。所谓吃得苦中苦。才有可能成功。我们看现阶段有许多人对书法的认识有所偏颇。他们认为书法就是表现兴趣和心境。我认为,在学书的初级阶段,如果把书法当成抒情达意而随便写写,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没有经历过寂寥的练习,就达不到心手相协的自在境界。

二、书法美体现在自然的变化

原文摘引:观乎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若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牍,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効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

何谓之美。美不是单调,美不是花哨,美是一种气质。美来自于自然。观夫古代之书论,对于书法的形式美都套用了自然之用词。骈体的对仗,加强了气势;比喻的例证激发了联想。古人通过了对大自然的观察懂得了书法艺术的美和丑。我少时学习书法,不明白什么是线条的筋,什么是骨,什么是肉,什么是神,什么是轻重缓急。变化中符合着大自然的规律,字在舒展中暗合自然之哲理。书法的美实际上是一种心的体悟。“心动神疲,守真志满”。心地动,才有了喜怒哀叹。我们写字时候,要考虑到笔法,结构,章法,气韵……这些都要符合大自然的气韵,才能够获得真正心灵上的愉悦和自由。正所谓,一画,起伏于峰杪,而积点成画,乃成字之千变万化。书法的美蕴含着宇宙之哲理。这样书法才有和谐美感,合乎自然之规律。

三、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原文摘引: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况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犹疏,形骸未捡;跃泉之态,未睹其妍,窥井之谈,已闻其丑。

学习书法的时候一定要察精拟似。当时我自己简单地认为是看帖仔细,临写要象。其实,当时的观点还是肤浅的。察精拟似实际是治学方法和态度;从书法上说,这是书法学习的态度,是敬畏,也是传承。我们对历史上得到肯定的书法作品要有着敬畏之心。“察之者尚精”,要求我们学习古代优秀作品时候,通过作品体会到古人所表达的情感;从作品的章法中,获得古人透露给我们的东西,达到气息的贯通;而“拟之者贵似”是要我们敬畏地学习手中法帖,从而达到与作者同样的艺术效果。临写古人法帖不是僵硬地一笔一划地机械重复。孙过庭的意思是我们要通过临习中获得古人的东西,眼心手相一,这样才能够改掉自己的毛病。我们一直所说的“习气”,是我们不经意中的一种书写习惯,通过学习前人优秀的作品,临摩古代传承下来的法帖,自然而然地改变自己的习气,这才是“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真正含义。

四、书老贵乎神,书少贵乎精

原文摘引: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我想以这一段作为我的结束语,也将以这一段作为对书法心理探索的开端。书法学习有着两大类人群。一类是呀呀儿语的儿童少年;一类是经历过酸甜苦辣人生的老者。两类人群对于学习书法有着不同的心态和体悟。懵懂少年,当拿起毛笔的时候,他们不知道即将面临着何种痛苦。从横竖撇捺笔划训练到字形、结构的练习……这些练习伴着他们度过纯真童年,使他们失去了许多童真的快乐玩耍。所以学习书法的儿童很多,但是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坚持下来的孩童有着其他孩子更强的毅力,或者他们的悟性更高等等。所以这些孩子的临摹能力特别强。我们看到的孩子们的楷书作品写得相当好。因为他们就是一张白纸,没有受过其他东西的污染。从那时候起,他们慢慢建立了临帖时带来的美的形式。

老年人初写楷书或者临摹东西会稍逊于孩童,而且有些书家的临摹还没有孩童们写得这么像。我认为这实际上与老年书者的丰富阅历有关。他们有自己的固定程式,他们对自己的美学观已经形成了定势。所以要求老年书者临习法帖,往往会带入他们自己的意思,而左看不像。

所以,越是能够出成绩的书家,往往越是在老年时候改变自己固有的程式。因为人们对于美有着不同的观念。如果能够自己走出去,才能够获得自身的进步。故此许多老书家自然而然地改变原有的套路,书写近乎趣味性的字,宁静的字,或者奔放的字……从这些字中,能够感受得出他们历尽沧桑的丰富多彩的笔路历程。

因此可以这样理解:书法是要富于变化的。我们不希望千人一面,那不叫艺术;我们也不希望不符合规矩的信笔,因为那样没有传承也没有法度。纵观许多优秀的书家在年少时候就刻苦练习书法,这是他们的“童子功”功底;青年时候他们遍临众家,这是他们眼界提高的保证;而在特定时候自然而然地转到自己的艺术面孔,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米芾和弘一就是这样杰出的代表书家。达到书法艺术的高峰,是自己从小的努力加上自己对美的感悟一种过程。在这过程中,书法一定会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

五、 对孙过庭的基本观点的认识

1.书法共同体

孙过庭开篇几段话并没有谈论书法,而是直接例举“四贤”,即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为何如此,显然,孙过庭在圈定书法的谈论范围,即书法的审美、欣赏、书写等法度都是以钟繇、张芝、王羲之和王献之这四人为标准来讨论,其他名家都可以靠边站。

钟繇、张芝、王羲之和王献之等四大贤哲是书法中的顶尖水平,他们各有所长,钟繇是楷书方面的集大成者,张芝是草书方面的集大成者,王羲之、王献之则是兼而有之,擅长多种书体,也成就了自己书法特色,钟繇、张芝、王羲之不分上下,各有所长,但王献之不及王羲之。

我读理论从来都是带着疑问思考的,孙过庭生于唐代,在唐以前名家辈出,有“一台二妙”美誉的卫瓘、索靖,皆善草书,卫夫人、王珣、谢安、陆机、智永等人也是一流名家,为何偏偏选钟繇、张芝、王羲之和王献之四大书家为冠?

这里如果我们以今人的视角去审视这个问题是很难定论的,后世名家辈出,颜真卿就是一个可以与王羲之并列的大家,但毕竟王羲之是晋代,孙过庭的年代早于颜真卿,因此我们需要以孙过庭的视角去理解这个问题。

可以说,我们没有必要去怀疑孙过庭的论断,首先,他的观点是经过历史的洗涤筛选出来的金句,历史是最好的选择,他们的书法地位是帝王、文化、政治、哲学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它不以任何人的观点而变化,你可以选择其他人最为标准,但是这不是你一个人就能决定的,它是经历了很多人一起选择出来的,因此强行承认就行,这是也是没办法的事。

至于为什么不选篆隶名家,那因为书体的还不够成熟,到了王羲之的时代,文字的演变才成熟起来,因此王羲之、王献之出生在一个好的时代。

更重要的是书法需要建立一个标准,一个我们后代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书法审美体系,即构建“书法共同体”。我们没有必要去怀疑这种共同体,怀疑就意味着否定,没有书法共同体,书法便没有了根基,没有了审美的标准,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千百年来,后世名家,诸如苏黄米蔡、赵孟頫、童其昌、王铎、傅山等人皆在这“四贤”的基础上发展自己,都离不开这个书法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也包含汉代隶书和秦代篆书,这种哲学思维需要我们细细去理解。

书法共同体标准属于抽象标准,不是具像标准(究竟是什么抽象标准,什么是具象标准,因篇幅有限,近期几篇文章我会详细解读)。

至于这“四贤”到底哪里好?如何欣赏?妙在何处?为何后世书家的书法都属于这个共同体的范围 ?都属于这个共同体的谈论范畴。因篇幅有限,以后细谈。

2.传承与创新。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就是指书法学习必须传承古人,但是又不能过分拘泥与古人,应该随着时代而有所变化、有所创新,孙过庭的这一论断是经典名句。

孙过庭在这“四贤”中进行深度剖析,否定“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的观点,强调不能过分崇拜古人,书法应该随着时代而所创新,传统即是“质”,创新即是“姸”,但都在“共同体”的范畴内。

王羲之书法飘逸俊秀,颜真卿书法大气磅礴,苏轼书法雍容古拙,赵孟頫书法圆媚遒劲,董其昌书法缥缈朦胧,等等,这些人只是在书法面貌上有不同的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创新,而本质殊途同归,这种本质上的东西就是上面所说的书法共同体,共同体中最重要的就是书法需要变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