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的粉丝应该被嘲笑吗?

1988年10月15日、16日,Beyond乐队连着两天在北京当时最大的室内演出场所——首都体育馆举办了内陆的首次专场演唱会,票价分别是3元、4元、5元、6元,现场来了近18000 人。他们不仅是第一个在首体举办专场演唱会的香港艺人,同时也是第一支攻占首体举办专场的摇滚乐队,虽然那时候Beyond并没什么名气。

30年后,一场以纪念Beyond乐队主唱黄家驹为主题的“祝您愉快·纪念黄家驹25周年演唱会”于6月10日(黄家驹生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如期举行。昨晚的演出中,除了黄家强,还邀请了港台的太极乐队、杀手锏乐队、四分卫乐团,以及内陆的二手玫瑰乐队、逃跑计划等音乐人共同演绎了 Beyond乐队的诸多经典,再加上现场的一众铁杆粉丝合唱,场面也颇多感人处。

不过演出结束的当晚,就有一篇《“主流”滚青鉴赏:二手玫瑰在纪念Beyond演出时被观众高声驱赶下台》的推文出现在朋友圈,就演出时粉丝对二手玫瑰乐队改编歌曲《大地》时发出的“下台”等不满进行指责,并嗤之为“中华主流土味滚青”。很明显,这种立个靶子带节奏的做法对于蹭流量来说很奏效,直至6月11日上午,此文已然突破10w+。

有些尴尬的是,这篇文章被另一个摇滚号洗成了另一篇更为惊悚的推文《这可能是二手玫瑰出道以来最屈辱的一次》,并成功开通原创,当然,阅读量也突破了4w。

说实话,作为有幸去现场的听众,也是一名Beyond粉丝,本想着这场演唱会只是参与一场粉丝的集体怀旧,却无端引出一起滚圈鄙视链式的谩骂,确实有些意外。不过既然亲身参与了这个演出过程,就借着机会说说Beyond粉丝和二手玫瑰改编的事儿。

首先说明,个人是非常喜欢二手玫瑰乐队的(有文为证《像二手玫瑰一样做音乐》),本文力求做到客观中立。下文将围绕“二手玫瑰的改编致敬是否有问题?Beyond粉丝是否应该被嘲笑?”两个问题展开,并尽量就事论事。

第一,二手玫瑰的改编致敬是否有问题?

昨晚的演出中,二手玫瑰改编了Beyond的《不可一世》《大地》两首歌,其中第一首《不可一世》虽然重新编曲,但基本尊重原曲演唱,而且主唱梁龙作为一个东北人,唱的还是粤语,足见其诚意,现场歌迷反馈也是很热烈的。

第二首歌《大地》的改编也可圈可点,编曲上更多凸显了二手玫瑰一贯的民乐元素,演唱上也更接近二人转风格,间奏和收尾那两段唢呐的solo也很出彩。所以从技术/艺术角度来看,二手玫瑰的改编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为什么《大地》引得现场部分观众的反感呢?

这就涉及到演出活动的另一个主体:观众,同时也关涉到第二个问题:Beyond粉丝是否应该被嘲笑?

如果这首歌是在二手玫瑰自己的演唱会上演出,可以百分百确信是没有问题的,顶多是事后在网上吐槽一下。但关键在于,这是一场以纪念黄家驹为主题的演唱会。这意味着,现场的绝大部分观众都是冲着怀念家驹去的,是冲着经典金曲的集体回忆去的。

因此,尽管二手玫瑰对于《大地》的改编并没有技术上的失误,但对于Beyond粉丝来说,一首描写抗战老兵的歌曲以二人转的方式演绎出来,与原作的主题相差太远,自然难以被歌迷接受。而再加上二手玫瑰一贯的妖娆唱法和台风,更加让歌迷难以接受,正如歌迷所说,“好比用妩媚的声音唱《我的中国心》”。

那么,在当晚的演出中,Beyond粉丝要求二手玫瑰“下去”的表现是否应该被嘲笑呢?

在音乐先声看来,作为花钱购票入场的观众,自然是有权利表达对演出内容的喜好的。就像你去餐厅点了一份盖浇饭,最后给你上了一碗炒面,虽然面很好吃,但并不是你想要的,自然会心有不满。哪怕按照摇滚的逻辑,不满意就表达,并没有什么问题。

此外,微博上很多回帖都会引用黄家驹的这句话去对Beyond粉丝——“音乐应该有很多种类,有很多性格,有很多色彩,有很多不同的感情,不同文化在里面,音乐是艺术。”这里我想说的是,以两首歌的现场反馈来看,Beyond粉丝的现场反应更多是不接受二手玫瑰在致敬场合的翻唱风格,并没有否认二手玫瑰的音乐。

音乐的传承、传播需要创新,但也得考虑市场接受度,要不然只能是自娱自乐。面对争议,粉丝也不用着急站队,先稳住心态、了解真相,千万别被某些自媒体带跑偏了。

最后,奉上演唱会当晚,全场歌迷自发呼喊“祝家驹生日快乐”的视频,希望摇滚精神永在。

排版 | vision

想与更多业内人士共同交流,后台回复“加群”即可。
(0)

相关推荐